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玮&张宁双个展”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美术馆举办

文化   2024-11-27 11:44   安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发青年艺术家创作热情,展示优秀艺术创作成果,助力我省美术事业发展,安徽省美术馆于2024年正式启动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以下简称“青扶计划”)。


“青扶计划”今年首次面向青年艺术家进行招募,获得了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共收到20余位艺术家的申报作品700余件。通过多轮专家评议,最终遴选出孙玮、张宁两位青年艺术家。


11月1日,“安徽省美术馆2024年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孙玮&张宁双个展”开幕。展览展出两位艺术家作品各30余件,以期呈现青年新生力量的当代视角与个性表达。


11月23日,安徽省美术馆举办了“安徽省美术馆2024年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孙玮&张宁双个展”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由安徽省美术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陈祥明担任学术主持。安徽省美协主席、安徽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林,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原院长、教授安滨,中国美术学院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韩璐,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甘兴义,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徐州书画院院长赵方方,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丁寺钟,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刘权,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傅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陶合民,合肥市书画院副院长周建祥,亚明艺术馆馆长何昊,安徽省美协新文艺群体艺委会副主任刘永涛,合肥市美协副主席王二平,安徽省水彩画学会副秘书长田大勇,民建安徽省画院副院长邱亚,青年艺术家孙玮、张宁等来自安徽省内外十余位专家及艺术家围绕艺术创作的理念和哲学思考、艺术与时代的关系、青年艺术家的扶持与成长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对孙玮、张宁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为两位艺术家在未来的创作中实现更大突破和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安徽省美术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陈祥明:



艺术说到底是要感人的,要能抓住人心、打动人,这是艺术最根本的要求。今年的“青扶计划”是安徽省美术馆首次推出,孙玮和张宁的作品让我眼前一亮,使我产生了进一步探索的心理。艺术要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艺术也不应仅停留在传统评价标准上,而是要有新的价值标准。艺术与科学不同,它涉及个人感受和情感的表达,因此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应更加多元和开放。我们要讨论现代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在青年艺术家身上的体现,大家要帮助年轻艺术家梳理和诠释他们的作品,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安徽省美协主席、安徽艺术学院副院长  

陈林:



对于安徽美术界和安徽的青年艺术家来说,“青扶计划”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项目。这个计划不仅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了展示作品的机会,还帮助他们对过去的创作进行梳理和反思,是青年艺术家难得的机遇。期待这个项目能够继续进行,为安徽的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多的支持。孙玮和张宁的作品具有清晰的创作理念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希望能继续努力,为未来的展览带来更多的惊喜。




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原院长、教授  

安滨:



理解张宁作品的关键在于找到其创作动机和本意,这需要通过对其艺术活动和审美观念的研究来实现。他的艺术创作受到洛阳古石窟和黄河、黄土地貌的视觉影响,他从中汲取灵感并提炼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其作品不仅仅是直观再现自然对象,而是通过凝练和提炼,展现出更深层次的内涵。张宁在水彩画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创新,他结合了多种材料媒介,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审美和个人语言。




中国美术学院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  

韩璐:



安徽孕育了很多绘画大家,我一直很关注这里的动向。孙玮作品的清新感本身是一种格调,格调背后支撑的是一种格局,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进去,也能从中走出来。突破比学习和继承要难,时代需要什么艺术家,需要什么审美以及什么文化作为支撑这很重要。“青扶计划”培养的不仅是安徽的艺术家,也是打造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并关注他们的成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这个过程中强调的不仅是作品,是艺术家思想首先要进行创造和创新。我们民族性的东西应该如何在当代活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形可以转化成相,境可以转化成意,工笔也是写意,意字本身就是上头一个音,底下一个心,就是从心底发出了那个声音,那叫写意。中国写意就是中国人用毛笔去书写他心底发出的那个声音,那是带有时代的声音,那才是真正艺术的标准和导向,所以青年艺术家必须要为这个时代传递你的笔墨声音。孙玮作品中有很多宋人的影子,但在当下,还可以再提升一步,要传递中国当代具有精神引领性的声音,那才叫当代的写意。张宁作品中窑洞的表现手法非常有意思,有一点建议是作品中的形和境再做一些吻合,内涵会更加丰富。境后面可以看出一个艺术家当代的智慧,所以要凸显当代的智慧,就要摒弃一些图像上、视觉上的拼贴,而是在这个图像的背后去挖掘它的哲学意义,也就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感。把画当成哲学思想去做,未来的空间会很大。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甘兴义:



我与张宁相识10多年,见证了张宁从画厨房系列到陕北黄土高原、龙门石窟等作品的艰辛历程,对其执着追求艺术的精神表示钦佩。张宁的作品可以用“图示再造、符号构建、诗性表达”12个字来概括。他的作品立足于本土文化语境下的诗性表达,通过水彩画传达个人情感和对生命的理解,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与此同时,张宁对绘画的思考强调了自我的追求与诗性的表达,所创立的图示既提升了水彩艺术表现的审美追求,也拓展了观看物象的审美方式和表达物象新生命的存在意义。这种对生命感的塑造和追求,是张宁多年以来观看物象的独特视角的集中体现,呈现出其对生命的理解和绘画内涵的相融相见。




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徐州书画院院长  

赵方方:



张宁画面的形式感和绘画语言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从孙玮作品中能看到他有一些理想化且充斥着对生活的一些矛盾和困惑,他把中国古典审美与西方当代观念做了一些结合,在视觉上和形式上有这样的呈现,可以看出做了很多思考。展览中孙玮将近10年的作品做了一个梳理,让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作品是由古典唯美的这种方式,然后逐渐有了当代的表达。中国花鸟画是古典的自然观,如何利用这种传统的花和鸟做当代的表达,还是非常有难度的,孙玮在这个道路上不断地追求、思辨。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  

丁寺钟:



这是两位有潜力和前途的青年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挖掘。张宁的作品从写实的图像转化为意象的过程非常值得关注。艺术家应该向内追寻,即向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和向内心追寻热爱的东西,这样才能做到有真情的表达。我对张宁的作品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注意材料和介质的选择和使用,以避免对创作的限制;二是在意象向意境的转化上,要减少对图像的依赖,更多地用抽象的元素和意象来表达创作内核,并努力将主观思想融入作品中,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家的思想和对宗教的解读。孙玮的作品追求生活化的感觉,但在纸本上的图像处理可能信息量略显不足,建议在视觉和造型上更贴近现代审美认识,在画面表现上更清晰一些。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刘权:



孙玮画面的特点在于矛盾点,这种矛盾为画面增加了趣味,例如传统的花鸟的造型下方出现“维纳斯的诞生”里的贝壳。他的艺术可贵之处倒不是在他制作上面的进展,而是在这一点点的矛盾怎么发展,如何让它更强化或者更突出。张宁的画面其实也有矛盾点,他想在西画中兼顾传统、探索厚重淳朴是一种矛盾,并且表现主义绘画这种形式、这种探索本身度就很狭窄,要有极大的毅力和深厚的修养。他们两位都是勤奋且不善交际的人,如何更好地探索真正的自己,实际上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傅强:



纵观张宁同学的学习经历,一路走来,从写实到写意、从意象到抽象、从材料中表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高度、一步一个惊喜。我衷心祝愿张宁和孙玮在艺术道路上继续努力,勇往直前。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陶合民:



孙玮画面的造型和色彩都给人典雅的感觉,用色上受宋画影响,画面处理上很当代,建议对画面的虚实关系还可以再做一些强化处理。张宁有自己的绘画追求,画面非常有张力,画面整体上在远近距离观看时会有不同感受,远看效果更佳,建议加强对画面近距离观看的氛围营造。




合肥市书画院副院长  

周建祥:



孙玮的画很显然是从宋元入手的,继承了典雅。中国绘画以柔美为长,和当下一些审美有一种碰撞。花鸟画非常难出新,理性是基础,理性就是理论,没有思想架构就不能构成一套完备的造型。绘画中有非常严密的构图关系才能洒脱一挥,呈现给别人的越轻松,背后做出的努力就越大。




亚明艺术馆馆长  

何昊:



孙玮和张宁以这样的展览为起点,展现出艺术创作的新面貌。从展览中可以看出两位艺术家对历史、对生活、对生存环境的理解和认知,这种理解和认知实际上是从他们的眼睛通过大脑进行了行动强化,一种画面偏柔性,一种偏刚性。同时还有艺术家在画面中对艺术、对生活的处理,赋予了画面鲜活性。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恰如其分地利用传统的元素来释放自己的创作潜力是需要学习的,时机如何把握这很关键。此外艺术家的个性、态度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放大自己对传统的理解、对自己个性的理解,这是最重要的。




合肥市美协副主席  

王二平:



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具有独特性和思想深度,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欣赏。孙玮的作品经过传统的洗礼,线条和用色功夫非常好,能够把自己的现代感和所学的东西的元素叠加进去,这是很难得的,作品整体给人低调神秘的感觉。张宁的作品一方面通过传统和现代元素的融合,表现他对生活的思考,作品具有趣味性。另一方面,他将神秘感和中国古典美学融合在一起,产生安静而神秘的美感。




安徽省美协新文艺群体艺委会副主任  

刘永涛:



张宁是个非常有弹性、有韧性的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一直都没有放弃对绘画的热爱,一直坚持并且有所成就。今天能有这样的展览呈现,也就是最好的诠释。他不墨守成规,在变化当中寻找突破,慢慢构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符号,黄河系列中就体现出了丰富的绘画语言。



(发言内容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崔燕琪、王衍、张茹霞参与整理,图片由吴彤、赵宜凡提供。)



供稿丨张茹霞

编辑丨朱小洒

审核丨崔燕琪

终审丨姜岱品


安徽省美术馆
安徽省美术馆对外宣传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