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监测 | “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每日快报(7月1日)【中国科讯】

学术   科学   2024-07-03 16:59   北京  




免 责
 声
 明

 “‘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每日快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合作推出。该项服务旨在通过提供最新科研论文线索、摘译科研论文主要内容,为我国的科研攻关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工作团队保持中立立场,无倾向性意见,所摘译内容主要用于说明科研论文本身,努力客观真实反映原文情况,起到供使用者参考的目的。工作团队摘译了某篇科研论文,并不代表工作团队认可这篇科研论文;工作团队不对科研论文中所述内容的有效性或准确性负责。由于所摘编内容都有具体的文献来源,请使用者通过文献来源线索获取具体的原始文献,并自行甄别和使用。工作团队希望进一步强调,本团队所摘译形成的文字内容不应被视为相关科研论文的全部,不应拿来作为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指导,也不应被当作既定事实在新闻媒体上报道。由于水平所限,所摘编内容不免会有疏漏,还请各位使用者谅解。

疫苗研发

机理


信息名称

编码D614G突变刺突蛋白的COVID-19 DNA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及大规模DNA疫苗生产的优化


6月15日,土耳其埃格大学等机构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发表一项研究指出,SARS-CoV-2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尽管引入了几种疫苗,但由于新出现的受关注变体,COVID-19仍然构成严重的健康风险。DNA疫苗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具有诱导两种免疫应答、快速发展稳定性和安全性。基于此,该研究报告了编码具有D614G突变的刺突蛋白的DNA疫苗(命名为pCoSpikeD614G)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并定义了大规模生产过程。为了确定用作抗原的刺突蛋白序列,研究人员首先通过筛查COVID-19患者的临床样本确定了主要的循环变体,并通过对这些样本中刺突基因的测序确定了土耳其的变体,在开始该研究时(2020年6月)的受关注变体是带有D614G突变的毒株。


根据体外研究,pCoSpikeD614G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丰富的刺突蛋白。使用电穿孔装置(ID + EP)通过肌内(IM)途径和皮内途径对BALB / c小鼠注射pcoSpikeD614G后,诱导产生高水平的抗S1 IgG和中和抗体。IgG2a极化显示出强烈的Th1偏向的免疫应答,IFN-γ水平升高。IFN-γ分泌CD4+和CD8+ T细胞的比率增加。用SARS-CoV-2攻击K18-hACE2转基因小鼠后,通过IM和ID+EP途径注射的pCoSpiked614G提供了针对病毒的90%-100%的保护,并且没有肺炎的迹象。随后,pCoSpiked614G被评估为一种有前景的DNA疫苗候选物,并进行了放大研究。因此,该研究还描述了大规模生产工艺,包括含有pcoSpikeD614G的大肠杆菌DH5α细胞的36小时发酵过程,使湿细胞重量达到242克/升,以及用于纯化pcoSpikeD614G DNA疫苗的三步色谱法。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4-64690-5


变体研究




信息名称

双特异性抗体对SARS-CoV-2 Omicron变体XBB.1.16、BQ.1.1和沙贝冠状病毒表现出广泛的中和作用


6月15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等机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一项研究指出,SARS-CoV-2的Omicron亚变体BQ.1.1、XBB.1.5和XBB.1.16具有强大的逃避免疫应答的能力,能够广泛中和能够中和泛沙贝冠状病毒(Sarbecovirus)的抗体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在各种沙贝冠状病毒中具有广泛中和作用的抗体更有可能靶向保守的表位,使其对快速出现的SARS-CoV-2变体的免疫逃避更具弹性。基于此,该研究分离了一种中和抗体7F3,其具有中和所有测试的SARS-CoV-2变体的能力,包括BQ.1.1、XBB.1.5和XBB.1.16。7F3靶向受体结合基序(RBM)区,并表现出与一组37个RBD突变蛋白的广泛结合。研究人员使用7F3和交叉中和抗体GW01开发了IgG样双特异性抗体G7-Fc。


研究发现,G7-Fc对所有28种测试的SARS-CoV-2变体和沙贝冠状病毒表现出强大的中和活性,对K18-ACE和BALB/c雌性小鼠的XBB.1感染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效果。G7-Fc与Omicron XBB刺突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分析揭示了三聚体-二聚体构象,G7-Fc协同靶向两个不同的RBD表位并阻断ACE2结合。7F3和LY-CoV1404表位的比较分析突出了与7F3结合的RBM区域中的独特且高度保守的表位,促进免疫逃避的Omicron变体XBB.1.16的中和。该研究发现了一种RBM特异性抗体7F3,能中和具有高度免疫侵袭性的SARS-CoV-2变体。结合了7F3的G7-Fc对变体和沙贝冠状病毒具有广泛的中和作用,并对小鼠感染XBB.1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效果。G7-Fc有望作为一种潜在的预防SARS-CoV-2的对策,特别是针对传播中和新出现的变体。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 -49096-1


机理研究




信息名称

SARS-CoV-2感染患者血浆中miR-320b的表达增加



6月14日,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医学院等机构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一项研究指出,最近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机制如何调节COVID-19中的宿主-病毒相互作用,还表明微小RNA(miRNA)是表观遗传调控基因表达的三大基本机制之一,在病毒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小组发表的一项初步研究发现,通过下一代测序(NGS),miR-4433b-5p、miR-320b和miR-16-2-3p在COVID-19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化表达。基于此,该研究旨在使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验证这些miRNA的表达,并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研究人员招募COVID-19患者(n=90)和健康志愿者(n=40),从血浆样本中提取miRNA,并使用qRT-PCR进行验证,此外还使用Mirpath V.3软件进行计算机分析。


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miR-320b是病例组中唯一上调的miRNA。计算机分析表明miR-320b在KITLG基因的调节中发挥作用,从而在炎症过程中起作用。这项研究证实,miR-320b能将感染SARS-CoV-2的患者与对照组区分开来,在COVID-19患者中较高的表达量可能会调节炎症过程。此外,轻度/中度COVID-19患者的miR-320b表达高于重度/危重患者。当比较miR-320b的表达与重度/危重COVID-19患者的死亡结果时,研究观察到miR-320b的较低表达与死亡有关,这表明该miRNA的较低表达可能与COVID-19的严重程度有关。然而,要确定这种miRNA是否可用作COVID-19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4-64325-9


信息名称

既往感染SARS-CoV-2而非接种COVID-19疫苗产生的异型免疫与较低的地方性冠状病毒发病率有关



6月12日,美国波士顿大学等机构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发表一项研究指出,既往感染SARS-CoV-2和接种COVID-19疫苗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可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但并不能完全预防后续感染,尤其是来自基因不同毒株的感染。基于此,该研究分析了人类地方性冠状病毒(eCoVs)的发病率和免疫差异,以此来替代对未来基因异源冠状病毒(CoVs)的反应。研究人员评估了已知既往感染过SARS-CoV-2的人群,或曾接种过COVID-19疫苗但未记录感染过SARS-CoV-2的人群,或未暴露于SARS-CoV-2的人群中,有症状的eCoV和非CoV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的差异。


回顾性队列分析表明,既往感染过SARS-CoV-2而非既往仅接种过COVID-19疫苗的人群,其随后有症状的eCoV感染率较低。非CoV感染率没有差异,这意味着观察到的差异是eCoV特异性的。在同时测定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第二个队列中,既往暴露于SARS-CoV-2刺突蛋白的人群中,eCoV导向的中和抗体较低,这表明中和抗体不是导致所观察到的eCoV疾病减少的原因。三组患者对eCoV刺突蛋白和核衣壳抗原的细胞反应相似。然而,与其他组别相比,既往感染过SARS-CoV-2的个体对非结构性eCoV蛋白nsp12和nsp13的CD8+ T细胞反应更高。因此,既往感染过SARS-CoV-2与eCoV发病率下降之间的联系可能是由于CD8+ T细胞对eCoV nsp12和nsp13的反应增强所致,这表明在未来的泛冠状病毒疫苗中加入非结构病毒抗原可能会提高疫苗的效力。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do7588


新冠检测




信息名称

COVID-19即时检测可识别低抗体个体



6月12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等机构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一项研究指出,家用侧流试验(LFA)抗原检测已被广泛接受,用于检测大流行期间的感染情况,考虑到推荐的COVID-19加强疫苗接种率较低,该研究介绍了使用基于LFA的抗体检测作为个人检测免疫力不足并进行COVID-19加强免疫的可行性和潜在益处。在医疗保健提供者队列中,研究人员测试了血清和口腔液侧流即时检测(POC)检验低SARS-CoV-2刺突抗体水平所反映的免疫力不足的能力,发现阴性POC检验结果与弱功能性中和抗体水平密切相关,而阳性抗体检验并不能证明保护性免疫力。然后,研究人员调查了POC检测阳性者和POC检测阴性者在第三次加强剂量前后血液和唾液抗体以及T细胞克隆反应的广度和深度。


研究发现,LFA抗体检测阴性密切反映了在一系列复杂的免疫测定中观察到的功能性体液免疫的缺乏,而阳性结果并不一定反映了充分的免疫。接种加强疫苗后,两组参与者都获得了针对不断进化的SARS-CoV-2和相关病毒的全身抗体。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力充足者和免疫力不足者都能通过加强免疫获得针对SARS-CoV-2变体和相关SARS样病毒的中和抗体。重复接种疫苗有助于低应答接种者获得血浆Abs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增强对高度进化的SARS-CoV-2毒株的保护。方便、低成本的基于LFA的即时抗体检测可以提醒人们对COVID-19的免疫力不足,从而增加加强免疫注射并促进群体免疫。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i1379



信息名称

COVID-19疫苗AZD2816和AZD1222作为巴西、南非、波兰和英国先前未接种疫苗成人的初级系列疫苗接种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6月12日,牛津大学等机构在The Lancet Microbe杂志发表一项研究指出,AZD2816是一种变体适应的CoVID-19疫苗,其表达全长SARS-CoV-2 Beta变体刺突蛋白,但在其他方面与AZD1222(CHADOX1 NCoV-19)相似。基于此,该研究旨在评估AZD1222或AZD2816(或两者)初级系列疫苗接种在先前未接种疫苗的成年参与者队列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人员在巴西、南非、波兰和英国的16个研究地点招募了先前未接种COVID-19疫苗的成年参与者,参与者按年龄、性别和合并症进行分层,并按5:5:5:2随机分配接受AZD1222初级系列(AZD1222组)、AZD2816(AZD2816[4周]组)或AZD1222-AZD2816(AZD1222-AZD2816组)间隔4周给药,或间隔12周给药AZD2816(AZD2816[12周]组)并在第2次给药后180天内评价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结果显示,2.6%的在AZD1222组基线时血清阴性的参与者,2.4%的AZD2816(4周)组参与者,2.1%的AZD1222-AZD2816组参与者和5.8%的AZD2816(12周)参与者,发生了疫苗相关的主动不良事件。AZD1222组发生严重不良事件1例(0.3%),AZD2816(4周)组发生严重不良事件1例(0.3%),AZD1222-AZD2816组发生严重不良事件2例(0.5%),AZD2816(12周)组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果表明,AZD1222和AZD2816耐受性良好,无紧急安全问题。两种疫苗都引发了针对Beta和原始SARS-CoV-2的强大免疫原性,在检测与各自疫苗靶向毒株相匹配的SARS-CoV-2毒株时表现出更大的反应。这些发现证明了原始COVID-19疫苗在预防重症方面的持续重要性,并强调了其可行性使用CHADOX1平台开发针对未来SARS-CoV-2变体的COVID-19疫苗。


原文链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mic/article/PIIS2666-5247(24)00078-8/fulltext



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服务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共同组成生物安全情报团队,构建了“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平台,持续对国内外“COVID-19”重要科研动态开展监测,旨在通过提供最新科研论文线索、摘译科研论文主要内容、整理国内外重要机构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科研攻关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团队通过以下地址提供平台访问和相关快报下载。


✦ “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平台: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openhome.htm?serverId=172 


✦ “COVID-19”科研快报下载: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cyjb.htm?parentPageId=1580803621111&serverId=172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点击下方微信名片> 添加关注!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在本文留言!

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1. 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在京正式发布

2. 科技文献大模型-星火科研助手面向中国科学院用户正式开通使用服务

3. 当不了项目负责人?经费太少?这个政策让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再烦恼!

4. 2023欧洲科学院院士,21位华人学者当选!

5. 年仅33岁,211高校副教授病逝,两个月前才刚刚晋升

6. 26岁破格升任独立PI,最新Nature论文跑赢诺奖实验室!

7. “不发文章、不急职称”,他回国10年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8. 做了8年博后还没有稳定工作,学术界“苦力”处境堪忧

9. 博士第三年,中国女孩把“失败”研究送上Nature封面!

10.7年做了3站博后,论文被Nature接收后他马上买票回国


中国科讯
“中国科讯”旨在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国科学院知识服务,通过整合各种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集成学科领域重要科技进展报道以及其他科技情报产品和知识信息服务,支持用户随时阅读科研文献、便捷获取科技资讯,努力打造“文献移动获取第一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