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交青锋 | 科研新星闪耀智慧港航路

政务   2024-07-31 15:14   上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博鳌论坛2013年年会期间对上海振华重工鼓励道,“要创新,企业在创新上要有狠劲与韧劲,要善于无中生有”。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共产党员,他半年内两次登上重要奖项领奖台,获评“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东方英才”。他就是上海振华重工设计研究总院创新研究院院长、党支部副书记、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宋豫。

2016年博士毕业后的他,带着对打造“大国重器”的向往来到上海振华重工。在这个国际化行业领军企业的广阔舞台上,经过短短两年时间,他便完成了从一名负责项目设计优化、调试方案优化的技术员,到项目设计研发工程师的身份转变。


以专业为基,敢为攻坚克难“排头兵”

2018年5月,当时世界最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龙源振华叁号2000吨风电安装平台顺利完成首桩安装施工。作为该平台抱桩机液压系统的研发设计主管,宋豫连续十几个小时在甲板上紧盯施工可能出现的状况。当听到打桩锤持续顺畅的作业声,他内心激动不已:“我们创造了历史,终于有了‘会走’的抱桩机。”

要让抱桩机“走起来”,关键是要解决行走机构联动和制动的问题。起初,选择什么样的驱动方式让宋豫犯了难。“常规的制动器装置体积太大,带来重心上移的风险;循环式油缸驱动系统一旦固定位插销拔出,有可能导致装备失控……”从钢丝绳卷扬系统、油缸直驱系统再到循环式油缸驱动系统,他们几乎尝试了每一种可能。

通过集思广益、反复验证,他们在循环式油缸驱动系统的车轮与轮架间设置超高压的油缸,成功实现制动,最终让抱桩机稳定地“走起来”,为龙源振华叁号顺利完成首桩施工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设备保障。2019年,“85后”的宋豫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称号。


以实践为本,争做成果转化“先行者”

2020年国家“双碳”战略提出后,掀起了全球港口智慧化、绿色化转型的浪潮,也促使宋豫投身于将港机流控技术向着更集约、高效和低碳的方向探索。他带头开展的港机模块化电液容积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这项技术在各领域的产业化应用都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了实现港机领域的技术突破,宋豫带领团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钻研现有技术,摸透类似产品的性能特征,为电液容积控制技术与港机设备合理匹配奠定基础。他研究后发现,要保证性能匹配的精确性和可行性,就必须精确分析伺服电机效率与动态特性、液压泵效率与动态特性、整体散热特性等的相互关系,但这些是他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宋豫没有退缩,苦下功夫自学电动伺服控制、热力学相关知识与技术,成功从设备低碳化角度原创性地提出港口机械电液动力单元的概念,为研究打开了大门。

不满足于理论研究,抱着“以实践为导向,打通科研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的信念,宋豫着力开展系列产品研发。当他将测试好的样机介绍给用户时,用户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样一个实现减重、节能、降噪、模块化的系统,如果应用在设备上,确实带来与传统电液系统不一样的体验。”此后,该科研成果在岸桥、场桥、AGV、轮胎式堆场起重机等多个场景成功应用。


以改革为刃,激活创新发展“源动力”

2021年,在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上海振华重工成立创新研究院。作为企业汇聚科研人才、激活创新活力的示范组织,宋豫担起了该院负责人的重任。他带领团队通过应用开放创新的联合攻关模式,依托党建共建贯通产学研用链条,不断推进部门管理提升和专业梯队建设。

得益于创新研究院的成立,上海振华重工生产管控系统研发团队快速发展,规模扩大近一倍,并通过创建青年突击队等载体,在核心任务短时集中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该系统于2023年成功落地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中谷钦州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基地,补足了上海振华重工自动化码头自主化解决方案的“断点”,为进一步推动港航领域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注入新动能。

每一次研发都是对现有技术的突破升华,每一段攻关经历都是历练自身与不断精进专业技术的“磨刀石”。从刚开始缺乏项目经验到具备全面的工程思维,宋豫不止一次说:“企业提供的优质平台使我们获得了历练与成长的机会,在培育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和项目实施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宋豫将继续践行创新使命,带领科技创新团队在助力智慧港航产业发展中奋力奔跑,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来源:中国交建、上海振华重工


扫码关注

上海建交青年

微信号:shjjqn

建交青年正青春

上海建交青年
宣传行业团青工作动态、重大活动动态、信息实时发布、典型人物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