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在公司承建的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150米高架火炬建设现场,焊花闪烁,机器轰鸣,顺着崭新的塔架向上望去,融入蓝天白云的顶端火炬头源源不断地冒着“白汽”。
这座完工即投产的火炬,让人深深体会到了吉林石化公司抢占新赛道、重塑新优势的迫切。这就意味着任务虽艰辛,但必须争分夺秒。华油工建公司急业主之所急,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全力以赴抢抓节点。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该项目是管理型项目,体量大,工期紧,大量的临时外雇用工就成了施工主力,也为管理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在施工高峰期,外雇用工达到近3000人。把这么多相互不熟悉、不同脾气秉性、工作经验或是能力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样的团队好管理吗?
“难度非常大,一边磨合一边适应,一边开除人员,一边再重新招聘人员。”综合办公室主任贾召华说。
去年5月,项目部刚组建之时,就制定各类规章制度,缕清各部门的职责岗位,编制各项施工方案,对现场管控细节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加大社会招聘力度,多渠道引进人才,广泛招聘铆工、管工、电焊工、力工等急需劳动力,优先录用有能力、有技术、有经验的“熟手”,并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施工水平。
在外雇用工上下班管理方面,项目部着实动了一翻脑筋,完善并形成了公司农民工工资发放体制的整套流程和制度。他们依托公司“综合管理与资源共享开发平台”开发的“智能化员工管理系统”,划定上下班打卡区域并形成“电子围栏”。员工们进出“电子围栏”可用手机“刷脸”打卡,系统自动进行数据统计。这一方法,解决了刚开始20余个打卡机排队打卡耗时、打卡机无网络或死机问题,实现了智能掌控。
在与外雇用工的磨合过程中,项目部秉承“优胜劣汰”的原则,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项目经理董帅印象深刻,有一名外雇管理人员由于工作方式不接“地气”, 缺乏过程管控,导致施工进度一直原地踏步,无法推动。项目部根据他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果断把他开除。针对在安全质量方面表现优秀的人,项目部发放10至20元的代金券作为奖励,营造争先创优、多劳多得的良好用工氛围。
通过几个月的磨合,队伍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在今年7月份业主组织的土建“百日攻坚”中,项目部从10多家参建单位100余个项目部中脱颖而出,拿到“优胜单位”奖牌。
把“硬仗”打出水平
在管廊桩基施工中,伴着泥土的气息,随着施工人员一锹一锹的挖掘,一条条旧管线“不约而同”地裸露出来,望着坑里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的各类管线时,大家都吃惊的说不出话来,没成想地下的情况如此复杂。
原以为用挖掘机嘁哩喀喳地挖,很快就能挖好探坑,浇筑基桩,没成想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如此之大,这活怎么干?管廊施工长达8公里,而且遍及全厂,地下的管线和线缆都碰不得、伤不起,难道真的只能靠人力把全厂的土“翻”个底朝天吗?
是的!答案是肯定的。项目副经理陆政华的一席话道出了原因,“这是个老厂区,距今已有近100年的建设史,历史非常悠久。20世纪初,俄国人、苏联人、日本人都在这个厂区里搞过建设,因此地下环境非常复杂。”
这些走向错综复杂、埋深参差不齐、类型各不相同的大量“老物件”, 无形之中降低了施工工效,项目经理董帅的压力可想而知。他是2023年5月从宝坻分输站被派到了这个项目,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金龙当时的叮嘱犹言在耳,“这是公司恢复炼化业务的敲门砖,一定要把它干好。”
于是,他带领全员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提前策划,从细做起。
“我们先在基础周围人工挖掘一圈探沟,挖至2米深时,判定没有问题了再用机械进行挖掘。管线之间的距离也需要提前考虑,所以进度很慢,很慢。”董帅说。
环境复杂,就组织员工们小心翼翼地挖,增加安全监护人员,丝毫不敢有半点松懈;速度缓慢,就用时间来“补”,“白+黑”就是战斗常态;躲避障碍物,就申请变更原设计,再挪动基桩的位置。虽然施工的连续性总是被中断,但大家都耐着一股性、铆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以实际行动和蓬勃热情诠释着工建精神。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是他们那段时间挖探坑的严谨态度。在20多天的基槽下挖时间里,仅挖掘探坑的土就达1万多立方米。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古人对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是这样描述的:“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12月的东北,大雪节气如约而至,降雪天气频繁造访,仿佛要告诉人们,前面的“立冬”和“小雪”都是开胃小菜,只有“大雪”才能真正拉开冬季的序幕,东北人也开始了“猫冬”的日子。可项目进度不能因为天寒地冻而停止运转,想要保证合同工期,低温条件下的基槽施工就成为了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项目部精心准备冬防技措资源,为员工配发了冬季工作服和棉质安全帽;储备了阻燃篷布10000平方米,保温被5000平方米,塑料布15000平方米,珍珠岩1000立方米,电暖风炮40台、温度计20支、手持测温仪8台、加热喷枪10个等冬季施工技措物资;并在冬季商砼中加入3-5%复合抗冻和早强外加剂,采用加热拌和,保温运输,为低温期混凝土浇筑提供保障。
“基槽挖好之后,马上用架杆搭建棚子,在棚子的上面和四周盖上棉被。在棉被里面使用暖风机供暖,防止基槽被冻。”陆政华说,“打混凝土时,把棉帘掀开,浇好混凝土后再马上盖上,再用暖风机加温。”
即便是在零下27度的极寒天气之下,项目部也像呵护婴儿一般呵护混凝土,把“塑料薄膜+保温被+珍珠岩+彩条篷布”4道保温措施形成的“保温箱”保持在零上10度。在7天的养护时间内,随时监测内部温度,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30%以上。
“在进入冬季施工后,我们的施工没有停滞过一天,一直火力全开战风斗雪。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项目经理董帅说。
现在,又迎来了寒冷的冬天,施工现场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寒气逼人、昼短夜长。面对严寒“大考”,项目领导班子实行每日带班制,组织安全、技术、质量等管理人员加大现场指导和巡查力度,严查严管安全和质量隐患。他们秉承“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持续将严寒防护保障措施细化到每一个角落,最大程度保证着冬季施工进度和质量双达标。
——推荐阅读——
图文|沈毅芹 马亮 刘吉荣
编辑|沈毅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