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装修垃圾,不能与生活垃圾混装,更不能乱扔乱堆,正确的处置办法是什么?只要打开“上海市装修垃圾预约清运”小程序,扫一扫二维码,填写相关信息,就会有专业的装修垃圾清运单位上门服务。
足不出户线上预约,实现了装修垃圾从产生到清运的无缝对接。既提升了市民满意度,也提高了清运效率。结合车辆监管平台,还能做到装修垃圾流量流向监管,实现源头申报有法可依、末端处置有据可查。
线上预约清运装修垃圾,就是上海着力构建高效统一的智慧监管体系的生动案例。
“‘无废城市’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是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的重要手段。”上海市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转移信息科负责人陈小亮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表示,固体废物种类繁多,涉及管理部门、管理环节多,如何强化工作合力,推动各类固体废物监管全程高效往往面临着协同难题。
在上海,这一难题有望得到改善。随着固体废物数字化综合监管平台的建成,将助力上海进入固体废物智慧监管新阶段。
上海环境集团承担着上海市100%的医废收运处置工作,工作人员正在对医疗废物运输箱扫码登记,实现医疗废物全程可追溯。步雪琳/摄
上海高标准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有建设“一个平台”。
建设一个什么平台?上海市固体废物数字化综合监管平台。这个平台有什么用?打造固体废物领域“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监管格局。
“监管平台按照‘7+1+1’平台架构,互联共享各类固体废物数据,完善7个固废监管模块、建设1个数字化监控中心和支撑1个‘无废城市’创建重点任务。”陈小亮说,监管平台横向覆盖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纵向打通产生、贮存、运输、处置、利用各个环节,计划2024年底完成建设。
据介绍,上海结合监管范围广泛、监管对象众多的实际,打造了这一智慧化、数字化平台。“平台建成后,将加快推进固体废物智慧协同监管,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信息化可追溯。”陈小亮表示,监管实现信息化,既能提升管理效能,也能有效改善营商环境。
除启动监管平台建设外,上海还持续完善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上线电子标签二维码统一赋码和扫码跟踪功能。“系统覆盖产废单位、运输单位和终端的利用处置单位,初步实现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的全过程可追溯监管。”陈小亮说。
与此同时,医疗废物产生端数据实时接入全市“智慧卫监”信息平台,收运处置全流程纳入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医疗废物电子联单跟踪监管。
对于上海首批入选生态环境部“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的奉贤区来说,以信息赋能打造“全域无废”新模式,是他们一直坚持在做的工作。
“我们整合场景,实现‘一网统管’。”上海市奉贤区生态环境局土壤科负责人张燕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表示,奉贤区以“无废城市”建设场景下智慧化、精准化服务功能开发为切入点,建立起七大类全要素固废一体化管理机制,实现多部门、多主体数据赋能,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水平。“按照进度安排,年中基本完成平台建设。”
在规范垃圾收运方面,张燕举例,区绿化市容局依靠奉贤区生活垃圾全程监督管理平台,全面整合“投、收、运、处”四个环节,收录小区、单位、公共场所等垃圾产生源共计6227个,39家相关从业企业已全部接入。通过区绿化市容局、街镇、清运公司、村居的逐级管理模式,持续对生活垃圾分类及减量进行有效监管和整改。
除了奉贤区,闵行区依托区大数据资源平台支撑“无废城市”场景建设,利用卫星遥感发现和排查整治非正规垃圾堆点;静安区建立区级“无废城市”数据系统,推进“无废城市”一张图、一个库、一张网的形成;上海化工区完成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管控平台建设……各区积极推进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支撑固废管理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
一辆印着上海城投logo的医废转运车,到了医院后,将装满医废的周转箱收走,同时替换成空箱,用于医院继续装载医疗废物。近日,记者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看到了医疗废物的收运过程。
“收运实现电子化后,只需扫码确认,整个过程就能实现闭环管理,进一步降低了二次污染的风险,收运效率也大大提升。”采访中,瑞金医院嘉定院区后勤保障部陈时彦说。
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环境)旗下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作为上海市唯一一家医废收运处置单位,承担着上海全市100%的医废收运处置工作。在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面对医废日常管理中的“产量高、点位散、波动大”的痛点难点,上海环境实现了上海全市医废“一南一北一到一中心”的收运布局,并推进医废业务数字化转型,建成了国内首个覆盖医废收运处置全流程业务的“上海医废数字化全流程服务平台”。
“针对上海医废产量高的现状,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输效率。我们通过构建车厢内部的装载模型,借助物联网技术,实时掌握医废箱的状态,进而掌握车辆的装载情况。”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医废收运负责人沈凤高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表示,结合物联网技术和收运APP的使用,通过数字化平台对装载率的考核,让每个车次尽可能满载,同时做到对每一箱医废的轨迹全程可追溯。
与传统的人工调度相比,平台更加科学智能。沈凤高表示,结合上海医废处置基地布局、6000多家医疗机构的产废特点与位置分布,通过调度系统的智能算法,生成科学的线路排班,对各类车型、箱型进行合理搭配,优化后的线路排班数量减少了10%。
为满足不同角色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医废数字化平台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医废应用生态圈,以小程序、APP、PC端、网页端等多品类、多形式的应用,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
在解决业务痛点的同时,上海环境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了管理模式深度整合与再造,用数字化系统呈现日常业务各个环节,彻底打通不同环节间的数据流,实现一屏观、一网管,多端协同、实时共享的精细化管理,形成客户定制化服务能力,提升客户满意度。
从具体业务指标上看,在不增加运能的前提下,上海环境医废团队服务客户的能力提升近15%,从5443家客户上涨到6244家;车辆运输能力提升,满载收运的比例从85.5%提升至95%,提升10%;人均效率提升,每人每天的收运量从2.08吨提升至2.38吨,提升14%;应急响应的时间从当天提升至2小时。
在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
创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实施“一小区一方案”,建立“撤桶并点+上门收集”模式,探索“管理+科技”长效机制,实现“一网管全程”。目前,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市民分类习惯初步养成,垃圾分类实效趋于稳定。
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129.3万吨,其中,干垃圾598.6万吨、湿垃圾291.5万吨、可回收物219.4万吨、有害垃圾0.06万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在全国垃圾分类考核排名中,上海市保持第一。
在此基础上,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加强精细化分类、智能化监管、系统化治理、减量化使用、资源化利用,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版,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尤其在创新回收模式方面,上海实现了可回收物线下交投与线上预约有机结合。
近段时间以来,“沪尚回收”可回收物回收公共服务平台的微信小程序,凭借简洁直观的界面设计和人性化的操作流程,收获了众多粉丝。
为了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回收体验,“沪上回收”提供了“我要预约”和“我要交投”两种模式,填写相关信息后即可“一键预约”流动型回收服务。居民家中的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可回收物都可进行分类投放,提升了回收效率,也降低了运营成本。
围绕便利化、智能化、系统化、减量化、资源化目标,小程序基于全市垃圾分类“一网统管”平台,以数字赋能全市可回收物体系,推动上海垃圾分类再上新台阶。
前头分好类,便于后续转运处理。在上海,80%的生活垃圾转运处置任务都由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投环境)承担。
今年4月22日,正值“世界地球日”当天,在城投环境举行的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暨垃圾分类五周年主题活动上,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处置“智慧物流”系统正式上线。
“系统的建成运营,实现了上海市中心城区每日近万吨生活垃圾收运处全链条、全覆盖、全追溯、全监管的‘四全管理’,助力上海进入生活垃圾智慧管理新时代。”城投环境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城投环境还聚焦数字转型,打造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实现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从机械化向数字化的蜕变。平台汇集了上海16个区、215个街镇、2100余个集运箱、4500余辆清运车、20个末端处置设施等数据源,可全面回答上海垃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从科学规范抓分类,到精准高效抓运输处置,助力上海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上海依托数字化赋能,加速构建高质量的固废管理服务体系,打开了垃圾分类标准化、精细化、资源化、智能化管理的新局面。
作者:丁瑶瑶
来源:环境经济杂志
编辑:张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