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职工见证四十年大食堂历程
蠡县大食堂位于县城老十字街中心稍北。和几乎所有未经拆迁的县城老街一样,略显狭窄的街道两侧是老旧的砖房。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都是县城最繁华的中心地带。如今,老房子大都被出租做了家具店,大食堂当年气派的饭厅也被隔成了几段,分别做卖床和橱柜的门店。食堂后面是个院落,有幢二层小楼。老经理何起跃和老伴就住在这里,照看大食堂这些残存的产业。我们找到了几位曾在大食堂工作的老职工,听他们聊聊当年的食堂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蠡县的大食堂是在1950年代公私合营时成立的。可惜那代人如今多已作古,我们难以听到关于“合营”的故事了。据1955年参加工作的张忠义老人回忆,在公私合营后,县城里曾有八家集体饭馆(食堂),到1958年的时候合并成三家,经过三年困难时期、并县分县,到1961年,就只有大食堂一家了。
1961年到大食堂工作的康润章还记得,那时的食堂职工,参加公私合营的大约占一半,其他人都是之后招工来的。公私合营的老职工都是工商联成员,每年县工商联都要开一次会,这些职工都要去参加。康润章是蠡县野陈佐村人。1957年,康润章中学毕业,第二年考取了食堂的招工。和后来不一样,那时计划经济体制刚刚建立,老百姓对干部、工人、农民的身份区别不太清楚,对招工指标也不会看得太重。招工以后填张表,就正式成为“吃商品粮”的国家职工了。
大食堂成立之际,国营的百货大楼、电影院、大礼堂、照相馆,以及五金公司、医药公司、食品公司的门市部,先后在这一带建成开业。1958年,大食堂准备把平房扩建成二层楼,临街的大饭厅刚开工,全国就开始了“并县”工作。按上级部署,蠡县和高阳县合并,县城设在高阳,大食堂也连人带家当一股脑儿搬到了高阳。到1961年,原来合并的县都恢复原状,蠡县大食堂重新恢复,但计划中的二层楼从此落空。
1960年代,县城里招工的机会很少,只有1960年代初组建商业局,大食堂等商业单位从供销社分离出来,组成国营商业系统,这才招过一次工。一直在商业局做会计工作的刘振中回忆,那时,县里学生毕业,都是先招工当工人,干得好可以等机会转干。至于复员军人转业安置,1964年以前都很少。
就是这次招工,十八岁的何起跃来到大食堂工作。这时的大食堂有五十来个职工和干部。何起跃的哥哥是马本斋“回民支队”的抗战烈士,招工可以照顾这种烈士家属。每当和人讲起这些,何起跃总会兴奋地向人解释:“回民支队”的战士不都是回民,他家就是汉族。他和刘振中都说,那时的招工没有公示、考试这类正规程序,都是通过熟人关系进来的。刚招的一般都是临时工,干一天有一块钱工资,以后慢慢等有了指标,转成正式职工,就可以拿到四十多元的月工资。
当地传统习惯,称饮食业为“吃秦行”,据说因为以前厨师大多来自陕西。《口述历史》第四辑有《“勤行”的手艺》一文,称北京饮食业为“勤行”。“秦”“勤”在普通话中同音,但在古汉语中不同,“秦”为尖音,“勤”为团音。蠡县方言尚保留尖、团音的区别,所以“秦行”说可能更有根据。像旧社会的师傅带徒弟一样,食堂的老厨师会教年轻职工手艺,让他们练习颠大勺、上灶炒菜。由于都是给“公家”干,也没有藏着手艺不露的问题,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因为没有竞争,食堂饭菜的档次和质量也不高。
那时在食堂干是个很让人眼热的工作。社会上食品短缺,食堂的人不缺吃的。在1970年代以前,本县的多数农民还吃不饱肚子,城镇户口的干部和职工则是按定量买粮油,一般粮食每天一斤左右,粗细搭配,肉类更是难得的奢侈品。当时的配给制是全国一盘棋,过来人都有记忆,这里不再多说。在食堂工作,自然近水楼台,不用担心吃饱吃好的问题。何起跃还记得一位老师傅的说法,在大食堂工作就是“哪好吃哪!”
记忆中的诱人食谱
大食堂临街的饭厅里,摆着有四十多张大方桌,一桌能坐十二个人。就像现在吃快餐一样,那时吃饭前先要“买牌儿”付账。何谓“买牌儿”?饭厅西墙上挂着一溜儿小竹片做的饭牌儿,墙上写着各种主食、菜品的价格。食客报了要点的饭菜,交钱买牌儿,自己把牌儿交到厨房的窗口里。厨房按牌儿做好饭菜,放到窗口,食客再端到桌子上用餐。有时吃饭的人多,窗口前交牌儿、等菜的人挤成一堆。菜做好了递出来,大师傅会跟着吆喝一声:“谁的烩饼?”“谁的炒菜?”等候的食客听到了,就过去端自己那份。晚上关了门,食堂内部再根据卖牌儿数量盘点对账。
食堂从早饭做到晚饭。饭菜是本地的传统样式。何起跃、康润章两人掰着手指头数起来,主食一般有馒头、大饼、馃子(即油条)、烩饼、焖饼、火烧(当地的夹肉烧饼)等;副食炒菜的种类比现在要少得多,因为那时蔬菜种类本来就少,大概有葱炒肉丝、炒肉片、炒杂拌儿、杂烩菜等若干种。
杂烩菜是大食堂最主要的常备菜。白菜、萝卜、粉条、豆腐等,一大锅烩出来。饭厅里一个灶台,架口大锅,热着已经做熟的杂烩菜;旁边一个小灶小锅,里面肉汤炖着肉片儿,叫“菜头儿”。一般一毛钱一碗素杂烩菜;食客多买上一毛钱的牌儿,大师傅就会从小锅里连肉带汤舀起一勺,淋在素杂烩菜上面,就是荤菜了。公社、大队进城采购的社员们,到大食堂要上一碗杂烩菜、两三个馒头,就是很解馋的一顿。那时大食堂在全县人民心中的地位,恐怕跟莫斯科餐厅对北京人的意义差不多。
在上点档次的炒菜里,比较受欢迎的,一个是“炒杂拌儿”。做法是几瓣切开的丸子,猪肉片、肺叶、肥肠、蔬菜、粉条,一锅炒出来,四毛钱一份。县城里裁缝等收入稍高的人家,常拿搪瓷缸子到食堂买份炒杂拌儿,端回家吃。再有一种就是“瓤豆腐”,豆腐切作麻将牌大小的块儿,入锅油炸,然后切开个口儿,抹进去点肉馅,滚淀粉糊再入锅炒,装盘后浇上点汁。按今天的观点,大食堂是鲁菜特色,颜色重,酱类放得多,炒菜看起来都红通通的。那时人们都觉得这就是“馆子”炒菜的特色。
有想喝酒的食客,可以买份白酒,每瓶从一块钱到三四块钱,也有按两卖的散酒,县办酒厂生产的。酒类属于食品公司经营,后来专门成立了糖酒公司,大食堂的酒都是从那里批发来的。在六七十年代,有到食堂点菜喝酒的人,但一般没有太大的酒局,因为收入都低,也没有大办红白喜事的风气。要是哪个职工干部常到食堂点菜喝酒,就离生活作风有问题不远了。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大食堂在街上还有熟食案子,外卖炖肉,还有些猪头肉、杂碎、灌肠、驴马肉、馃子。大食堂往南二百米,县食品公司的门市部也卖肉,生熟都有,但生意远没有大食堂的肉案子好。何起跃的说法是,外面的肉案子上一天到晚都在剁肉,有时光外卖一天就有一千多块钱。
食堂折射计划经济的社会生活
除了接待散客,食堂还负责公家的会议包饭。那时的公款吃喝少得多,主要是每年固定的几次大会。比如,县文教系统每年要开一次大会,老师们就要在食堂集体吃一次。
干部们一年要开好几次大会。从1970年代初开始,县城政治生活中形成了一个重要传统,就是“三级干部大会”。一般是正月初六开始,连开三天。“三级”指县、公社、村,从县委、县政府、县直各单位的干部职工,到公社、生产大队、小队的大小干部都要参加,号称“万人大会”。当时的计划体制非常严密,全县的经济工作,特别是农业生产,要在年初布置清楚,这是三级干部大会的一项主要内容。
开会前,农村的干部们带着被褥,骑车或步行到县城大礼堂。通往县城的道路上,络绎不绝的都是这些开会的干部们。开会的人多,吃住要分在三处:大礼堂、大食堂和县中学。对大食堂来说,这种大锅饭数量大、种类少,其实很好做。一般早晚都是大锅熬稀饭,午饭有四五个炒菜,主食是馒头。做会议餐的粮油,由县粮食局统一调拨,一般既不能剩,也不能超。散会后上千人一起吃饭,饭厅、街上、后院里都是人。好在开会的人都分了组,碗筷靠各组长分下去,打饭也可以按组轮流进行,不至于忙不过来。到晚上,饭厅里的桌椅撤出去,地上铺上麦秸、褥子,就又睡满开会的人了。
食堂的饭菜价格是和县物价局协调确定的,利润率控制在25%左右。按全国商业系统的统一利润率,大约主食是20%,炒菜肉食是30%。食堂需要的面粉和食油从县粮食局购买。1970年代以前,基本能够满足数量要求。粮食按粗、细粮比例搭配着卖,但比卖给职工的细粮比例高些。到1974年前后,有了平价粮、议价粮的区分,平价粮就不能充足供应了,要靠议价粮补充。猪肉可以从食品公司采购,也可以在集市上买,其他的鸡蛋、蔬菜都靠集市采购。到了县城的集日,大食堂的职工就拉着人力车、蹬着三轮去采购。那时蔬菜种类少,季节性强,食堂买的主要是白菜,偶尔再有些萝卜、大葱等。
关于国营食堂的服务态度,何起跃承认,因为没有竞争,完全是官商作风。那时候虽然政治学习多,也提倡为人民服务精神,可怎么学也没有现在私营饭店服务好。不过在康润章的记忆里,1960年代的时候,大食堂的服务态度还是不错的,职工们上下班也没有固定钟点,只要有客人就一直开门服务。只是到了1970年代,服务态度才逐渐变差了。
关于大食堂的“服务”,曾有若干小笑话流传。其中一个是,某人到食堂吃饭,买了一碗玉米粥。粥碗盛得颇满,服务员给端上来,大拇指肚都是泡在粥里的。碗放到桌上,指头肚顺势在碗边一捋,便一点粥也不沾了。食客心存疑虑:“这粥……”服务员却大大方方说:“没事,不烫!”
“文革”开始后,蠡县逐渐形成了对立的“造反总部”和“遵义兵团”两大派。开始时“总部派”控制县城,处在上风。大食堂里绝大多数干部、职工都是“总部派”。大食堂也是“总部派”的重要根据地,外县来串联、支援的人员,都由大食堂招待吃喝。但“遵义派”得到“支左”部队的支持,后来居上,1970年彻底夺权。此后,大食堂的“总部派”都被清算,何起跃等一部分人被赶回了老家,在生产队务农;康润章等一部分人则进了“学习班”,学习结束后回大食堂继续工作。
1970年代初是大食堂变化较大的时期。县商业系统统一招了一次工。由于遵义派“掌权”,这次招的大都是他们的子弟。大食堂一下子添了几十个人,除了“遵义派”家属,也有几个从农村招来的有手艺的大师傅。就在这段时间,县商业系统的大食堂、理发馆、浴池、照相馆联合成立了饮食服务公司,既归县商业局领导,又和保定地区的饮食服务公司有垂直关系。县供销社本来在县城南北关各有一个小食堂,这次也一并划归了大食堂。
到1978年,“文革”期间的政策得到纠正,回家务农的“总部派”职工陆续回来上班,大食堂人数达到百余人。这时,大食堂开始选些年轻职工,到保定地区饮食服务公司接受技能培训。饭菜陆续新添了面条、饺子等花样,又新开了饺子馆、夜宵馆,大食堂走到了它“回光返照”的鼎盛时期。
【摘自:《历史的游荡者》李硕/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世纪文景】
注:本公号所推送的图文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