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越是俗套的情节越包含着一些坚固的底层逻辑,越可能成为恒久不变的套路|施爱东 一席第1091位讲者

文摘   2025-01-23 00:29   北京  


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在传统故事里,路人都叫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短视频里的男主人公都叫大壮、小帅、阿强,女主人公叫小美、翠花,有的时候甚至直接叫作女人。黑社会叫丧彪,小喽啰是卡拉米,所有的理发师都叫托尼,隔壁住的那个人永远姓王。
  

理想故事的诞生
2024.12.21 广州
                            



大家好,我叫施爱东,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这些年一直从事故事研究。


今天我要跟大家讨论的话题是故事的套路。对于一个讲故事的人来说,首先得明白有哪些套路,他才知道如何利用、改良甚至规避这些套路。


我们所熟知的最典型、最了解故事套路的人是金庸,最了解故事套路的公司是迪士尼,迪士尼的所有电影都是按照套路来讲故事的。


当下无论是影视剧、谣言还是短视频,其实都包含着民间故事的特点。我们做民间文学研究的人会注意它们与民间故事之间的渊源,而且民间文学很简单,很容易总结出明确的规则。



故事的预设:
固定角色与结局


我们首先来看故事的一般特征。


密闭时空中的语言游戏


什么是故事?所有故事都是发生在密闭时空中的一种语言游戏,一切人物及其行为的因果都落实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讲一个故事就像下一盘棋,所有棋子都是固定的,每一个角色应该如何行动,都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可循。


金庸小说就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故事都发生在一个武侠世界中。你永远不知道其中的人物靠什么谋生,因为这些东西跟武侠无关,所以都被他排除在故事之外。这些人行走江湖几十年,连一个行李箱都没有,背着一个简单的包袱就出发了。


故事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是固定的。故事里不能出现多余的、没有功能的角色,而且一般只考虑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不考虑吃瓜群众


典型的比如《窦娥冤》,窦娥受了天大的冤屈,她发了一个诅咒,要大旱三年、六月飞雪。你想一想,这伤害得了那些贪官污吏吗?受伤的都是普通老百姓。



又比如在《白蛇传》中,白娘子为了救许仙,水漫金山,她不关心老百姓的万亩良田怎么办。同样地,《水浒传》中的李逵在劫法场时,拎着两把大板斧杀红了眼,见人就杀。很多评论者会说,李逵这样做还算是英雄好汉吗?他一点人文关怀都没有。


事实上这类评论完全不懂得民间故事的规则。故事中有一个原则叫作伦理悬置,只考虑主角之间的关系,不关心他们的行为对其他人的影响。


民间故事通常都很短,所以也不能出现没有意义的行为。


比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开头只需要交代渔夫去海边打鱼,三网都没有中,最后一网打到一条小金鱼,这就够了。它不会交待渔夫早上几点起床、早餐吃什么、出门前怎么跟妻子告别、如何整理渔具等等,这些在故事里都属于无关情节的无效行为。


同样,故事里也不能出现没有作用的道具。契诃夫曾经说过,当剧幕拉开的时候,如果墙上挂着一支枪,剧终前它一定要拿下来用一次。如果这支枪直到剧终都没有响,它挂在这里就是多余的。


四种主要角色


上面说的是故事的一般特征,接下来我们进入故事的角色设定。故事里的角色看起来有很多种,其实总结起来最重要的只有四种:主人公、出题者、神奇助手和搅局者。


故事一般围绕主人公的命运展开,遵循主角优先的法则。


出题者就是给主人公制造麻烦的角色,按照价值类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加害者,他可能是魔鬼、巫婆,也可能是背叛主人公的兄弟等等。


还有一种是考验者。比如主人公的父亲对主人公说,我想要一个金苹果,你到遥远的某地去给我摘一个,这个父亲就是考验者。再比如主人公想娶一个公主,国王说,想娶我的女儿得完成三项任务,这个国王也充当了一个出题者。


出题者通常是比主人公更加强大的角色,只有这样主人公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去完成任务,最终以弱胜强。如果由一个比主人公弱小的人来出一道难题,就像一个小学生给大学生出题,即便这个大学生完成了,他也不光彩。


第三种角色是神奇助手。正因为主人公比较弱小,他为了战胜对手就需要一个神奇助手。比如为主人公提供宝物、宝马、宝剑的角色,或者给主人公提供建议,甚至直接赋予他神奇的能力。


菩提祖师就是一个神奇助手,他让孙悟空拥有了七十二般变化。同样,东海龙王也是一个神奇助手,他给了孙悟空金箍棒。


第四种叫作搅局者。如果游戏按照正常流程走到了一个难以推进的境况,这时就需要有人来搅乱这个局面,把它推向故事讲述者想要的方向。


这类角色往往比较搞笑,比如《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他会因为好色而犯错。《水浒传》里有好酒的李逵,他一喝酒就会闯祸,一闯祸就把局面打乱了。



了解了这四种角色类型,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射雕英雄传》里谁是主人公,郭靖;谁是出题者,有两类,加害者是欧阳锋,考验者是黄药师;搅局者是谁,周伯通。


所有故事都是难题型故事


了解了故事的开头,我们再来看结尾。民间故事的结局通常都是事先设定好的,因此情节都只是通往预定结果的过程。


梅兰芳曾经说,过去的戏曲都是才子佳人戏,落魄的才子去赶考,终于中了状元,然后回到家乡娶了佳人。这样的故事腻味极了,可是为什么变不了呢,因为老百姓喜欢。



1950年代搞戏剧改革,著名戏曲家陈仁鉴带着团队到乡村演戏。他们演完一个悲剧后,演员已经在台上三鞠躬,谢幕谢了三次老百姓都不走。他们说故事还没完,坏人没有得到惩罚,好人却死了,这叫什么戏呀?你们这怎么演的呀?


他们赶紧加演了一场,让这个好人死而复活,让坏人得到惩罚。这样老百姓才心满意足,拉着演员们到家里吃夜宵。当然了,演反角的演员没有夜宵吃。


民间故事表面上分为很多类型,但是在总体形态上都属于同一种,就是难题型。


大家可能会问,比如最著名的民间故事《孟姜女》中有什么难题?


这个故事中难题很多,孟姜女千里送寒衣,要寻找丈夫万喜良,这是第一个难题。当她终于找到了,却发现丈夫已经死了,葬在长城脚下,于是才有哭倒八百里长城。这是她对第二个难题的回应,也就是要报仇。


对于听故事的老百姓来说,这个结果还不够。因为是秦始皇筑长城才害死了万喜良,这个仇要找秦始皇报。讲故事的人只好让秦始皇爱上孟姜女,孟姜女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得给万喜良披麻戴孝,完成三项任务。秦始皇一一照做,但等他做完了,孟姜女就跳海自尽了。


一般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是还有很多老百姓不满意。因为秦始皇只是披麻戴孝而已,这个王朝并没有被推翻,故事还得继续往下讲,得把这个难题解决得更加完善。


于是有了孟姜女跳海后被龙王收为义女的情节。龙王告诉孟姜女,秦始皇有一条赶山鞭,你去把它偷回来。于是孟姜女又回到秦始皇身边,说我愿意嫁给你。


一年后她把赶山鞭偷到手,回到海边却发现自己怀孕了。那怎么办呢,这个孩子也不能带回龙宫,她就把孩子生在了海滩上。这个孩子如果经受了日晒雨淋,恐怕很难成活。这时天上来了很多鸟用羽毛盖住了孩子,保护了他。


一个姓项的老头收养了这个孩子,因为他身上盖着羽毛,所以给他取名项羽。大家知道,项羽率领军队推翻了秦始皇的王朝,这个仇终于报了。难题彻底解决了,老百姓满意了,故事这才结束。



故事情节:

制造冲突,推动转折


上面是故事的一般特征和预设,接下来要讲如何设置故事的情节。


在文学作品中,情节是展现人物性格和事物发展的生活过程,但民间文学把情节定义为主人公的状态或者整个局势的改变,也就是转折。


要发生转折就一定要制造矛盾和冲突。在现在的电视剧和短视频里,为什么人物总是要说出最容易刺激对方的话?因为如果他们都好好说话,理性地坐下来认真交谈,矛盾消失了,也就没有故事可讲了。


在元情节内出题、解题


现在的短视频里还保留着许多民间故事中的古老情节。


刷抖音的朋友可能看过这样的视频:一个小伙子出去打工赚了几十亿(短视频都倾向于夸张和极化),回村时故意穿着一套工服。快到村里时遇上了前女友,而且前女友跟他的一个大款同学在一起,这对情侣对这个小伙子极尽羞辱。遭到羞辱后,这个小伙子不会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发财了。


这时突然来了一个车队,有宝马、奔驰甚至还有劳斯莱斯,一个西装笔挺的年轻人走下来,毕恭毕敬地说,董事长,我们来晚了,请问有什么吩咐?这个小伙子就说,你现在就把给他们公司的投资全部撤回来。于是他的同学和前女友瞬间就变成了穷光蛋。



这样的故事很俗套,但是点击率非常高,数量也特别多。大家想一想,这类视频跟民间故事中穷女婿和老丈人的故事是不是很像?


穷书生中了状元之后不骑马坐轿,非要穿着赶考的衣服回来被老丈人嘲笑。最后敲锣打鼓的报喜队伍来了,他这个时候才换上官服,对老丈人进行一番羞辱。


这两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很不一样,但是它们骨子里的结构一模一样,几千年都没有变化。这恰恰说明,越是俗套的情节,越包含着一些坚固的底层逻辑,越可能成为恒久不变的套路,我们把它叫作元情节。


所有民间故事中,最重要的元情节是这样的:主人公接到一项挑战或任务,通过艰难奋斗战胜了对手、完成了任务,最后得到了奖赏。


在这个元情节中,还可以不断地插入二级情节、三级情节来设置转折和冲突,也就是在主人公的初始条件和最终目标之间设置障碍每个障碍都包含出题和解题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不断地出题、不断地解题。


举个例子,《求好运》的故事在全国各地都非常流行:有个小伙子穷到连裤子都没得穿,有人建议他到西天去问佛祖为什么他这么穷,什么时候才能娶上媳妇。


这个小伙子就出发了,路过一个财主家,财主跟他说,小伙子,我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儿,可是从小就不会说话,你能不能问问佛祖,她什么时候能说话。小伙子答应了。再往前走,路过一个大户人家,又要他帮忙问佛祖,为什么家里的梨树只开花不结果。小伙子说,行,我帮你问。


他又往前走,被一条大河拦住,无计可施的时候来了一只乌龟。乌龟说,小伙子,我可以渡你过河,前提是你要帮我问一下,我在这里渡人已经渡了1000年,什么时候才能变成一条龙。小伙子答应了。


终于到了西天,佛祖说,我这里有一个规矩叫“问三不问四”,每个人最多只能提三个问题。这就给小伙子造成难题了,因为他已经答应了三个人。


最后小伙子决定不问自己的问题了,只帮答应的三个人问。问完了往回走,过了河,小伙子告诉乌龟,佛祖说你太贪财,你把嘴里的夜明珠吐出来就能变成龙。乌龟把夜明珠送给了小伙子,自己就化龙上天了。


他继续往回走,经过大户人家,告诉那家主人把树下的金子挖出来,梨树就能开花结果。那人一挖果然有金子,就把金子送给了小伙子。


小伙子背着金子和夜明珠,快到财主家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姑娘,姑娘一见他就转身跑回屋里说,爹,上次问路的小伙子回来了。财主赶紧出来,小伙子告诉他,佛祖说你女儿看到她的亲老公就能开口说话了。财主一听,刚才女儿已经叫爹了,只好把女儿嫁给了小伙子。于是小伙子自己的问题也解决了。


这个故事里其实有两个游戏规则,出题的规则是只能问佛祖三个问题,解题的规则就是好心得好报,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出题和解题两方面的规则结合起来就把这个故事讲完整了。


再看一个例子,《西游记》有九九八十一难,其实它是不同故事的串联。了解了游戏规则后,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孙悟空每次降服妖怪后都要把宝贝交回给领导,他自己一样也没留下。因为每一个回合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上一回合的宝物在下一回合中不再适用。


出题、解题都有游戏规则


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是,讲故事时怎样设置游戏规则。


故事的游戏规则可以分为两种:通则特则。通则就是通用于所有故事,不需要特别交代的规则,特则即特地为这一个故事而设置的规则。


民间故事的通则可以分成三种,神性规则,生活逻辑,以及语言和能力的设定。


先说神性规则。对于神、鬼、精怪、梦、神谕等事物,有一套不用解释的、听者默认的游戏规则。


比如在龙王传说中,龙王下雨需要听从玉皇大帝的旨意。玉皇大帝会下一个红头文件,规定某地某时某刻要下多少雨,如果下多了或下少了,龙王就会受到惩罚。《西游记》里魏征斩泾河龙王,就是因为龙王违反了这个游戏规则。


再说生活逻辑。比如在《阿凡提的故事》里,阿凡提向财主借了一个铁锅,还的时候还回一大一小两个铁锅。财主问怎么多出了一个锅,他说小锅是你们家锅生的孩子。财主当然很高兴,下一次阿凡提来借锅就借给了他一口银锅,阿凡提也还了一大一小两个银锅,这个锅又生孩子了。


第三次财主借给阿凡提一口金锅,结果他迟迟不还。过了很久,财主碰到阿凡提,说我们家的金锅你还没还呢。阿凡提说,哎呀,我都没脸见你,你们家那口金锅难产死了。财主说,锅怎么会死呢?阿凡提说,锅都能生孩子,为什么不会死呢?它是有生命的呀。财主气得说不出话来。这个故事就利用了普通的生活逻辑。


第三种通则是故事中的角色所使用的语言和能力的设定。方言会限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是故事里没有这样的障碍。金庸小说里的人物走南闯北,走到哪里都没有沟通障碍,因为故事预设了语言之间都是相通的。


人物的能力也会通过名字加以暗示。比如金庸小说里的任我行、东方不败听起来就武艺高强,而劳德诺这样的名字一看就是个窝囊废。


特则也有三种,一个是神设定的规则,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问三不问四”,它只在这一个故事里出现。其次是故事角色设定的规则。比如在一个故事里,国王要求大臣在三天之内交出一个公鸡蛋,否则就要杀头。


还有一种是讲述者自己设定的规则,它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比如在刚才的阿凡提故事里,讲述者预设的一个规则就是财主很讲道理。如果财主不讲道理,一定会拉着阿凡提去打官司,不管前面借铁锅和借银锅是怎么回事,借了金锅就得还一口金锅。


但是财主没有这么做,他特别讲道理。反而阿凡提是一个坑蒙拐骗、不讲道理的人。如果不把财主设置为一个讲道理的人,这个故事就没办法达到让阿凡提惩罚贪婪的财主的目的。


打破规则,把故事讲下去


按照正常的生活逻辑发展,当使用这些规则都无法实现转折时,就需要突破规则。


第一种是偶遇和巧合,无巧不成书。侦探故事或电视剧中,主角破案遇到瓶颈、毫无头绪时,一定会遭遇一件事或一个物件使他突然灵光一闪,意识到它与案件的关联,案件就迎来了新的转机。


金庸也经常利用巧合来推进故事。金庸小说中主人公经常通过偷听获取很多信息,而且房间里的坏人在前面的聊天中都不说重要的事,等到主人公来偷听了,他们才开始从头讲起,好像这些秘密就是要讲给主人公听的。



第二种打破规则的方式是误解和犯错。举个例子,大家知道梁山伯和祝英台有一个“十八相送”,祝英台反复暗示梁山伯自己是个女孩,可是梁山伯怎么也听不懂,我们观众都替他着急。但是,他不能听懂,他听懂了这个故事就没有了。


那万一他听懂了呢?祝英台会告诉他,等到桃花开的时候,你一定要来我们家提亲。梁山伯说放心,我一定来,他就天天盼着桃花开。


可是祝英台家有钱,住在山脚,梁山伯穷,住在山顶。山下的桃花开得早,山上的桃花开得迟。等到梁山伯家的桃花开时,山下的桃花早谢了,祝英台已经嫁给马文才了。浙江一带的《梁祝》故事都是这么讲的。


这个故事传到了广州、潮州一带,这里没有这么高的山,讲故事的人只好硬生生让梁山伯忘了约定。



他后来怎么想起来的呢,故事中说他有一次上厕所时,突然被掉下来的桃子砸中了。他这才反应过来,桃子都熟了,桃花岂不是早就开过了吗?梁山伯赶过去一看,祝英台已经嫁人了,他气得一命呜呼。直到现在潮州还有一个俗语叫桃子打屁股——一切都过时了。


第三种方式是出现搅局者。故事按原有逻辑生产不出新情节时,就需要一个搅局者。“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种叫负向的搅局,把事情搅得更糟糕。


另一种是正向的搅局,《西游记》里的观音菩萨就是一例。每次孙悟空降服不了妖怪时要搬救兵,他就去找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拿起柳枝一拂,说,孽畜,还不就擒!妖怪就降服了。


在一些情境中,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还可以直接让规则失效。比如上面讲过的《求好运》,既然女孩见到她亲老公的时候就能开口说话,她怎么没有在小伙子问路时就开口,为什么非要等到他回来呢?因为那个时候规则还没有发挥作用,等到他回来才能生效。



讲故事要有叙事技巧


在出题和解题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叙事技巧来把故事讲得更精彩。


第一个技巧是,讲故事时一定要学会俭省。天津师范大学的李丽丹教授在河北的耿村做过调查,这个村子里的人都会讲聊斋故事,她把这些聊斋故事收集和整理后发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平均每个故事中有八个人物,而耿村人讲的故事中平均只有五个。


也就是说,口头叙事俭省了很多,把相同功能的人物合并了。我们在读文本的时候,如果不记得某个人物的情况,可以翻页找到他首次出场的情境。听故事时就没法来回翻页了,所以故事不能讲得太复杂,情节要尽可能地简单,人物要尽可能地面具化。


比如在传统故事里,路人都叫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短视频里的男主人公都叫大壮、小帅、阿强,女主人公叫小美、翠花,有的时候甚至直接叫作女人。黑社会叫丧彪,小喽啰是卡拉米,所有的理发师都叫托尼,隔壁住的那个人永远姓王。


第二个技巧是,在讲故事时采用时间和空间上的就近原则。比如我今天要是跟你们讲一个发生在唐代长安的鬼故事,你们不会害怕。但是如果我说就在昨天,这个剧场里出现了一个灵异事件,大家就会觉得很恐怖。


北方有一个《狼外婆的故事》,南方没有狼,所以传到了广州它就变成了《人熊婆的故事》,这说明古代的广州经常有熊出没。到了潮州它又成了《猪哥精的故事》,因为潮州那时候野猪特别多,而故事都有就近取材的倾向。


第三种技巧是极化原则,尽量使双方的矛盾极端化,这在谣言里尤其明显。比如《震惊!最常吃的水果居然比砒霜还毒!》,看到这样的标题,不点开看看你心里过得去吗?再比如,《99%的人都不知道,吃了它就一定会得癌症!》,老太太老大爷看了,能不给孩子们转发吗?



不懂套路比全靠套路更可怕


我们说了这么多讲故事的规则和技巧,但是故事如果都按照套路来讲也会很无趣,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好的故事讲述者一定会设置变量,在传统的故事套路里进行变通。


金庸写的萧峰与马夫人,在结构上就是传统的英雄杀嫂的故事,比如有武松杀嫂、燕青杀嫂、石秀杀嫂、张千杀嫂,这些故事的结构都是一样的。但金庸把萧峰和马夫人的故事放在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包括丐帮内部的斗争,甚至是民族和国家的冲突问题,所以我们感觉这个故事具有了更深重的意义。



相对来说,古龙就没有金庸的文化底蕴,他不大懂得故事套路。古龙的小说里人物太多,他不懂得节制。经常是一个人物好不容易快立起来了,结果一翻页他就被人噶了。你既然要让他这么快死,在前面花那么多笔墨写他干啥?


古龙没能塑造出一个经典的英雄人物或类型人物。而在金庸小说里,不论是大名鼎鼎的左冷禅、东方不败、任我行,还是著名的伪君子岳不群,一个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使人印象深刻。


我们了解故事的套路,是为了利用和改良,甚至是规避套路,这样故事才会既好听又不落俗套。这是我今天要讲的全部内容,也是我的著作《故事法则》里的一部分,希望大家喜欢。


谢谢大家。


▼ 孟姜女》《梁祝》流传大江南北、无序生长,为何总能保持不变的内核?美国大片《寻梦环游记》《三个老枪手》也有民间故事特征。点击下单施爱东新著《故事法则》

▼ 学派、流派、门派,薪火、香火、祖师崇拜,以民俗的眼光看学术界“三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点击下单豆瓣 2024 年度社会纪实图书《蛋先生的学术生存》
策划丨恒宇啊‍‍‍‍‍‍‍
编辑丨雨萱
剪辑丨Chaos‍‍‍‍‍‍‍‍‍

杨昌鸣翻书2018
翻书重温历史,开卷有益身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