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启新程 | 电抗与仿测中心:勇立潮头干为先 奋楫扬帆创新篇——记电抗产品自研团队

文摘   2025-01-13 19:17   北京  

近日,电抗与仿测中心研制团队成功实现新品类电抗产品所内自研零的突破。在中心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在先进骨干的支撑下,团队不畏艰难,勇于攻关,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啃下电子对抗方向“硬骨头”。他们秉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融入逐梦航天的征途,用无悔青春跑出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崭新成绩。



精益求精抓细节



作为25所首个完全自主研发的电抗产品,技术门槛高、研制周期长、设计方案复杂。中心对产品研发给予高度重视,在严主任的组织下,每周邀请各领域专家对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同时不定期组织“电抗小课堂”,让新老同志在交流中快速提升专业能力。任主任经常来到实验室,询问大家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第一时间协调解决相关需求,全力保障产品研制进度。技术专家梁老师深耕电子对抗领域多年,不管是理论上的难点,还是工程上的痛点,他都能一针见血指出关键所在,常常于大家忽略之处指点迷津,像一盏明灯随时为大家指引方向。

董哥作为团队领头人,负责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与整体推进,从新技术的论证到产品生产调试,每一个环节他都精益求精,是个妥妥的“细节控”。他常说“小节小事过不了关,在大节大事上就很难把持得住。”在产品研制过程中,董哥以身作则,给几个年轻人上演了一堂堂生动的课。有一次,当整机首次调试出发射波形时,大家都觉得大功告成,此时,董哥却将几处接口的信号反复观察、仔细比较,果然发现发射信号的释放并不稳定,他指着波形给大家讲解,“你们看,这几处说明现在还有较为明显的时序问题,咱们还得再加把劲,解决这个拦路虎。”在董哥的带领下,自研团队以工匠精神雕琢航天品质,对每一个细节“锱铢必较”。
















































协同创新共携手



“尽管国内外已经有成熟应用的相关技术,但靠复制他人成果难以走出自己的道路,自力更生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在梁老师的指导下,团队各司其职、攻坚克难。为了设计出满足技术要求的产品,董哥广泛查阅国内外先进文献,为一个指标反复仿真试验,确保设计方案可行、技术性能先进。小王、小徐和小郭等年轻同志在前辈的指导下边学边干。梁老师告诉大家,“勤思考、多学习,要通过现象推测产品内部的设计逻辑。”于是他们通过测试同类型产品提升技术经验,通过查阅专利和标准文件了解设计要点,逐步对该电抗产品研制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所内相关标准编制,填补了所内标准体系在电子对抗方向上的空白。

由于该电抗产品是首次自主研制,对各个专业室而言也是一项全新挑战。与其他成熟产品相比,它的研制缺乏厚重的技术积累,尚未形成专业化的研制流程。为平衡成本、设计、性能等多方面要素,在实验室、在会议室、在测试间,常常能看到来自各研究室的设计师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研究,十三室的小李、小霍在安哥指导下赋予自研产品智能灵魂,二室的小卢为信号收发优化微波组合器件参数......大家携手并肩、凝聚合力,最终摘得成功硕果。



青春无悔心飞扬



“董哥,您看这个波形尾部是不是有点奇怪?”“大师,这个仿真结果的几个数据有些偏差。”实验室里,总能听到年轻人向前辈请教问题的声音。这些声音来自电抗中心的“新力量”——小王、小徐和小郭。刚毕业的他们一入所就加入到自研团队中来。面对陌生的专业领域,紧张的研制周期,他们迎难而上,越战越勇,争先恐后将工作揽下,“这个算法我可以仿”,“这个验证让我来做吧”。为了更多提升自己,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攻克难关,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在调试阶段,几个年轻人每天都最早来到实验室,开启一天的调试工作。“这是我们第一次自主研发这类产品,要尽可能对它的各个指标进行全面准确测试,做到心中有数,这对接下来的调试与后续的研制都有很大的帮助”,梁老师如是说。大家将这番话记在心里、落在实处,互相支持、相互配合,嗒嗒的键盘声与有节奏的报数声此起彼伏,演奏出青春的奋斗乐章。

他们的快速成长正是电抗中心众多青年职工的缩影。电抗中心以导师带徒、飞跃计划为依托,为职工创造多样的发展平台,不断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航天新青年。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电抗中心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同全体精导人一样,争当梦想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以点滴实干汇聚成强大合力。2025年已经到来,征途漫漫,任重道远,电抗中心将在所党委的带领下勇往直前,以实际行动描绘精导人的新面貌,书写航天人的新故事



文:王朝阳

编辑:王小燕

团结拼搏  争创一流

点个"在看"再走吧

航天25所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