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经常说青年科学家要坐得住 『 冷板凳 』,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还没拿出来,『 板凳 』 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学家想坐 『 冷板凳 』 都坐不了或没得坐。」
版权声明
点评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
可如今的青年科学家们,
却连磨剑的石头都找不到了。
金振民院士道出了当下青年科学家的困境:
五年不出成果就要被淘汰,
这哪里是在培养科学人才,
分明是在逼着年轻人去赶短期指标。
想起那句"板凳要坐十年冷",
现今的学术环境却颇有些讽刺——不是板凳太冷,
而是板凳都被抽走了。
青年科学家们想静下心来做研究,
却总被各种考核指标追着跑,
被KPI的鞭子抽打着向前。
这种环境又如何能培养出真正的科学家?
哈佛、牛津等欧美顶尖高校,
普遍实行终身教职制度(Tenure Track),
年轻学者通常有6-7年的考核期。
这期间他们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研究方向,
学校不会苛求短期成果。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费曼在创立量子电动力学理论之前,
曾花费大量时间研究物理学中的各种基础问题。
正是这种宽松的环境,
才让他能够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和突破。
金振民院士指出的"马太效应",
在西方也同样存在,
但他们设立了更多元的资助体系。
德国的洪堡基金会、美国的斯隆研究员项目等,
都专门支持"另类"但有潜力的年轻学者,
为他们提供独立的研究空间和时间。
卢耀如院士的经历令人深思。
在他年轻时遭遇挫折却依然坚持的背后,
是新中国初期那种真正尊重专业人才的环境。
如今一些有才华的青年科学家,
因为不善于"拍马屁"而被埋没。
西方普遍实行同行评议制度,
重视学术委员会的独立性,
而不是由行政领导说了算。
当然西方发达国家的科研体系也并非完美。
但他们普遍认识到,
科学创新需要时间沉淀,
需要允许失败的宽容环境。
这种"慢科学"的理念,
恰恰是我们当前最需要借鉴的。
建议我国科研机构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
重建适合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土壤:
延长考核周期,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保护学术独立性,
设立专门的青年人才支持计划。
希望各研究机构能够静下心来,
为青年科学家多搭建几把"板凳",
让他们能够安心做研究。
毕竟今天的板凳质量,
决定着明天的科技高度。
如果屏幕前的小伙伴有兴趣到海外发展,
申请全奖博士、博后职位,
请关注我创办的【DIY飞跃计划】。
1000+遍布全球各个国家咨询师的语音/留学咨询,
硕博、科研交流群
关注公众号
往期推荐 Recommended readings
号主简介
@留德华叫兽:系美国Clemson大学数学硕士(运筹学方向)、Ph.D. candidate,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德国海德堡大学数学博士(离散优化、图像处理),读博期间前往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IBM实习半年,巴黎综合理工访问一季。现任德国无人驾驶资深研发工程师。
读博期间创办【运筹OR帷幄】技术、【DIY飞跃计划】留学|科研社区并运营至今,2020.08创办【DeepMatch】硕博|海外AI交友社区 ,知乎|B站 | 今日头条|微博等平台科普自媒体创作者(超100w关注者)。
私人订制咨询:欧洲/北美/全球留学及AI/DS/运筹学私人订制/专家联合咨询
连麦直播咨询:每周日【连麦直播陪伴申请】:欧洲/北美/全球留学教育移民咨询&专家联合咨询
也欢迎同步关注我的抖音/B站/微博/小红书/蓝鸟X:留德华叫兽,防止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