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徽省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合作举办的“何处寻行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古代绘画中的人与自然”巡展正在安徽省美术馆三层6、7号展厅展出,展览共展出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馆藏明清山水画和人物画四十余套。
在古代山水画中,点景人物有时可作为欣赏作品的“画眼”,通过辨识画中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关系、探寻画中人在山水中的不同行迹,来理解古人寄于此的志趣。这些人物活动如明代书画家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所示,有支杖、舟游、勘方、山居、小憩、抚花、烹茶、读书、观瀑、负暄、望山、旅行、对弈、鼓琴等。人在自然中既享受林木优美、揣摩山川意味,又行为于其中、寻幽于其中、移情于其中,借助自然中的玲珑意象,终抵理想寓所。
展览通过找寻画中人物的行迹,观察和带入人在山水间的种种活动,使今天的观看者能够切身地理解古代绘画的所达、所寄和所思,并在悠游画中山水的过程中放松身心。
01
古代文人爱于山林间读书,一则清静,少世俗之纷扰;二则花草树木、清流激湍、嘤嘤鸟语,又可看作另一部无字之书。既读清隽文字,又读自然心境。
《仿张僧繇画法山水》轴 祁豸佳 纸本设色
明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山水》轴 金古良 绢本水墨 168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02
“一枝藤杖平生事”。支杖可看作古人爱闲适、爱野逸的生活态度,在支杖纵步翠微深处时,杖也无形中成为他们立身世间的支撑。
《溪桥策杖图》轴 胡宗仁 绢本设色 1622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白云红树图》轴 蓝瑛 绢本设色 1659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03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坐山观瀑是山水结合、仁智兼备的乐事。瀑流飞泄,若石梁飞泉、流水行云;瀑声轰鸣,使人倾听云畅又一洗尘心。
《匡庐泉图》轴 李士达 绢本设色 明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秋山观瀑图》轴 吴定 纸本设色 166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04
临窗小憩、闭目冥想与高卧安寝不同,它是在读书、宴饮过程中的休息,或是在山水园林之间的遐思。在小憩时,不仅身体获得了歇息,还为心境的放松留下一隅空间。
《山水人物》轴 陈君佐(款) 绢本水墨 明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05
“勘”指实地考察与核定;“方”指方位和道理方法。勘方即是对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及思考,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反复勘方,每次亦有新得。
《仿沈石田山水图》轴 王鉴 绢本设色 167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06
“山中物物是诗题”。山川的雄姿常给人以意象引申和思想启迪,山中景随步移,奇丽万状;久望群峰层叠,襟怀浩荡。
《指画山水》轴 高其佩 纸本设色 清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07
假如两耳不闻窗外之事,则不免孤陋寡闻,因此,古人常走出书斋,通过旅行、郊游、远行来了解风物民情、探寻名川大山。
《山水》轴 张宏 纸本设色 163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黄山峰顶图》轴 一智 纸本设色 清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08
舟不仅仅是行旅工具,浮于山水之间的这一扁舟还营造了一个雅致的活动空间。舟游山水、乘舟会友,是文人理想生活的一个部分。
《桃源图》轴 陆治 绢本设色 1565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群峰树色图》轴 査士标 纸本水墨 清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09
古人历来对山水有着崇拜与敬畏,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五岳寻仙不辞远,不避山高水长,不惧严寒酷暑,访道是一种对智慧、真理的追求,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访道图》轴 袁尚统 纸本水墨 明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0
抚花沉思,并不局限于对花卉姿态与香韵的欣赏,更多是因花生情,抚今花思往昔,“花开花落朝昏事,唯有春风岁岁闲”。
《抚梅图》轴 樊圻 绢本水墨 清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1
负暄即在太阳下取暖。天阴烤火、天晴负暄,是除湿止寒的养生之道,也是惬意舒展的天然享受。如白居易诗“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仿黄公望山水图》轴 蓝瑛 绢本设色
1629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2
八音广博,琴德最优。鼓琴不仅是生活爱好,还是修身之道,正如孔子习曲的过程,从得其数,到得其志、其人。鼓琴的境所最宜为山水,松间琴鸣,流水是知音。
《山水》册页之一(共十六开)胡玉林
纸本设色 清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END—
供稿丨蒋葛礼
编辑丨丁小艺
审核丨郜雪倩
终审丨王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