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启新程 | 装调部:协同攻关,我也是“齿轮”的一员

文摘   2025-01-09 19:50   北京  

近日,装调部工艺团队经历三年多时间的协同攻关,完成了精密装备多型混线智能装调生产线技术项目的结题,在这场技术与意志的较量中脱颖而出,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新入职“小白”迎挑战



入职半年的嘉祺,跟着师傅一起进行模型构建。面对从学生到职场带来的巨大转变,他内心的忐忑与不安如同初春的薄冰,一触即破,但面对挑战,他选择了迎难而上。对师傅的专业术语“语言不通”,成了横在他面前的第一座大山。嘉祺努力学习钻研,师傅认真讲解指导,两人很快克服障碍,一边构建模型一边讨论修改。

经过几个小时的刻苦攻关,模型构建来到最后时刻,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嘉祺沉浸在一行行代码之中,转眼间已经深夜。他将完成的模型发给了师傅,并拨通电话,满怀期待希望得到肯定。可电话那头师傅沉默了一会,低沉地说,“厂家那边指标达不到,你的模型也不行,太令我失望了,祺你好好看看问题在哪。”这句话深深刺痛了一个“职场小白”的心,他来不及照顾自己的情绪,开始反复琢磨模型构建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最终发现自己提供的理论基础存在偏差。他红着脸如实说明模型构建失败的原因,6个多小时的努力在此刻重新“归零”。

时间只剩下最后一天,内心无比纠结的嘉祺,在师傅的推荐下,决定尝试与另一厂家联系合作。一切从头开始,嘉祺的双眼布满血丝,但双手仍一刻不停地敲击着键盘,不曾有过片刻的懈怠。好在努力没有白费,在模型构建成功的那一刻,嘉祺忍不住感慨,“看来一定得认真仔细,一步踏错要付出更多努力来补救。”




从迷茫走向“高光时刻”



竞标成功后,团队成员们迅速投入到紧张的项目实施中。随着任务的推进,各种技术难题接踵而至,大家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冯博士和陈博士在双机械臂调试过程中发现精度漂移,面对这一棘手问题,冯博士依旧保持云淡风轻的态度,“有问题解决就好,办法总比困难多。”然而,现实总是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几天下来,两人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调整,现象的不稳定复现、数据的毫无规律让他们深感挫败。

陈博士皱着眉头说,“这个精度漂移问题真是让人头疼,我都怀疑是不是玄学。”冯博士笑着调侃道,“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机制难寻、肠道菌群。”陈博士哭笑不得,“得,咱还是老老实实解决问题吧!”

两人把能够想到的方法都试了个遍,始终没有结果,他们决定寻求高校专家和机械臂厂家的帮助,踏上了茫茫“寻解”之路。数次奔波后,他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七寸”。通过不断修正机械臂控制策略,最终将空间位置精度从1毫米提高到0.05毫米。正是因为他们的执着,没有“差不多就行”的满足、“稀松平常”的应付,才有了跨越两个数量级的提升,而这也正是对坚持者最好的奖励。




属于他们的“最优解”



去年四季度,工艺团队终于迎来了项目结题。“还有半个月结题,几年的努力,就差这最后一哆嗦了!”裴哥眼神坚定地说,“压力还真有点大,这临门一脚我们可得走稳、走实。”小王附和道。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他们认真总结整理每一项成果,事无巨细地一一核对确认,生怕漏下哪个环节。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汇报答辩、资料审查、专家现场评审等一系列环节,最终顺利结题。

从2021年春到2024年冬,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挑战与突破,从对未知的探索,到数次陷入瓶颈的迷茫,再到技术突破的欣喜,这一路仿佛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如今,看着一条条整齐排列的自动化生产线、专家知识库稳定服务生产、无人值守成功落地......他们只觉得所有的汗水和付出,就一个字——值!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志同道合的他们不仅默契地完成项目既定目标,更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这一路走来,他们像紧密契合在一起的齿轮,互相磨合、协同作战,以青春承载着梦想与希望,向着工艺革新的彼岸航行。


文:丁荣才、王喆、刘伟

编辑:王小燕

团结拼搏  争创一流

点个"在看"再走吧

航天25所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