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夜校闵行分校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年轻人解锁新技能的同时,也赋予了社交新可能。”查家奕委员切入市民夜校“抢票难”问题,“开课即满、一座难求”这样的现象,将很多年轻人拒之门外。她表示,“如今,闵行青年夜校共设立56门课程,覆盖了近5000人次,建议加强青年夜校和市民夜校的阵地、课程、师资等资源的联动,促进两者资源共享,增点扩容,形成‘闵行青年人的夜校体系’。”该内容也是今年闵行区共青团界别的联名提案。
除了夜校,运动也正在拓宽年轻人的生活半径,段振东委员以体育工作者的视角出发,谈到了自己的思考:当代年轻人实现“运动自由”并没那么简单。对此,他提出建议:在为年轻人“减压”的同时,应创造更多条件让广大在职人员在工作间隙、通勤时间能“动起来”,茶余饭后出去走走。
妇联界别的金佳燕委员将目光聚焦于家庭建设。她直言道:随着家长培育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家庭教育焦虑也不断加剧。“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家庭教育新空间,缓解带娃压力的同时助力家庭成长。”
她的提议与区妇联已启动的“家+书屋”项目不谋而合。区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家+书屋”项目将在全区推广普及,联合高校、图书馆、城市书房、网红书店等,开展教育指导、主题讲座、亲子阅读等活动,共同构筑起充满爱、智慧与正能量的家庭成长环境。
尚俊委员谈到近年来公众担忧的“安全隐患”问题,“为遏制房屋安全事故发生,需要重点排查老旧房屋建筑消防设施、消防登高作业面和疏散通道等安全隐患,形成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数字档案。”
此外,委员们分别就医疗资源差异化建设、公共安全政策、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等话题提出真知灼见,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民政局、区房管局、区城管局等相关委办局听取委员们的讨论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讨论会上,民生话题打开了委员们的“话匣子”,聚焦“一老一小”,大家发言热情高涨。
陈芳委员率先将话题引向闵行今年新添的16个家门口为老服务中心。“中心不仅提供贴心的接送、营养的餐饮、舒适的午睡,还有多彩的课程可供老人们学习消遣,像是个‘托老所’一般。”朱虹委员则建议要进一步加大社区教育的投入,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医疗卫生界委员杨晨皓分享了他“打造闵行卫生名片”的新提案:“我建议整合区内散落的医疗资源,加大医疗科普宣传力度,全力推动医疗卫生领域各方携手,实现紧密协调与深度合作。”
“产假结束后,孩子托管成为难题,这是提升生育意愿的关键。”针对托育服务的提升,她建议将公办幼儿园2至6岁托班年龄下限延伸至1岁,并鼓励幼师参与育婴师培训,明晰他们的职业规划和晋升通道。
张瑞芬的发言引发了原继恩委员的共鸣,她建议幼儿园增设针对2岁以内孩子的“宝宝屋”,“闵行超过70%的幼儿教师持有育婴师资格证,让孩子早点进园,不仅能减轻家庭负担,还能让他们提前感受幼儿园的温馨氛围。”
来自上海交大人文学院的张玉梅委员提议在闵行挂牌成立“大零号湾文治计划•上海交通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战略实践基地”,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双一流大学的优势力量,增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功能策源区功能,丰富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讨论会上,校门口交通隐患也颇受委员们的关注。杨琰雯委员表示:“我建议一方面要完善相关规定,加大执法力度,规范交通秩序;另一方面要尽快优化交通设施布局,保障道路顺畅。同时,学校也开设交通安全课、组织演练,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希望交警部门也要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提高公众交通安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