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月19日开幕的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加快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
南通如何放大交通区位、江海岸线、承载空间等优势,助力协同区建设加快起势,加快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会场内外,南通团省人大代表、住通省政协委员和相关人士展开热议。
南通处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的交汇点,是长江以北唯一毗邻上海的城市,肩负着传导上海苏南辐射、促进南北协调发展的重任。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南通正以“首倡者”的姿态勇挑重担,稳步将宏伟蓝图转化为发展实践。
深化产业创新协同,构筑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市科技局局长吴佳华表示,要积极策应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和“月月有、家家到”等组织形式深度链接上海、苏南科创资源,推动政府、园区及创新主体各层面的深化合作,在未来产业培育、特色园区建设方面与上海、苏南“同频共振”,新建一批合作平台载体,共育一批创新企业,以科技资金股权化、园区产业特色化、产业投资垂直化、创新平台市场化、科技招商专业化等“五化”行动为上海、苏南创新成果培植创新沃土,在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中展现科技担当。
当前,未来产业已成为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产业。“创新体系是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和人才链等资源要素的重大集成,也是要素资源便捷流动的重要支撑。”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施学雷建议,在协同区建设中,探索构建跨区域未来产业协同发展体系。要在强化产业研究,推动未来产业定位协同的同时,强化分工合作,推动未来产业区域协同。加快推进跨江融合,实施产业转移承接和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从区域空间协同中实现各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未来产业资源倾斜。在跨区域协同过程中,广泛采取未来产业联审联批机制,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优势,探索“策源地+协同中心”“产学研一体化”等模式可行性,尽可能提升未来产业培育效率。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作为我市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以集聚创新人才、突破产业技术、加快成果转化、服务和培育科创企业为目标,探索跨区域协同创新和开发合作。分中心成立一年来,已调研我市近40家龙头企业,在浦东国际揭榜挂帅平台设立南通专场,系统梳理并发布技术需求近20项,协同推进技术攻关。依托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实施了2个“拨投结合”项目。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主任陈小蔷说,分中心将持续依托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聚焦南通重点产业,进一步加快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推进核心技术攻坚、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培养,努力打造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主引擎。
园区共建是推动协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市依托区位交通优势,与上海、苏州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园区,先行突破、引领带动,跨江合作驶入“快车道”。
苏锡通园区因跨江融合而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直接受益者、参与者,也是展现长三角一体化成果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园区在放大融合机制上下功夫,与苏州建有利益捆绑的开发共享机制,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股权合作机制,导入一批优质跨江项目,有效提升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两大主导产业集聚度;深度实践“上海研发、园区转化,苏南创新、园区孵化”策略,探索“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飞地孵化”等模式,走出一条“有效嵌入、错位发展”的协同路径。“加快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积极发挥重点建设区的先发优势。”省人大代表、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虞越嵩说,园区将聚焦南通创智天地和中新(南通)产业合作区两大载体建设,发挥清华创智孵化基金和中金创智产业基金两只基金的撬动作用,招引拟上市企业及上市企业拟募投项目落地,构建上市企业高效服务机制,打造上市企业投资首选地。他还建议,从省级层面指导建立成本共担、财税分享、指标互算等机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升协同融合效能。
近年来,如皋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先后与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合作建设了5个“科创飞地”。其中,如皋长江智创园通过与上海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共建“同济技术转移如皋港创新协同中心”,构建了一套特有的“引才+暖才+育才+兴才”人才服务模式,使园区成为科创产业与人才集聚和创业的活跃地。截至2024年底,园区共承接90多家企业和一批人才项目、科创项目,在半导体及信息科技领域形成聚集生态。“我和团队成员的重要任务就是当好项目的‘陪跑者’,从企业运营、市场拓展、资金赋能、供应链配套及企业合作等多维度为项目落地孵化提供支持。”如皋港(上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长江智创园运营总监秦晓凤说,今年园区将更加聚焦地方主导产业,构建上下游生态链平台,组建科创基金,为人才科技项目深度赋能,为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力量。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最亮底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是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的题中之义。
“深入学习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经验,积极探索协同区‘绿色发展’路径,加快推进协同区生态领域一体化行动,持续增强绿色发展内生动力。”省人大代表、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炜说,生态环境部门将加快健全共保联治机制,加强崇明—南通等毗邻地区联防联控,完善监测信息互通、预警预报联动等机制,聚焦重点跨界水体协同管理、医疗废物跨省联合监管,全力保障区域环境安全。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管控成果在项目环境准入、生态保护监管等方面应用;依托协同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平台优势,夯实环保产业科技支撑。同时,聚力政策协同创新,强化资源环境要素保障,以(近)零碳建设试点为契机,探索园区减污降碳创新实践,推动环评审批、排污权跨区域交易等领域改革试点。
近年来,长江口区域在绿色发展道路上成果卓著,作为来自环保产业领域的省人大代表,江苏京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武林深感自豪,更觉使命如磐、重任在肩。他介绍,京源环保响应市委、市政府要求,积极接轨上海,全方位全领域融入苏南,率先与清华大学在苏州成立工业水处理研发中心,双方联合研发的纳晶电极超氧化绿色处理技术及装备已获得两项专利,超导磁混凝饮用水处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今年1月,公司顺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在上海成立了京源云计算上海分公司,致力于让AI技术为智慧环保的数字化运行赋予强大动能。他建议,政府出台更具有行业专业方向的引导性政策、更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以更好吸收和接纳新技术、新领域的优秀人才来通发展,真正实现人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他还呼吁广大南通企业积极拥抱新技术,借江苏数字经济东风,积极转型,提升传统行业智能化水平,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南通发布
审核|陶洋
校对|尹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