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龙的小说《残金断玉》中,短暂出现过一个黑衣蒙面的神秘剑客,古龙安排江湖人称其为“终南郁达夫”。
大侠出场是飞檐走壁,一招制敌是“笑指天南”,但他来得匆忙,更退得匆忙,仅在江湖留有一个背影,独影孤身,也曾有人唤他一声孤独大侠。
古龙喜欢郁达夫,连自己的座右铭都是改自他的诗句:
曾因酒醉鞭名马,唯恐情多累美人。
或许这就是古龙心中的郁达夫,虽是一介书生,却侠气逼人。
“女不读张爱玲,男不读郁达夫”,若要读懂他,绕不过一个侠字。
有人说浙江富阳有两个金字招牌:一个是富春江,一个是郁达夫。
郁达夫是1896年踏雪而生,他的故居,三面环山,一面临江。
山清水秀与书香门第养就了一个天才,他曾经九岁题诗惊四座,十三问字子云居。
尚未成年,郁达夫便跟随长兄郁曼陀学于日本,十年留学,郁达夫阅读了几千本国外名著,熟谙日语与德文。
1920回国之后,郁达夫便出版了《沉沦》一书,这本书是他生病住院时所写,但很快便一炮而红,郁达夫也随之一夜成名,出道即巅峰,莫过于此。
随着郁达夫的崭露文坛,想一睹作者风采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日,郁达夫收到一封来信,对方是个小他六岁的青年,因为求学独自一人来了北京,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无奈之好写信向稍有名气的作家求助。
虽然两人素昧平生,但郁达夫披上围巾便出了门。
那是1927年的冬天,雪似飞絮人似冰。
郁达夫推开公寓的门,才发现青年的处境实在窘迫,房间窄到容不下一方书桌,寒冬腊月,身上只穿两件夹衫,握笔的手已被冻得通红。
郁达夫赶紧解下身上唯一保暖的淡灰色羊皮围巾,披在青年的身上。
一番鼓励之后,郁达夫请青年去下了顿馆子,点了一盘奢侈的洋葱炒牛肉,自己却没敢多动筷子。
结账时,郁达夫掏出身上仅有的5块钱,除却饭菜花费的1块7角,剩下的找零他全塞给了青年。
当时,他在北大任教统计学,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三十元,而且已需养家糊口。
青年回到公寓,大哭一场之后,更加发奋,后来他写出了《边城》,差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年囊中羞涩的青年正是一代巨擘沈从文。
郁达夫帮助沈从文,或多或少有文人相惜的成分在里面。
年轻时的郁达夫
但其实路见不平,郁达夫也是拍案而起,拔刀相助。
一日,郁达夫在路上行走,路过东坡路的转角时,发现前面围了一大堆人,郁达夫只远远地听到哭声,挤进人群才发现,原来是一个黄包车夫。
车夫饿着肚子拉了一个伤兵老爷二十几里,到了目的地,坐车的人不仅不给钱,反而动手打他。
那伤兵老爷的手中握有一根铁拐,腰上挂了一把匕首,虽然车夫已被打得头破血流,围观的人却无一敢上前帮忙。
伤兵老爷们皆是有功之臣,他们可以白看戏,可以白喝酒,也可以白住宿,也被叫做“三白大亨”,他们的事,连宪警也不敢过问。
郁达夫却冲上去,指着伤兵的鼻子,大声质问,怒吼不已,伤兵老爷见郁达夫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便抡起铁拐也要来打他。
围观的路人见有人带头反抗,于是都胆大起来,有几个人抓住伤兵老爷的手,有人从他的兜里掏出来车费,付给黄包车夫。
后来有人问郁达夫不怕吗,郁达夫笑笑不语。
君子有所不为,宁死不为,君子有所必为,虽死无惧。
郁达夫与徐志摩在中学时,便是同班同学,后来又同是文坛中人,更是关系非比寻常.
一次,徐志摩准备将郁达夫介绍给才女凌叔华等笔友认识,前一天说得言之凿凿一定将人带到,第二天却只有徐志摩赴约。
后来才知道,原来一个学生家里临时有事需着急回家一趟,但他却没有御寒一点的衣服赶路,郁达夫便将自己唯一的一套棉服借给了他,自己则无法出门,只能缩在被子里取暖。
凌叔华等人听了,便自行凑钱给郁达夫置办了一套新衣服,不过没多久,那套衣服,又成了公服,谁临时需要,都可以借上一穿。
古人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郁达夫却侠在穷也尽力兼济天下。
自古侠客多浪子,郁达夫一生经历的莺莺燕燕,也实在不少。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时,曾先后与三个女子相恋。
也是在那时,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次回家,郁达夫去见了一个女生,一年后女生成了他的妻子,她名叫孙兰坡,结婚之后郁达夫替他更名为孙荃。
与好友鲁迅的乡下妻子不同,孙荃出生于商贾之家,他的父亲在那一带也算富甲一方,所以孙荃虽然没有接受过新式教育,但她上过旧式学堂,吟诗作赋也稍有才华。
郁达夫也曾有诗赠孙荃:怜君亦是多情种,瘦似南朝李易安。
郁达夫与孙荃
可见郁达夫对孙荃,原本也有过欣赏与疼爱。
但在遇到新欢之后,为求美人一笑,郁达夫极力撇清与孙荃之间的关系,之后更是抛妻弃子。
面对丈夫的善变,孙荃大失所望,余生戒荤茹素,以诵经念佛度日。
郁达夫与第二任妻子的相识,是在1927年1月24日。
那天郁达夫迎着风雪前往尚贤坊去见一位名叫孙百刚的好友,但他最后的目光都停留在了孙夫人旁边的一位女子身上。
在当时有一句俗话:天下女子数苏杭,苏杭女子数映霞。
江南美人王映霞
郁达夫那天一见倾心的人正是王映霞,随后他便接连几天都去邀请王映霞逛公园,吃饭,喝酒,看电影,或者听戏。
在郁达夫一年多的强烈追求之下,他终是抱得美人归,1928年的阳春三月,西子湖畔,景美人美,31岁的郁达夫与20岁的王映霞,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大文豪柳亚子赠诗这对才子佳人:富春江上神仙侣。
郁达夫曾给王映霞写过偕隐名山誓白头的情诗,但这段轰轰烈烈的感情,不仅没能白头偕老,更是仅在12年后,便以两败俱伤的决绝方式走到了尾声。
晚年的王映霞回忆往事,她说:郁达夫适合做朋友,不能做丈夫。
一次,郁达夫的二兄来访,郁达夫自是以酒相待,两人推杯交盏之时,王映霞劝阻让郁达夫少喝点酒,郁达夫觉得有损颜面,当场黑了脸,随即离家出走,一整个晚上都没有回来。
第二天上午,王映霞收到一封电报,原来是郁达夫因为喝得酩酊大醉,在外面被小偷偷走了身上值钱的一块手表和钱包,王映霞典当了几件嫁妆,才凑齐路费去接郁达夫。
但导致两人关系急转直下的,并不是郁达夫的嗜酒如命,而是郁达夫将王映霞与另外一个男子的流言蜚语,不论真假,一一记载下来,并编撰成诗。
后来甚至发表在香港报纸上,也就是让王映霞坚定离婚念头的《毁家诗纪》,诗中直指王映霞与他人有染,即使密友如郭沫若,也坦言郁达夫此事做的过于病态。
郁达夫的最后一段婚姻,是在他流落于苏门答腊之时,当时郁达夫化名赵廉,经商为生,那个女子名叫何丽有,据说才华不比孙荃,容貌不比王映霞,郁达夫也曾调侃她,何丽有,何丽之有。
尽管朝夕相处,但何丽有甚至不知道郁达夫的真实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哪里,更不知道,他曾经叱咤文坛,有妻有子。
郁达夫第三任妻子何丽有
郁达夫的一生遇到太多女子,也辜负了太多女子,日本的汉学家研究郁达夫,考证之细到根据其日记与小说,画出了一幅郁达夫狎妓的地图。
郁达夫有心做个游戏人间的浪子,正应了他所说:江山岂要文人捧,大抵流连为美人。
古龙笔下的终南郁达夫,常年背有一柄长剑,上面系着一根白色丝带,真实的郁达夫,他以笔为刀,也曾斩尽秋风未肯归。
鲁迅与郭沫若是死对头,但郁达夫与两人都是好友,郁达夫曾与郭沫若一起办《创造社》,后又与鲁迅一起办杂志《奔流》,他们三人皆是留学日本,弃医从文。
刚从日本回上海时,初创的《创造社》行情非常差,印好的杂志经常滞销,为此事郁达夫与郭沫若烦闷不已,两人于是借酒消愁,一个晚上连喝三家酒店。
第一家关门了,便换下一家接着喝,几十壶酒入肠,自然是都醉了,两人悲戚地感叹彼此真是“孤竹君之二子”,结局只能是在首阳山上饿死。
冥冥之中,郁达夫的气节,仿佛与几千年前的孤竹君二子一脉相承,心意相通。
郁达夫与创造社成员
1938年,郁达夫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日军在新加坡打败英军后,郁达夫在内的众多文人流亡于南洋,后定居苏门答腊。
在那里,郁达夫因为会一口流利的日语,所以被选去武吉丁宜日本宪兵分队任通译。
因为日本人不懂印尼语,郁达夫有时故意错误翻译,以减轻当地人的罚则,如果他发现有被拘禁的华侨时,更是暗中营救他们出来。
在郁达夫担任通译的三个月内,没有一个华侨被杀害。
无醉不欢如郁达夫,在那里却是滴酒不沾,连睡觉也是不安稳的,因为他害怕自己说梦话,暴露身份。
一位老华侨曾说:郁达夫的文章极大鼓舞了海外华侨抗战的士气,他的笔发挥的作用抵得上好几个师的军队。
1945年8月29日,郁达夫在南洋的一个小市镇失踪,当晚,他被一个日本宪兵队长所杀,殉难时仅49岁。
遇害第二天,郁达夫最小的女儿出生,仅一天之隔,她已成了遗腹子。
郁达夫成为抗战中最后一个被杀的文化战士,至今遗骸下落不明。
此身已向天涯去,青山不改水迢迢。
郁达夫为人,或许私德有误,但终究大义无亏。
短锄栽花,长诗佐酒,诗酒年年总忆卿。
又是几十载光阴过,提起郁达夫,那人载笔江湖,怎一个侠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