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
“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
优秀项目
今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安徽省美术馆合作举办的“何处寻行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古代绘画中的人与自然”巡展在安徽省美术馆三层6、7号展厅启幕,展览将展至2025年2月23日。
“幽人空翠间,何处寻行迹”,这是一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清代山水画尾的画家自题(朱昂之《仿王蒙山水图》)。群峰涧谷、竹林叠影间,一座茅堂掩映其中,一位盘坐于团垫上的士人,正望山静思。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除却烟容巨壮的宏阔山水,常见此类点景人物间或漫布于画中。他们或行波远渡、或观山望瀑、或牧放树下、或云间对弈、或烹茶小憩,似是画家随意拨点,又有画龙点睛之妙,让静止的画面仿佛随着人物的动势和目光流转起来。画中之人,是实写,还是虚笔?画中之景,蕴含着何种情怀?人与景之间如何构成了一种映照与互文?他们又与今天的观看者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正是此次展览试图提供给公众的一个观看山水画的新向度:从“人”的在场与观看出发,重新进入山水画,观察并串联起不同时代的古代山水画和人物画的叙事共性,籍由山水中的人与人物间的景,重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事实上,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始终贯穿于我们的文化思想中。古人一方面尊重造化规律、时节物理,以自然之道养生宁家;另一方面,他们还注重对景物环境的感悟和寄情,通过索景寻幽和文人活动,或于自然中澄怀味象、寻得心源,或以景致喻自我、以自然染心迹。
基于此,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围绕其古代绘画收藏精品,以古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和理想为切入点,从“意象玲珑”“人境相偕”“四时景物”三个角度,展示饱含文化情思的自然生态、寄情林泉烟霞的畅怀人生,以及顺应四季物理的人民生活。通过找寻画中的人物行迹、观察和带入人在山水间的种种活动,使今天的观看者能够切身地理解古代绘画的所达、所寄和所思,并在悠游画中山水的过程中放松身心。展览从央美美术馆的馆藏历代绘画中精选了明清山水画和人物画四十余套,既包括李士达的《匡庐泉图》、陆治的《桃源图》、査士标的《群峰树色图》、蓝瑛的《白云红树图》、任伯年的《米癫拜石图》等经典名作;也包括较少展出的特色藏品,如张宏的《仿古山水册》、梅清的《山水》、钱慧安的《人物故事册》等。该展览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并获评优秀项目。
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求。“人与自然”是一个亘久的话题,在思考二者共生之道时,回望传统并非固步自封,而是重新诠释并拓展古老的人与自然观的内涵。这次与安徽省美术馆合作的展览,将古代书画与现代视角联系起来,将古代哲思与现代规划贯穿起来,由画中行迹寻得自然哲学,或将为传播经典自然理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新的助力。
《匡庐泉图》轴 李士达 绢本设色 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仿张僧繇画法山水》轴 祁豸佳 纸本设色 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桃源图》轴 陆治 绢本设色 1565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山水》轴 张宏 纸本设色 163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山水》轴 梅清 纸本水墨 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松下老人图》轴 任伯年 纸本设色 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群峰树色图》轴 査士标 纸本水墨 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仿古山水册》册页之六 张宏 绢本设色 163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山水》扇面 文从简 金笺设色 1639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摛藻扬华图册》册页之一
吴榖祥 绢本设色 1886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朱昂之 《仿王蒙山水图》卷(局部)
纸本水墨 179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展览现场
供稿:蒋葛礼
编辑:丁小艺
审核:郜雪倩
终审:王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