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就业|民族文化研究院文物文化行业就业实践团风采展示

教育   2024-10-30 20:56   云南  

点击上方“大i学工”可订阅哦!

民族文化研究院文物文化行业就业实践团结合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于7月1日至7月14日开展就业实践活动。

一、理论学习

在通海县博物馆(文管所)李波馆长、档案馆张晓丹馆长和图书馆史春伟馆长的大力支持和专业指导下,团队师生白天到档案馆、图书馆查阅资料与录文、到文庙、秀山、通海古城开展实地考察,晚上组织集体讨论,积累了一批丰富的通海文物、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

1.熟悉通海历史文化 

以通海县作为实践地点,通过基本概况的熟悉,理顺当地历史文化变迁的基本脉络,结合山川水文等情况的细致考察,来探究当地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进而熟悉文物文化行业工作的目的。 

2.学习相关知识

学习通海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相关知识,加深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如系统查阅和摘录《通海备征志》、《通海县志》等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做足田野调查前的相关文献准备工作。

3.邀请专家学者做讲座

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分享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譬如通海县博物馆馆长(文管所)李波副研究员所作的《通海历史文化》的专题讲座。通过这次讲座和问答互动,我院师生不仅全面认识了通海县的历史文化,以及通海文物普查、文物系统性保护、文物价值与研究阐释、文物合理利用水平的基本情况,同时确定了根据学生需求专题拓碑的方案。

二、实地考察

01

实地探索

1.通海县博物馆(文管所)→秀山文庙→历史文化公园→通海古城(7月2日—13日)



拓碑


当地民居

实践团队成员在通海县博物馆内学习拓碑的具体流程;专题考察通海文庙、秀山历史文化公园、通海古城古民居的大致情况。

02

通海县档案馆

实践团队成员,在档案馆查阅明清时期通海地区关于文庙、寺庙、宗祠、以及部分田产买卖等契约文书档案资料的基本情况,并利用这批材料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撰写报告。



查资料



与观摩修复

师生在档案馆古籍修复室,观摩古籍修复和聆听张晓丹馆长的专业讲解,并初步了解古籍修复的基本流程和技艺,明白修复工作的成效和重要性。

03

通海县图书馆

团队成员在图书馆查阅地方文献史料,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和撰写专题田野报告。



查阅文献

04

实地野外田野调查

(7月9日—13日)

在李波馆长、吕余萍老师、范荣基老师的相继带领下,师生先后到达兴义村、岳家营、杨广村等十余个村落,实地考察了相关的宗氏祠堂、寺庙、古墓等古建筑,通过具体访谈当地村民,并采用拍照、录音、拓碑等多种记录方式,搜集了一批家谱、契约文书、田产买卖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后续的专题报告撰写和相关学术研究,打下了扎实的文献和田野基础。

田野调查

(1)兴义村→岳家营→杨广村(7月9日)


(2)上、下普塘营→大、小新村→黄龙村(7月10日)


(3)石山嘴村→钱家嘴→四街镇中心→石龙村→右所营→龚杨村→大营村(7月11日)


(4)河西社区→兴蒙乡→四街镇大坝村→解家营等(7月12日)

(5)老鸦营晏公庙 (7月13日补充调研)

三、总结与收获

在通海县博物馆(文管所)、档案馆、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和专业指导下,民族文化研究院文物文化行业就业实践团队为期两周圆满结束,参与师生收获颇多:调查期间,同学们坚持每天撰写田野调查日志,整理调查内容(碑刻录文、口述录文、传说录文等),晚上在带队教师的带领下围绕文物理论与实践开展讨论。基本掌握了田野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拓碑等专业技能,培养了在民族学、博物馆、文物保护、考古等领域精益求精、敬业乐群、专注执着的良好精神。

今后,民族文化研究院与通海县博物馆等单位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跨学科合作,着力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

微信公众号“理大就业创业”(ID:gh_84021cdd53dc)

责编:赵欣玥

校对:代   怡

初审:张   扬

终审:施锦华

转载引用请联系后台


大i学工
大理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官方平台,对内服务于广大师生、及时传播校园动态,对外作为展现理大魅力、了解学校学生工作的窗口,全方位提供各类信息和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