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次「红牌」警告!这些大学专业危险了

文化   2024-08-22 16:00   四川  



图据视觉中国


2024年的高考录取工作已陆续结束,不少考生在社交平台分享专业录取情况。各种信息汇总在一起看,不难感受到部分「冷」「热」专业切换之快。


一些曾经炙手可热的专业,近几年遇冷,高招录取中不同程度遭遇连年降分。但也有一些专业依旧「高分出道」,表现火热,成为不少高分考生的首选。


每年升学季,选专业都是家长和考生面临的难题:


究竟专业应该怎么选?哪一种专业最利于就业?判定专业冷热与否,应该透视的是背后哪些社会逻辑?




这个专业已被「预警」21次



先看专业的「冰火两重天」。


高考志愿填报工作结束后,百度搜索和中国教育在线联合发布了《2024高考搜索大数据》。数据显示,「十大热搜攀升专业」被工科专业「霸榜」,文科、医科专业各占两席。


这些专业分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与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口腔医学、临床医学、通信工程和会计学。


再结合近五年数据来看,工科「走俏」是最明显的特征。


人工智能、电气工程、大数据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实用性较强的工科专业,连续多年成为高考报考热门,人工智能专业更是3年蝉联榜单第一。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本科「绿牌专业」显示,近十年来,被列为绿牌专业次数最多的本科专业是网络工程(9次)、软件工程(8次)、通信工程(6次)、电气工程(6次)、信息安全(6次)。


这些专业均属于工学门类,并且多与互联网相关。


2014年-2024年本科「绿牌专业」

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院官方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伴随「新工科」的强势崛起,十年前大热的「文科」专业则有降温的趋势。


在一众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红牌」预警专业中,法学、艺术学是常客。


在2014-2023年的就业蓝皮书中,已连续9次对法学专业进行预警。


除此之外,艺术学专业总计被预警了21次,涉及音乐表演、绘画、美术学、动画、艺术设计等5个专业。


理学专业总计被预警17次,涉及应用心理学、化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应用物理学。


2014年-2023年本科「红牌专业」

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院官方


但也需要注意,红牌专业反映的是全国总体情况,各省区、各高校情况可能会有差别。


专业被列为红牌并不代表所有高校的相关专业就业都不理想,一些高层次院校的优势专业仍保持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冷与热」的背后



无论是专业的冷与热,还是红牌和绿牌,其实都是人为制造定义的产物,反映的是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度的指标。


更直白地说,就是就业前景。


从目前情况来看,供过于求可能是相关专业就业不乐观的原因之一。


以法学为例,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法学学科门类本科毕业生约为16.6万,较2018年(13.9万)增长了近20%,较2013年(12.3万)增长了近36%。


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市场对法律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并未有与之相匹配的增长,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卷」,这也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


图源麦可思研究官方


同时,专业冷热与否,还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状况有关。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乔锦忠就认为,在工业化没有实现之前,可能在公共部门就业相对较好。在工业化过程中,在科技含量高、利润率较高的行业和部门就业相对较好。


如今伴随着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学由原来的冷门专业正变得越来越热。哪些专业能成为热门,要看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别是产业结构状况和收入分配状况。」


除此以外,就业质量偏低与社会对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与最终培养方向不匹配也有关。


比如前文提到的艺术学专业,由于艺术学相关专业开设需要有较强、专业的软硬件配备,且招生整体要求偏低,这些因素都将影响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应地,从教育部到各大高校,也对专业设置进行了动态调整,如艺术学相关专业。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从严控制艺术类专业设置,高校申请增设艺术类专业,应符合办学定位。对就业率过低、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高校应谨慎增设、及时调减。


具体到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从2020年开始联合探索培养「新工科+新艺术」跨界人才,设置的「交互新媒体艺术」辅修专业(iArt),已与腾讯、完美世界等企业以及川美、川音、川传等艺术类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共建课程、联合教学、联合创作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融通与优势互补。



明年20%学科专业布点将调整



相比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优化调整,家长和考生还需要注意心理维度的调整。


一方面,在填报志愿时,家长和考生要明确一点,报考热门不一定等于就业热门。


如地质、气象、勘探、考古等在大众观念中认为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但事实上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对口单位用人需求突出,在就业市场上常常十分抢手。


在南开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招生办主任金柏江看来,舆论轻易定义专业「冷热」,主要是将特定专业的岗位收入、工作环境、社会需求等因素,简单等同于专业的冷热、好坏.


「尽管我们所看到的某些专业的热或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国家与社会对于特定专业的需求,但是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样具有周期性。当下学生们竞相追逐的专业,在就业时也许会面临人才饱和,热门必选反变为红牌预警。


另一方面,考生在报考专业时还要明白,专业的「冷热」可能适合别人,但不一定适合自己。


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培养处处长何志巍表示,在进行志愿填报的时候,不要先考虑专业的「冷热」,而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个人爱好、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结合国家发展趋势,科学地作出选择。


「如果一定要说专业有冷热,那么一定是在某种前提条件下提出的,比如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观点等等。把眼光放长远,就会看到没有永远的热门专业,也没有永远的冷门专业,更没有对每个人都适宜的热门专业。」


目前的情况是,各高校基本走上了大类招生培养之路——就是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的1-2年时间内通过专业大类的通识培养,初步了解所在大类、所属学科的大致内涵。


在此基础之上,学生逐渐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推迟学生实际选择专业的时间,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而到了明年(2025年),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要求,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都将进行调整。


一方面是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另一方面,对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要进行淘汰。


这也提醒家长和考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比起专业的「冷热」「红绿」,更应该充分考虑该所大学的学科专业构成,是否有宽松的转专业政策,是否有足够丰富的复合学习机会,是否能够提供充分发展可能。


本文来源: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参考资料:

[1]2014-2024年《百度热搜・高考大数据》

[2]2014-2024年麦克思研究院《2024年就业蓝皮书》

[3]光明日报《填志愿,怎样看待专业「冷热」》




往期精选



橡树实验室
从教育,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