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与常规耕作适宜性评估 — 基于六个试验点的研究

百科   2025-02-10 08:03   陕西  
图片

期刊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发表时间

2024-12-05

DOI

10.1016/j.still.2024.106379


这项研究背景是东北中国的黑土区长期以来采用传统耕作(CT)导致土壤退化,而保护性耕作(CS)尽管能保护土壤质量,但可能降低作物产量。研究旨在评估CT与CS对土壤质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实验在六个地点进行,比较旋耕(RT)、免耕(NT,CS的一种形式)和深耕(DP,CT的一种形式)对土壤和产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免耕(NT)在0-20厘米表层土壤中显著增加了总营养和可用养分及土壤有机碳(SOC),而深耕(DP)改善了20-40厘米的土壤性质。NT在整个生长季节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降低了播种阶段的土壤温度,特别是在半干旱地区。可变性分析(VPA)指出,NT下土壤体积密度、养分和水热性质对产量变化的贡献分别为77%、81%和63%。

该研究表明,NT在半干旱地区有效地保护土壤质量、节约水分和固碳,从而实现最佳玉米产量,而DP在半湿润地区可能表现出更好的产量,这为黑土区的耕作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通过在中国东北六个研究地点的多点比较田间试验,探讨了免耕(NT)与秸秆覆盖及深耕(DP)与秸秆混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发现NT在半干旱地区提高了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从而增加产量,而DP在半湿润地区通过提高地温促进作物生长,并通过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气候条件的分析,揭示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区作物产量的主要驱动机制,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热性质和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提供支撑。
  • 免耕(NT)在半干旱地区的表现

    研究发现,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养分含量,尤其是在0-20厘米的土层中。在半干旱地区,免耕显著增加了整个生长季节的土壤含水量,并降低了种子萌发阶段的土壤温度,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研究表明,免耕在半干旱地区更有效地保持了土壤水分,调节了土壤温度,并促进了作物的最佳生产。
  • 深耕(DP)与秸秆混合的效益

    深耕结合秸秆混合提升了20-40厘米土层中的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相较于旋耕(RT)有更明显的改善。深耕在半湿润地区展示了更为可变的产量,但在半湿润气候下可能获得更积极的结果。
  • 变量分割分析(VPA)的应用

    通过VPA分析,研究量化了不同土壤性质(如土壤容重、SOC、土壤养分和水热性质)对作物产量变异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免耕条件下,这些因素对产量变化的贡献分别为77%、81%、和63%。

水土保持之点滴
转发和编辑水土保持及其相关的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