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良:若李强健在,他会继续研究的几个问题

学术   2024-12-19 13:09   北京  

首发于“强派江湖”,作者授权转载

若李强健在,他会继续研究的几个问题

——丁学良教授在李强教授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清华大学的李强教授去世一周年了,如果他健在,我想他会继续研究如下四个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当前中国的社会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意义:

第一,建立退休金与养老金制度。社会是一个大系统。早在1994年,李强就提出要重视“退休金和养老金制度”,这是非常有远见的。自从1980年开始,中国大陆的人口老化速度非常快,中国内地的养老负担增加且日益沉重。同时,现有的退休金和养老金制度依然需要完备扎实。因此,退休金和养老金来源的法律保障以及如何确定退休金和养老金的标准问题,都值得引起学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退休金和养老金制度属于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领域,其背后是公共财政问题。一方面,不能将退休金和养老金资金来源作为“死钱”,要激活利用。另一方面,强调对退休金与养老金的规范使用,要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充分考虑退休金养老金用于高风险项目而产生的担保外出性亏空问题。对于退休金和养老金问题的强调,体现了李强老师三个特点:一是讲求良心,二是具有前瞻性,第三是具有建设性。

当时李强老师委托我留意国外相关的经验,聚焦于世界各国的养老金收息比例、投资方式以及对投资的监督等问题,这就需要一个完整全面的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做支撑。受到李强老师的委托,我对较为熟悉的两个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和澳大利亚进行比较。调查中发现,在退休金和养老金制度建设方面,澳大利亚要远好于美国。为此,我曾专程去澳大利亚调研,我深深感觉到,假如强爷还健在的话,我一定要告诉强爷,在追踪30年后澳大利亚的退休金和养老金制度到底是如何运行、效果几何!假如李强老师健在,他一定会自己做,或者是领头做或是让自己的青年助手和学生去做这件事。当前,中国大陆社会是全世界老年化最快的社会,因此这件事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巨大的道德、人伦和人道上的价值。

李强(1950年5月17日—2023年12月12日)

第二,社会流动问题。社会流动是李强老师一辈子关注最多、做的最多的问题。我在海外教书时会要求其学生阅读李强老师关于社会流动的书籍,认为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大陆社会流动最扎实的经验研究,其中的数据和对问题的观察角度都十分有用。社会学中具有很多的价值观内容,如果不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哪怕问题发生在自己身边,哪怕经常发生,都未必能够被我们关注。真正对社会有关切的研究需要经历长期的追踪研究,因此,好的学者必须具有一种长期的commitment(专心与付出),才能实现对社会更加系统、动态、平衡的观察。同时这样的研究角度和数据资料不仅对个人有用,也能够为后世留下非常好的历史性资料。李老师提出,历来中国人实现社会流动有两大途径:读书与经营创业。但从现实情况看,知识改变命运的困难程度令人焦虑,社会学界的共识是社会纵向流动速率有下降趋势。因此,社会流动问题绝对是李强老师会持续关注和研究的关键议题。中青年和中年(16—55岁)近40年的时间,是社会流动最令人关注的社会指标。李强老师多次强调其相对幸运的人生发展经历,李强老师经常对我说:“丁爷,我们是下放知识青年,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恢复研究生。我们爱读书,爱学习!认准知识对中国的现代化很重要,对自己个人也很重要。所以我们考上了好的学校,我们还有机会到海外去,有机会在好的大学里教书”。但如同他们那一代社会流动的渠道和机会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根据21世纪后中国排名最好的高校学生面上调查数据来看,贫寒家庭、贫困地区尤其是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子女纯粹靠自己奋斗苦干,能够到大城市上好大学的比例越来越低。因此,需要呼吁建立比较好的支撑(support)体制,使偏僻地区贫寒家庭的寒门子弟通过正道(读书学习)实现社会流动。寒门子弟的社会流动正面意义不局限于其个人和家庭本身,对其所在区域社会及其后代子孙都有积极效应。第二,个体经营是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第二条路径。在市场经济这个奋斗的平台上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也能实现脱贫致富,甚至成为很成功的创业者。不仅能够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还能够改变在创业公司中工作的其他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在1978年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很多数据显示,上诉两大途径确实帮助很多寒门子弟翻了身,但现在这两个渠道正变得越来越紧缩,寒门子弟翻身的机会越来越难得。如果社会流动的机会一直持续这样的状态,很多寒门子弟从十六七岁时就已经放弃奋斗的信心,既考不上好的大学,又没有钱到市场经济中去经营办厂,那么,这些青年人以后的一辈子又该怎么办?于是,这就出现了所谓“躺平”的概念,实际上当前社会的年轻人更多并非是主动选择躺平,而是找不到资源和机会后的被动躺平。在人的一生中,青年时期尤为重要。在青年时期如果能够走上一条很有希望的道路,无论从事的行业是什么?无论在什么地区发展?这个人的一生就会很不一样。如果在青年时期没有走上这样一条有希望的道路,那么后续想要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和机会也就越来越低。人一生的发展就如同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并不是随时都能把车子开上高速公路,需要一个能够上高速公路的接口,这就相当于青年时期的发展机会。如果李强老师还健在,并且凭借李强老师对中国社会流动研究的几十年经验积累,他一定能够提出一些更好的角度、技术和政策方面的改进方案,那么青年人社会流动受阻的问题一定会被提出来,并找到办法正面应对这些问题。

李强(前排左五)带领清华学生在清河朱房村调查

第三,加强中国大陆人才赴海外交流留学。李强老师从人大调任清华以后,当时清华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还相对比较弱,李强老师在调任清华后,特意和自己在海外的同学朋友打招呼,希望他们能够多多帮忙提供信息,支持清华建设高水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除了著名的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外,李强老师还在校内校外、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多次提到那些把社会学、经济学带到中国内地的专家学者,如费孝通、陈岱孙等,我们的共识是中国社会的教育现代化、学术的进步、对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提升,海外交流留学的贡献巨大。海外留学概念并非是狭义而是更大范围上的广义留学,包括在海外的访问学者、在海外生活一年或半年参与海外合作项目,并不限于一定要拿到海外学位。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既要强调对海外人才的吸纳,也要重视、鼓励和帮助自己的青年研究人员、青年教师去海外进修学习。广义海外留学经验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个人的知识结构、视野、心态、人际网络、语言能力、技术能力(AI、大数据)等方面,上述因素会影响个人能够紧跟世界的步伐。因此李强老师强调中国内地最好的大学一定要把吸纳海外人才,派出中青年到海外进修留学作为办好学科、机构和大学的一条基本渠道。我非常希望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和研究小组,搜集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这段时期,中国大陆广义留学人员对所在工作单位、行业和专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大陆一直是全世界送出留学总量最大的送出国。因此对广义留学群体的数据和案例搜集将极为有意义,这既是一个了不起的学术史,也是一部了不起的交流史,还是一部了不起的个人奋斗史。人才的海外留学经验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无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寅恪、胡适、陈岱孙、华罗庚、钱学森,还是共和国的两弹一星元勋们都有在海外留学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带回国内以助力所在学科、领域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海外留学的渠道,中国内地的现代化,所有领域的现代话都无从谈起。从2005年到2008年,我曾主动向李强老师提出筹办一个研讨会,趁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机会,让全世界看一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对外部世界敞开胸怀的。因此就举办了一场讨论高等教育以上的专业人才跨国流动和科技及新兴产业发展的研讨会,并且这场研讨会也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效应,推动其他高校组织类似主题的研讨会。当前的国际形势对人才间的跨国交流产生一定影响,但无论国际形势如何,都需要我们努力保持国际人才的大盘子不变,这对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极为重要。记得当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所一次旁听国外经济学家讲座的经历,但在场的很多同学和老师对讲座的内容都听的一知半解,更看不懂那些数学公式,陈岱孙先生就说到这是因为我们和国际经济学隔绝的时间太长了!

第四,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建设自主知识体系的第一步。因为中国地域广阔,地区间的差异较大,要尽可能找到更可靠、更接近于真实状况的数据,既重要又不容易。无论从技术上来讲还是从成本上来讲。都是不得了的一件事。以新加坡和香港作比较,像新加坡和香港这样的城市经济体,最高层负责人在保持基础性的知识储备和心态基础上,从城市中的商业圈、市场、饭店、酒吧、shopping mall等地的调研观察就可以获得对该地区发展状况的相对可靠信息。但中国大陆是大规模的庞大社会,地域幅员辽阔,这让我们很难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了解大规模国家的真实基础情况,即使有如古代的“微服出访”,很大可能也无法获得面上可靠的经验数据,在中国这么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中做研究,每一个角落都值得研究者去探索求真,实事求是!例如,当前高校毕业人就业率问题也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准确数据尚有模糊不清之处。如果李强老师还健在,一定会鼓励他的学生们、青年助手们,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数据做到尽可能求真!

总之,李强老师身上所体现的良好专业素质,那种良心、对基层社会的关切、对真理的追求值得我们学习看齐。我和李老师的共识是:好的研究问题不是从纸面到纸面的研究,而是从中国社会深深的土壤里面长出来的!做好研究要植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并形成深刻性的思考。同时,李强老师又具有国际视野,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他强调要更加重视比较社会学研究,加强对世界社会科学发展的跟踪,尤其是对境外海外国情民情的追踪调查、深度思考、理论建设。李强老师的这些优秀素质和深刻思考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往期推荐



丁学良回忆李强(下) | 想想很悲凉,强爷走得太早了,最优秀的一代人一个个走了……

丁学良回忆李强(中) | 他对基层、对平民,有着一以贯之的关怀

丁学良回忆李强(上):“很难找到这么多优点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一蓑烟雨任平生——追念李强先生

新疆游学(1·29-2·5),寻找消失的西域古国之旅


跟随梁永安教授游学埃及(2·1—9),考察文明的辉煌与磨难


學人Scholar
汇聚优秀学人,致力于构建面向大众的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