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等:黄土高原“红土林”成景过程探讨及景观价值
精彩看点: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形成大量的侵蚀地貌, 其中有一种蚀余地貌(黄)红土柱零星分布于各沟谷中。在一些特殊的构造地貌位置,(黄)红土柱会集中成林出现, 对其进行研究对于理解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地貌演化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进而为探究鄂尔多斯高原新构造运动及对水系的影响控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黄土高原东部晋陕峡谷两侧红粘土地层非常发育, 在保德、 石楼、 佳县、 子洲等地发现了有一定规模的“红土林”。野外调查显示“红土林”多出露于黄土高原的各支沟中, 多位于沟谷的中上游谷坡上, 且多分布在阳坡。红土柱形态各异, 有毛笔状、 锥状、 粗柱状、 宽柱状、 火炬状、 梭子状等。“红土林”的成景地层多为第四纪早更新世午城黄土和新近纪中-上新世红粘土, 一是因为其强度较上覆黄土地层硬, 不易倒塌, 二是午城黄土和红粘土中夹杂有密集的钙质结核层, 进一步增加了其稳定性。通过区域地貌演化和“红土林”出露区地层接触关系初步判定“红土林”所在的沟谷侵蚀始于晚更新世中晚期, 而“红土林”则在沟谷侵蚀过程中不断的产生和消亡。按照地质景观和旅游资源评价标准综合评价认为“红土林”在美学性、 科学性、 稀有性、 完整性及科普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景观资源属性, 建议当地以“红土林”为核心发展地质+研学/科普的旅游模式。
扫描二维码查看全文
并免费下载PDF文件
往期精彩回顾:
徐永教授:陕北佳县方塌镇马岔村侵蚀形成“红土林”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