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的商业帝国 是怎么建立的?

教育   2024-08-29 06:22   上海  

国学爱好者及其会包装自己,商业嗅觉敏锐

简称他红薯大师


O1

成长背景


红薯最早是做专升本学历教育,他哥哥是做茶叶生意的,所以最早他是开茶室然后慢慢转变成教培。
他最早拜了一个老师叫陈什么举,进入了收藏圈,开始收一些艺术品,所以他做国学一直是双线,教培+艺术品收藏。
他的商业眼光没得说,当时还没有国学培训这个赛道,他算是第一个做起来的,之后就开始各种刷关系。收藏圈:他当上某省收藏协会领导;艺术圈:他和西某社有关系;政府方面:中部某省的X新传媒投过他一笔钱;商业圈:他去了某江商学院,商学院那里有很多关系。
规模做到这么大,和他的人脉以及商业眼光是有很大关联的。
O2
业务

培训学校和艺术品公司是分开来独立算营收的,培训学校里面艺术类培训(书法、国画、民乐、围棋等)占收入的70%,文化类培训(蒙学、幼小衔接、阅读写作)占30%,策展、拍卖都是烧钱的,不赚钱。
北上广深杭等一线城市+南京&合肥(这两个有政府关系)为直营
其他都是加盟
主要的课程分两大类:
艺术类(国艺):书法、国画、民乐(古筝二胡琵琶笛箫等)、围棋、茶艺、昆曲
文化类(国文):蒙学(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国学(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应试(拼音、识字、看图说话、阅读写作,这部分后来因为双减取消了)、鉴赏课(这个是18年我快离职的时候启动的项目不大清楚)

教研一直比较散乱,分几个时间段:
16年之前,草创时期,基本没有教研,国画书法做过几本教材但是一线老师不用,蒙学这边是老师自己研发了五本教材(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在上。
17年以后,红薯想要把教学标准化,所以做了几件事:
1、从精锐挖了一个团队,研发国学+阅读+写作的教材和课程。
2、把原本的蒙学团队和这个精锐的团队合并,成立国文事业群,把原来的蒙学标准化。
3、编写艺术类科目的新教材,让艺术类的课程标准化。
①做成了
②做成了一半,结果是两个团队互相倾轧
③没做成,艺术类的东西太难标准化了加上经验不够以及老师不配合
18年以后
原来精锐的团队走得差不多了,国文的研发搁置,红薯开启鉴赏课项目,项目很难刚开头就知道做不成

考级一开始是从老师这边发起
艺术类的培训因为家长不懂所以很难看到教学成果,于是一线老师就想出考级来展示教学成果,久而久之老师带的学生多了,学生有大量的需求,馆长跟老王提出来,红薯也就顺便跟考级机构联系了。他和考级机构好像没太多牵扯,这个对他来说都是小事,交给运营总监去搞的

O3
商业模式


某新传媒给了一笔融资,什么村资本有一笔融资,但是后来钱有没有到位到了多少我不清楚。财务方面的事情红薯和财务总监不怎么透露给其他人。不过17年的时候消课问题开始出现,有大量的冻结课时没办法确认收入,所以当时运营方面的主要方向是提高消课率。

O4
团队管理
 

18年以前高管都是老员工,是从12、13年从馆长成长起来的,有一线经验所以相对来说比较通情达理,帮着下面的销售和老师说话。

17-18年高管大量离职,听说新来的高管对下面的人就不怎么样了。整个公司是销售导向,用业绩说话,有能力的销售和老师工资很高,员工福利基本没有,红薯哥觉得发高工资就不给福利了。

培养晋升的路径非常单一,销售专员→销售经理→馆长→区域馆长,初级教师→中级教师→教学馆长。


他们的销售特别的厉害👇

某国学机构 王牌销售的套路




The end。

群满了请加丽萨拉人




体培有料
给体培从业者的一手信息和干货,给家长的兴趣班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