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我回到了阔别许久的南华县五街镇大歇场村,一下车,熟悉的乡音和浓浓的年味便将我紧紧包裹。可当我怀着对童年的眷恋,想要重走儿时的牧羊路时,却发现它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被繁茂的植被彻底掩盖。
小时候,牧羊是我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每天,我都会赶着羊群,沿着那条蜿蜒的小路走向村外的荒地。那时的路宽阔又平坦,阳光毫无遮挡地洒在路面,路旁是稀疏的野草和裸露的泥土。我们一群孩子在这条路上嬉笑奔跑,羊群悠然吃草,日子简单而快乐。
我还记得,每年大年初一,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日子。在大人们的带领下,我们会赶着羊群,背上锅具前往山上野炊。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羊群也似乎受到了欢快氛围的感染,咩咩叫个不停。到了山上,大人们忙着生火做饭,孩子们则在一旁玩耍,等待着美食的出炉。那炊烟袅袅、饭菜飘香的场景,是我童年里最温暖的记忆。
如今,当我站在曾经的路口,眼前的景象让我大为震惊。曾经熟悉的小路,早已被层层叠叠的树木和齐腰深的草丛完全覆盖。我凭借着模糊的记忆,小心翼翼地拨开茂密的枝叶,试图寻找那条曾经无比熟悉的路。脚下的土地松软泥泞,枯枝败叶在脚下发出“嘎吱”的声响,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周围的树木遮天蔽日,让这条曾经明亮的小路变得阴森昏暗,偶尔传来的几声不知名的鸟叫,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恐惧。
在艰难前行的过程中,我还听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前几天有村民在这里看到了两只重达60多公斤的野猪。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时的荒地一片荒芜,根本没有大型野生动物的踪迹。如今,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让这些野生动物又重新回到了这片土地。
大歇场村作为典型的高寒山区农业村,曾经由于过度放牧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逐渐贫瘠,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也让村民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系列生态修复政策在这里落地生根。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稳步推进,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响应,村民们也纷纷加入生态建设的队伍中来。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家乡的山水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曾经荒芜的荒地如今已变成了茂密的森林,山上的植被涵养了水源,减少了水土流失,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野生菌、山野菜等林下资源也日益丰富,成为村民们增收的新途径。
春节期间,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家乡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老人们感慨地说,没想到还能再次看到家乡的青山绿水;年轻人则满怀期待,看到了生态旅游在家乡发展的潜力。
老家的牧羊路没了,但一条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新道路正在脚下延伸。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大歇场村正以全新的姿态,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未来的日子,必将如这漫山遍野的林草一般,充满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作者:通讯员 罗敬生
编辑:何健美
二审:张居正
终审: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