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环境经济》“无废上海”系列报道④:“无废”文化引领绿色生活新时尚

旅行   2025-01-03 13:43   上海  

走在上海街头,芬芳馥郁的咖啡香气四溢,咖啡文化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新名片。当“无废”理念遇上咖啡文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024上海(静安)世界咖啡文化节深度融合“无废”理念,以循环利用与精细化回收为突出亮点,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颇具创意的活动设计,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尤其是静安区生态环境局在现场举办的“神奇的咖啡渣手工皂”手作活动,引来众多参与者。“大家对手工皂制作很感兴趣。”上海市静安区生态环境局法制宣传科负责人王琛告诉《环境经济》,咖啡渣手工皂的原料,就是现场回收的商家制作完咖啡产生的咖啡渣。“以循环利用的实际应用,生动形象地传递了‘无废’理念。”
借由类似的活动或公共服务,将“无废”文化融入城市的每一个细微单元,将绿色生活方式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传递给每一位参与者,上海努力让“无废”成为城市发展的常态和未来。


嘉里不夜城三期企业中心摆放着用废弃牛奶利乐枕包装制成的书架。步雪琳/摄



从“细胞”养成开始



 细胞,正从一个生物学概念,变为城市探索“无废”实践的新窗口。

 “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有机体,由千千万万个社区、工厂、园区、校园、商场、医院等细胞单元所组成,这些‘无废细胞’的代谢水平决定了‘无废城市’机体的健康水平。”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在参加2024民生访谈时介绍。

 “无废细胞”是指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工作绩效突出的社会生产生活各类组成单元,包括但不限于机关、工厂、工业园区、企业集团、社区、校园、商场、餐馆、酒店、景区、医院等。

 上海市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副主任徐峰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介绍,《上海市“无废细胞”建设评估管理规程(试行)》《上海市“无废细胞”建设评估细则(2023版)》印发,明确了“无废细胞”申报、评估、公布、监督管理等程序,确定了无废工厂、无废校园、无废医院、无废机关、无废快递网点5类无废细胞评估细则,并建设“一网通办”线上申报平台,推动上海“无废细胞”建设规范开展。

 为打造“全域无废”新亮点,全面激活“无废细胞”建设,奉贤区印发《奉贤区“无废细胞”创建工作方案(试行)》。创建类型涵盖园区、企业、学校、酒店等多领域社会单元,针对不同类型分别设置了相应的特色指标。

 上海市奉贤区生态环境局土壤科负责人张燕告诉《环境经济》:“我们积极动员区内各领域符合条件的创建单元开展申报,通过深入基层调研、主动送政策到企业、开展多次专题培训、现场点对点指导等措施,2023年度评选出15种类型共78家‘无废细胞’,营造了良好的‘无废’生态。”

 据张燕介绍,奉贤区科学设计“无废指数”。突出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从建设任务完成度、关键指标、附加项3个方面设置“无废指数”指标体系。同时,创新提出“无废能级”。基于企业工业固废管理情况,探索典型行业企业“无废能级”评价体系,形成《奉贤区企业“无废能级”评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推动高产废行业企业固废减量与循环利用。

 为深化“无废城市”共建共享,其他各区也结合本区域特点,积极拓展“无废细胞”建设范围及领域,促进“无废”理念广泛认同。

 如松江区制定17类细胞评估细则,陆续开展农场、乡村、高校、家庭、街镇等“无废细胞”建设;嘉定区印发“无废细胞”创建实施方案、评估管理规程和3个创建评估指标体系,完成173个“无废细胞”创建;青浦区生态环境局和区妇联为20个“无废家庭”颁发荣誉证书;长宁区聚焦打造“无废空港”。

 “要做就做精品。”徐峰表示,在推出首批260个“无废细胞”之余,上海还将优中选优,评选出25个市级示范“无废细胞”,力争由点及面、全面开花,实现从“盆景”走向风景。





“无废”让生活更美好



“无废”建设从“细胞”养成开始。身处社会中的你我他,带着从“细胞”中获取的“无废”烙印,改变自己,也影响他人,继续成为散播“无废”理念的新生“细胞”。

 在上海长宁区,有一处“基地”有料又有趣。在这里,“玩具交换屋”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旧玩具,吸引小朋友们来交换分享玩具,减少重复购买;居民共建共享菜园,肥料取自厨余垃圾,果实回归厨房,实现了循环往复。

 这就是被授牌“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的新华·社区营造中心。2023年,“上海市新华路街道零废弃社区营造行动”成为6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中国2023年零废弃社区项目之一。

 据了解,在新华路街道过去持续开展的零废弃行动中,涌现出一批“闲置空间的活化利用”“闲置物品交换市集”等居民自发的零废弃行动。为了使居民的行动能够孵化迭代,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模式,新华路街道将围绕“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打造上海零废弃社区的创新实践基地,与市民朋友们共同解锁“零废弃”的更多可能,让“无废社区”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社区可以实现“无废”,一幢楼宇呢?静安区嘉里不夜城三期企业中心同样可以。近日记者来到企业中心,见证了楼宇“绿色建材、绿色装修、绿色服务、绿色文化”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新模式。

 “我们建立了零废弃物管理系统,实现各类垃圾资源的统一分类交投、收运和循环利用。”上海市静安区嘉里不夜城三期企业中心副物业总监章悦打开智能化服务平台Kerry+,向记者介绍了平台的功能。

 平台记录了楼宇的垃圾分类情况,历史数据一键可查。翻到2024年3月1日,“干垃圾513kg,湿垃圾152kg,塑料垃圾9.5kg,纸品57kg”等数据清晰明了。

 据章悦介绍,除了Kerry+,企业中心还开发了QLear环境质量管理系统,实现楼内空气质量的监控、公示、异常响应及应对。此外,企业中心制定绿色装修标准,引导租户开展绿色装修和改造,采购节能环保设备,打造超低能耗建筑。“通过应用多种现代化手段不断提升楼宇绿色管理水平,培育楼宇绿色文化,为用户提供了舒适、健康、绿色、便捷的办公和生活环境。”

 作为“无废细胞”的重要组成,上海在“无废医院”方面也展开了系列探索。

 在市级层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立了“收—运—处”全链条内循环模式,确保医疗废物“自产自清”和安全处置,实现了废物产生量、焚烧线生产能耗、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医院层面,各类“无废”措施纷纷落地见效。以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医院聚焦提升废物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致力于建立统筹协调、高效的废物治理体系。

 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彭昕向《环境经济》介绍,一方面,严格管理医疗废物。在分类收集、转运和储存等各个环节,配备先进的医废追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全程跟踪,确保规范性和安全性。

 另一方面,积极应用绿色能源降低能耗。医院在屋顶和外立面铺设光伏,设计总容量为98.45千瓦;建立能耗监测平台,对医院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实现能源使用的最优化。

 小“细胞”聚合大能量,“无废细胞”旨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让“无废城市”这个看似庞大的目标,逐渐化解为各行各业触手可及的微小改变,以润物无声的姿态走入百姓生活。


如新集团一角。丁瑶瑶/摄





宣教推动“无废”理念落地开花



“希望你们继续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21日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中的原话。

 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上海垃圾分类已全面推行近5年。在这个过程中,各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层出不穷,创新做法比比皆是。

 虹口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支队开展“城市漫步,打卡生活垃圾分类市民科普体验路线”主题活动。志愿者们沿着垃圾分类市民科普体验路线,边走边学,边走边宣传。

 在长宁区爱建居民区的中华别墅小区,每周五,社区里的海云志愿者工作室会将废布料、废旧光盘、废纸等再加工,变成好看的布艺、创意作品,进行义卖捐赠或成为社区装饰品。

 志愿服务精神和社区自治共治相结合,有力促进了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在上海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中,测评对象越来越多了,各项测评指标也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居民参与度和垃圾分类处理度尤为明显。

 建设“无废城市”需要全民参与,环境教育的力量必不可少。

 2024年3月30日正值第二个“国际无废日”,上海首个以“无废城市”为主题的环境教育基地——“无废城市”教育基地在嘉定区揭牌。教育基地总展示面积为2045平方米,采用实景展示和科普展板相结合,向公众展示资源循环利用知识。展馆还打造了线上VR场馆,方便更多民众参与其中。

 徐汇区将位于老沪闵路799号的凌云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改造升级,成为集“双碳”科普和“可回收物交投服务”于一身的新型可回收物中转站。新的中转站根据功能共分为三部分:双碳科普区、碳普惠智能回收站及可回收物工作区。让市民们既感受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又对“双碳”有了更直观的新体验。

 青浦区组织“无废小志愿者”们参与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参观实践活动,赶赴位于青浦重固镇的上海燕龙基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实地学习废玻璃循环利用的全过程。通过“无废教育”进工厂,让“无废小志愿者”们认识到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推广精细化垃圾分类等理念的重要性。

 位于奉贤区的如新集团,多年来持续推广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自2017年起门店就发起空瓶回收活动,已累计回收空瓶近400万个。如新承诺到2030年实现所有包装材料可回收、可再生、可精简、再利用、再循环。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无废”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照亮生活,上海全社会共建共享“无废城市”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渗透进城市文明的“无废”文化正成为绿色低碳新时尚。



作者:丁瑶瑶

来源:环境经济杂志


编辑:乔佳妮

上海环境
传递环境信息,共享绿色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