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大i学工”可订阅哦!
时代记录者:记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你总是迎着晨曦出发,
背着星月而归;
你总是踩着泥土而行,
心怀梦想和使命;
你总是相信,
生活的角落里,
总有一些人和事,
值得记录和书写,
值得流泪与歌唱。
记者,
一场不辞不惧的逆行;
记者,
一份守望社会的责任;
记者,
一枚记录时代的符号;
记者,
一团揭示真相的火种;
记者,
一个永不过时的理想。
记者,
记录者,记录着。
——摘自央视网
网络之发达,信息洪流时刻裹挟我们。
众声喧嚣,惟有他们心中揣“铁肩道义”,落笔出“辣手文章”,纸上波澜、笔底春秋——
他们似剑,破开舆论之荆棘,将真相亮于众生眼前;他们如钠灯,于硝烟烽火中破瞒天过海之雾,揭露世道沧桑。
欲问来者谁?答曰——记者!
让我们真诚致敬这群用镜头捕捉真相,用笔触记录温情的记者们!
01 | 何为记者?
什么是记者?
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通常称为记者(Journalist或Reporter)。
采访是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新闻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工作人员称为记者。
记者的历史由来
16世纪,意大利港口城市威尼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里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急需了解商品原料产地、销售市场以及有关交通、政治、军事等情况,于是有些人就以采集和出售政治和宗教消息、商业行情、航船行期等新闻为专门职业,成为早期的新闻记者。
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专门采访本地新闻。之后,《申报》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汉、宁波、扬州等26个城市聘有“报事人”或“访员”。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出现“记者”一词。
2024/11/11
致敬记者
★
02 | 杰出记者
林白水
他是记者、报人、新闻工作者、烈士,提倡白话文的先驱者之一——他认为“看白话的人越来越多,即新风俗、新学问、新知识必将出现在所处的老大中国了”。
他常说,“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
1904年,清廷筹办“万寿庆典”,为慈禧太后祝七十寿辰,林白水愤而写下一副对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
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
此联既出,字字辛辣,令人拍案,传诵一时。
张季鸾
他是中国新闻家、政论家。中国的新闻事业尚在文人论政阶段,他就是一个文人论政的典型。他始终是一个热情横溢的新闻记者,他一生的文章议论,就是这一时代的活历史。
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主持《大公报》笔政的15年,《大公报》称雄报界,1940年更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大奖,也被国际社会视为东方最优秀的报纸之一。
1957年陈纪滢所著《报人张季鸾》出版,于右任慨然题诗:“为报榆林张季子,飘零遗稿竟编成。于髯今日还诗债,怅望中原有哭声。痛心莫论大公报,民立余馨更可思。发愿终身为记者,春风吹动岁寒枝。”
记者,乃时代之记录者。
让我们致敬每个有良知有操守的记者,致敬那些为公意为人民而跨越星辰大海的有担当的媒体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 者:吴敏艺
责 编:赵欣玥
校 对:代 怡
初 审:张 扬
终 审:施锦华
转载引用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