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中医附院】节气之韵,中医之美 |“冬至阳气生,固本培元时”主题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展示(第四期)

文摘   2024-12-20 20:31   安徽  

为深入挖掘中医理论中二十四节气与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中医对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理论体系,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红炉”青年医生志愿服务团开展的“节气之韵,中医之美”第四期征文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在此次主题为“冬至阳气生,固本培元时”的征文活动中,众多参与者以文字为笔,以思考为墨,深刻揭示了冬至时节中医养生的精髓与独特韵味。展现中医养生智慧的独到领悟,彰显中医养生文化的深厚底蕴。现精选两篇优秀作品,这两篇作品结合中医经典理论深度融合冬至节气与疾病防治理念,汲取中医思想精髓,多维度探讨中医理论与冬至节气的内在联系。


优秀作品展示

冬至阳气生,固本培元时

2024级中医内科学博士班卞男24102701017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是中医理论中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在《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对冬至及其对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的影响有着深刻的阐述。本文将从中医经典出发,探讨冬至与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的理论关联,并分析不同节气的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体脏腑功能,进而引发疾病的原理。

冬至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刻,阳气开始缓慢回升。根据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气血运行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黄帝内经》指出:“四序推迁,气因时而变。人在气交之中,顺之则得其所,逆之则疾病生。”这意味着,人体的气血运行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否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冬至之后,阳气逐渐生发,但此时人体阳气尚弱,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如果此时未能妥善调养,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疾病。例如,冬季寒冷的气候容易导致风寒邪气侵袭人体,使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等。此外,冬季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还可能导致痰浊、瘀血的产生,进而引发脉络不通的问题,影响血液循环,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从经络的角度来看,冬至时节,人体的经络系统也处于一个调整和恢复的阶段。《资生篇》中提到,冬至后天气本应寒冷,但若反温,则会导致人体气滞,阳气受损,从而引发疾病。因此,在冬至期间,应注重保暖和调养阳气,以避免寒邪侵袭和阳气耗损。

不同节气的气候变化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也是显著的。例如,在冬季寒冷的环境中,心、肺、肾等脏器的功能会受到影响。寒冷刺激可引发感冒、气管炎等疾病,而低气压则可能诱发鼻出血、精神病等。此外,冬季寒冷的气候对心血管系统不利,冠心病和中风的病死率与月平均气温有显著相关性。

冬至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的到来。在这样的时节,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如艾灸、拔罐等被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中,以帮助人们抵御寒冷,增强体质。艾灸是一种通过燃烧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对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的疗法。这种方法利用艾的温热效应,通过经络传导,达到温通经络、祛寒除湿、调和阴阳的效果。在冬季,艾灸特别适用于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腰膝酸软等症状,通过刺激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可以促进阳气生发,增强体质。此外,艾灸还能提高免疫力,缓解由寒邪引起的痛经、腰腿疼痛等问题。拔罐疗法则是通过在体表形成负压,使局部皮肤吸附在罐子上,从而产生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的目的。在冬季,拔罐可以缓解身体疲劳、改善睡眠质量、缓解腰腿疼痛等症状。拔罐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或疼痛点,利用负压将身体内的寒湿气排出,促进气血流通,适用于寒湿、血瘀、湿热等症状。除了艾灸和拔罐,还有其他中医特色疗法如刮痧、天灸等。刮痧是利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适用于感冒、发热、中暑等病症。天灸则是在特定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药物刺激特定穴位,以温通十二经络,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这些中医特色疗法在冬至时节的应用,不仅有助于驱散体内的寒邪,提升阳气,还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然而,在使用这些疗法时,需注意适用人群和禁忌。例如,体弱、脾胃虚弱、疲劳的人群不宜过多进行拔罐,孕妇、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也不适合。此外,艾灸后应避免立即饮水,并注意饮食清淡。

冬至时节采用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如艾灸、拔罐等,通过温通经络、祛寒除湿、调和阴阳等方式,能够有效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帮助人们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季。然而,这些疗法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因此,在冬至及冬季期间,中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养生保健。《黄帝内经》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通过合理的饮食、作息调整以及心理调适,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例如,在冬至时节可以通过进补来增强体内阳气,如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温补食物。

冬至不仅是自然界阴阳转换的重要节点,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关键时期。通过理解冬至与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的关系,并结合现代养生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冬季的寒冷气候,保持身体健康。




冬至阳气生,固本培元时

2024级中医内科学6班刘晓芋24212701010

在中医的古典文献中,冬至被视为一年四季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标志着阳气的初始萌发。对于人体的经络系统而言,此时阳气开始活跃,尤其是足少阴肾经更易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各个节气的气候特征迥异:夏季湿热,容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而冬季寒冷,则可能损伤阳气,影响肾阳和心阳的正常运作。

人体的气血流动与自然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一旦脏腑功能失衡或正气不足,邪气便容易侵袭人体,从而诱发疾病。例如,立春之后,随着气候变暖,人体阳气逐渐上升,但如果阳气过于旺盛,可能导致肝火上炎;冬季寒冷时,寒邪容易伤害肾阳,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导致水液代谢失常。这些气候变化会扰乱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和脏腑阴阳的平衡,正气一旦受损,邪气便趁虚而入,引发疾病。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内联脏腑,外接四肢关节。气血在经络中循环不息,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等,气血的运行遵循特定的子午流注规律,不同时间流经不同的经络,并与脏腑相互配合,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冬至这一时节,寒冷地区的人们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心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中医的特色治疗中,可以使用小青龙汤加减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该方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同时,通过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中老年患者尤其有益;此外,拔罐能够改善气血循环,减轻肌肉紧张。这些方法在缓解症状、减少发作频率、改善患者体质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但效果会因个体差异而异。

针对冬至的中医养生策略包括以下几点:在饮食上,建议适量食用温热性食物,以补肾助阳。但应避免过度食用辛辣、燥热食物,以防上火。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因为中医认为黑色食物入肾,有助于补肾益精。在起居方面,应早睡晚起,确保充足的睡眠以养阳气。特别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颈部、背部和脚部,以防止寒邪侵入。在运动方面,冬季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消耗气血,可以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

节气养生是根据不同的节气特点,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以预防疾病。例如在冬至时节,由于天气寒冷,人体阳气内敛,容易出现寒邪入侵、阳气不足的情况。通过食用温热性食物、注意保暖、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等措施,可以增强人体阳气,提高免疫力,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节气养生还能调节人体脏腑功能,保持气血通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老年人,每到冬至时节就容易感冒、咳嗽。后来,在中医的建议下,他开始注重冬至时节的饮食,多吃羊肉、核桃等温热性食物,早睡晚起,注意保暖,并坚持每天打太极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他在冬至时节感冒、咳嗽的次数明显减少,身体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此外,冬至时节还适合练习五禽戏,其动作舒缓,有助于调和气血、活动筋骨;也可以进行站桩,它能培补元气、增强体质,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冬至的气候变化。





冬至征文活动的圆满落幕,揭示了冬至这一传统节气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对冬至的文化内涵与养生智慧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挖掘与传播。此次征文作品展现了冬至时节在调养身体、增强体质方面的独特见解,反映了冬至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价值与深远影响。

在寒冷的冬日里寻觅温暖,在自然的规律中探寻养生的真谛。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节点,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红炉”青年医生志愿服务团诚邀全体师生一同品味冬至韵味,探寻冬至养生奥秘,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贡献智慧与力量。通过此次征文活动,进一步推动中医药领域冬至文化的创新发展,将冬至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为中医药事业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重要贡献。

以下为本次征文活动中优秀作品代表:


图文编辑|附属医院、中医学院团委

图文审核|王耀平

责任审核|王谦睿

最终审核|隋永朋






杏林春长
往事生香笔下,大医精诚之圣洁溢满笔触,循着先贤的足迹,尽情挥毫水色年华。吟咏普救含灵之情韵,蹒跚青春无悔的征程。我们,聚,是一团熊熊烈焰;散,是一片璀璨星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