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观察丨瓷器里的中国年

企业   2025-01-24 19:23   山东  

办年货,贴对联,喜气洋洋过大年。再严寒的天气,都挡不住中国人对过年的热情。

添置几件新瓷器,则是千百年来人们固守心底的重要新春仪式。曾因“淄博烧烤”而水泄不通的淄博陶琉大观园,再次迎来摩肩接踵盛况。1月20日,60岁的博山市民赵贺英和老伴便早早来到这里,挑选着心仪的瓷器。


▲淄博市民赵贺英和老伴在淄博陶琉大观园挑选新碗


赵阿姨从博山工艺美术陶瓷厂退休已有15载,见证了无数泥土在窑火中华丽蜕变。她未曾料到,如今的陶瓷早已注入电流的脉动,变得越加绚丽多彩。


新碗里装满日常,也装满绿色低碳


“添新碗,置新箸,来年米谷停不住。”老百姓的碗里,不仅装着一年四季、一日三餐,还寓意着添丁进口、吉祥平安。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忙着添新碗,有的还会系上红丝带,既为了增加喜庆气氛,也表达着对来年“碗”美开端的祝愿。


▲淄博陶琉大观园里各类餐具琳琅满目


赵阿姨有一个孙女,还盼着再添一个孙子,凑一个“好”字。面对花样繁多的“添丁碗”,她挑花了眼睛,仍耐心和老伴选着喜欢的颜色,喜悦间又有一些顾虑。

“原先孩子摔个碗,咱一句‘碎碎平安’皆大欢喜。现在这碗,掉地下都摔不碎了。”年年添新碗,家里的碗越攒越多,今年到底添几个碗,竟成了一个“烦恼”。


▲晶莹剔透的瓷碗增添了过年气氛


“现在的碗材料变了,泥土融合了石英;工艺也变了,手工拉坯变成机械压制;成型更变了,火焰烧制换了电窑烤制,质量上了好几层楼。”在高速运转的现代化生产线旁,淄博旭烨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力向前来服务的山头供电所台区经理邱卫东介绍着。


▲淄博旭烨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力向供电人员介绍节日瓷器生产情况


从3年前开始,旭烨瓷业有限公司陆续将6条气窑全部换成电窑,没了火苗直吹,去掉厚重的匣钵,原先一窑只能装500件瓷器,现在层层叠叠摆上了1500件。

“产量提高3倍,合格率从85%升到98%,成本至少降低25%。”孙力说,年前是瓷器消费高峰期,6条生产线每天出货20万件依然供不应求。以前看管一条气窑需要7名技术工人,“换了电窑后,只需按一下电钮,启停、变温全自动,一人能管好几条窑。”


▲先进的电窑管理系统只需按下一个按钮就能实现全程自动控制


数据显示,淄博目前有300余条电窑生产线,涵盖日常陶瓷、艺术陶瓷、建筑陶瓷多个分类,年产值超过100亿元。而为央视春晚专门打造的“淄博春碗”,连续四年一经推出即成过年新风尚,不但寄托着人们对春的期盼,也引爆了一波波的国潮风。


▲淄博华光国瓷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文创产品——2025年“如意春碗”


为服务好“餐桌上的艺术品”,让企业用电更便捷,国网淄博供电公司连续四年政企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多轮走访全国人大代表和重要客户,全省率先建成“卓越供电服务体系”,根据客户用电需求构建起“1+3”落地方案,打造出“园区标准化供电”管理模式,人员一专多能,业务一口对外,服务一次到位。创新推动“政府、供电、项目”三方联席恳谈,启动了“电满格·靓齐鲁”服务民营企业行动,精心提供“三省”“三零”服务。2024年,服务齐赢产业园等121个项目“入驻即送电”,累计为1.6万户企业节省用电成本。


▲电窑的推广让传统瓷器烧制盛具--匣钵闲置在车间一角


陶瓷烧制最大特点是中途不能停止。国网淄博供电公司创新构建15个“用好电”典型场景,将“24小时电力抢修数字同事”延伸至全市政府和企业网格群,“能效管理”保证了绿色低碳,客户用电诉求得到“秒响应、零遗漏”。

最终,赵阿姨取“六六大顺”之意添了6个新碗。这些碗更美观更健康,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新春的殷殷期盼,也折射着陶瓷产业的更新换代。“到底要添几只碗”的“烦恼”背后,是绿色低碳的动能转换,是产业焕新的出彩出圈。


▲国网淄博供电公司服务人员上门征求陶瓷企业生产用电需求


2024年,淄博电网完成电能替代1.1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10.8万吨。小小一只碗里,盛着最抚人心的世间烟火,也盛着绿色发展的星辰大海。


鱼盘中盛着团圆,还盛着优质供电


“一家人团圆过年,大年夜来个大鱼盘再应景不过了。”买完新碗,赵阿姨又盯上了琳琅满目的大鱼盘。


▲民国时期的博山大鱼盘


来自舌尖上的博山大鱼盘,源于清代中期博山福山窑,匠工们从鲁菜名吃“糖醋鲤鱼”中得到灵感,在硕大的盘子上画出“鲤鱼跳龙门”,成为大家“年年有余、家兴业旺”的最好象征,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年饭盛器。人们用它蒸大鱼、盛水饺,寓意好又方便,深受大众喜爱之余,甚至成为收藏品的一个门类,被列入山东“非遗”。

只是原来的粗瓷老鱼盘已不再生产,因为电力的加持,如今的鱼盘质地更细腻、器形更多样,方的、圆的、半环状的不一而足。


▲游客在颜神古镇陶瓷体验作坊制作自己的作品


就在赵阿姨买鱼盘的大观园东侧约80米,冬阳正洒满13座明清古窑,石板铺遍古村落的街道,旧房屋、匣钵墙、老作坊,处处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游人们在这里体验着制作鱼盘的乐趣,供电人员则巡查着用电设施。这里,是陶瓷老窑的旧址颜神古镇。


▲供电人员在颜神古镇巡视用电设施


与以往不同,漫步这里邂逅的不再只有历史,新潮与时尚的元素时时引人驻足打卡,酒吧、民宿、咖啡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碰撞,让它成为小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彩灯霓虹,流光如昼,电力加持更是催动着夜经济繁花似锦。


▲古窑内通电照明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


“从4年前古镇开始改造,供电公司就靠上服务,为我们新装了2台800千伏安变压器,用电线路也全部移到地下,就是为了让古镇更美丽,用电更安全。”颜神古镇景区用电负责人朱连省说,国网淄博供电公司博山供电中心为古镇专门订制了“窑火行动”护电方案,白天晚上都有专人巡视检查,让非遗有了更多“打开方式”,高峰期每天客流量达到16000人,100多间民宿全部爆满。


▲老博山瓷厂的废旧车间成了网红打卡地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逛景区成了过年新习俗,这是文化层面的另一种团圆。“2024年12月,春节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民俗引流将更强劲。距离春节还有8天,聊斋园里已经人潮涌动了。”1月21日,巡查聊斋园的各类花灯时,国网淄博供电公司淄川供电中心洪山供电所所长谭秀宗说,这种“贴身式服务”能为景区和周边居民提供更及时的用电体验。淄川是除博山外少有的生产鱼盘地方之一,近年来随着一曲“罗刹海市”走红,客流量大增,带动了文旅和陶瓷产业“双发展”。


▲供电人员在淄川聊斋园景区检查花灯用电安全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营商环境是关键。国网淄博供电公司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省内率先实现“无证明办电”,11项办电材料免提交,72个营业厅实现“水电气暖信”联办;大力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实现服务更便捷、更温馨、更透明。2024年国网淄博供电公司意见工单同比下降22%,12345政务热线考评连续24个月满分。


▲服务人员巡查颜神古镇民宿用电


一瓷跨千年,银线连山海。一面大鱼盘,品读的是千年瓷文化,溢满的是万家团圆年。以电为媒介,因电而光大,大鱼盘现今正以数以百计的新品类接纳万里宾朋,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瓷文化的新窗口。


花瓷瓶不止好看,更藏着能源转型


捧回一个象征富贵的牡丹花瓶,摆在客厅正中央再插上一束花,是赵阿姨此行的最后一个目的,这是她那一代人对过年的一种执念,也让儿女们从最初反对到逐渐赞成。


▲淄博陶琉大观园内各类花瓶争奇斗艳


在从事工艺美术陶瓷半辈子的赵阿姨看来,花瓶是工艺美术,也是民俗艺术。工匠们拈笔轻绘,或俏立梅梢的喜鹊,或吉祥如意的杮树,翩然落在了瓷瓶五彩釉面上,反映着人们的审美追求,也寄托一份对时光的美好祈愿。


▲淄博华光国瓷工作人员从电窑内取出艺术花瓶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形容窑口一开,瓷器便似夺来千山苍翠一样美轮美奂。淄博华光国瓷集团就是生产艺术瓷的佼佼者,2018年上合青岛峰会上,该集团出品的“千峰翠色”餐具一亮相便惊艳了世界,淄博也被称为“当代国窑”。


▲2018年上合青岛峰会专用瓷——“千峰翠色”


如何让千年传承绿色转型得到更大发展?2022年,淄博市便出台了《窑炉数字化提升行动计划》,24家企业成为首批受益者,华光国瓷位列其中,电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角。


“气窑改成电窑,加上数字大脑,平均能耗降低了8%,劳动成本减少30%,生产效率提高了8%。”华光国瓷骨质瓷公司设备主管王伟说,通过窑炉改造,瓷器的环保“含绿量”大增,在国外的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


▲供电人员上门为电窑生产制订能效管理方案


为了助力企业节能降耗,国网淄博供电公司主动上门走访,为陶瓷产业量体裁衣提供优化用电方案,指导企业合理移峰填谷。“夜间生产,谷电价每千瓦时只有0.5元左右,为我们省了一大笔成本。”王伟说,供电上门把脉问诊,电力供应保障有力,陶瓷这个传统产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淄博华光国瓷新上的6条电窑生产线


一个花瓶承载着中国年的祝福,一个行业绽放着高质量发展的梦想。

国网淄博供电公司把保供作为首要任务,上线运行淄博首家虚拟电厂管理平台,聚合资源达35.58兆瓦;全省首批通过负荷管理中心常态化运行验收,超额构建106万千瓦需求响应资源池;加速配网智能化改造,4项工程入选中国能源研究会“数智化建设典型案例”;创新电网立体化智能巡检模式,实现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全年“零跳闸”,为陶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新活力。

为了让陶瓷增加更多“含绿量”,国网淄博供电公司加力提速促转型,促成出台全省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行动方案,2024年建成投运淄博市首座新能源开关站—220千伏安澜站,服务6个集中式新能源项目安全合规并网,数量、容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市新能源装机达到370.6万千瓦,同比增长38.7%,能源转型催动着陶瓷产业加速绿色发展。


▲电窑生产的花瓶更加绚丽夺目


“这下可办全了,回家。”赵阿姨乐呵呵满载而归。对她而言,有了这些瓷器,年味就更浓了。火爆的陶琉大观园依然人来人往,成千上万的精美瓷器流向四面八方,千家万户的年也越加多彩。





供稿

国网淄博供电公司  刘达

编辑

王斌  

审核

侯婷  毕建伟

卓越鲁电
山东电力卓越鲁电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