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青海省教育厅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授予杨毛吉等32名同志青海省第十一批中小学特级教师称号的通知》(青教师〔2024〕14号),九三学社西宁市社员翟丽萍榜上有名,被授予青海省第十一批中小学特级教师称号。
从讲台到平台:我的教育探索之旅
翟丽萍 九三学社西宁市委员会委员、城北支社主委,高级教师,曾任西宁市城北区教研室主任,现为青海省中小学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
在教育的浩瀚宇宙中,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如星辰般璀璨的探索者,用光芒不仅照亮学生的前行之路,更要点亮自己的平凡人生。同时我们自己的每一次蜕变与成长,也激发了无数同行对教育真谛的深刻思考。我的故事,虽是一段从平凡到平常的蜕变之旅,也是教育个体一次对教育梦想、智慧碰撞与责任担当的深刻探索。
故事的起点,是那间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室。作为新晋教师,我以满腔的热情在打造了一间“无序”教室,成为了讲台上的“另类”老师。“无序”教室突出的特点是教室里总是“乱哄哄”,不像别的班级学生规规矩矩端坐,安安静静听讲。“另类”教师的突出表现是总不在讲台上站着讲课,而是常常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听着学生讲课、争辩。如果要给自己总结归纳一种教学风格的话,用好听的话来讲,可以说我的教学独特之处在于开放性和创新性。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我也非常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这种独特的教学风格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成长,总是要经历一些关键事件,才能发生真正的蜕变。对我而言,这个关键事件就是国家级的课堂教学比赛。这段经历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从磨课的煎熬到赛场的紧张,再到课堂的释然和赛后的顿悟,每一个阶段都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和超越。
磨课的过程是漫长与煎熬的。17次教学设计的修改,一次次试讲的准备与实施,面对不同建议和意见的甄别与吸收,将那段磨课的日子过成了暗淡灰色。当时的过程虽然痛苦,但它让你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追求形式的华丽到关注知识本质和学生体验,这种转变是宝贵的成长。可以说,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赛场上的高压让人在窒息中学会冷静。开始上课前的紧张不安,最终到了那一刻看着学生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与期待的眼神,一切包袱压力突然消失殆尽。那一刻我开始真正领悟教学要“眼中有人,心中有人”。能够淡定自若地面对学生,这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升华。
赛后的顿悟更是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教材的解读不能只关注显性的内容,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握数学的核心概念,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从学生立场出发备课,从学生角度设计问题,从学生感受设计活动,以学定教,顺学而教,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大赛结束了,但成长才真正开始。在比赛中,深深体会到了中西部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理念、团队建设、课堂活动设计、信息技术的融合运用等方面差距;看到了外省市参赛教师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感受到专家老师深厚的文化积淀。种种感受和体会,让我觉得自己的学科素养、职业素质需要不断强化与提升。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使命感油然而生。从大赛回归到日常,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自己在不断发生改变。生活更加自律,接人待物更加平和,学习更加紧迫,工作更加认真。这样的经历,对于所有老师来说,都是职业生涯中鲜有的机会,更是无比宝贵的人生财富。这次经历不仅让我从数学教学的“小白”变成经验型“赛手”,更让我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得积极向上稳定的精神内核,不断的转化成我未来不断前行的动力。
随着教学经验的日益丰富,我逐渐意识到,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于是,我踏入了教研的广阔天地。在这里,她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者并肩作战。构建教研室、学区、学校、教研组四级主题教研网络,确定“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问题即主题,主题即课题”的主题式校本教研原则。科学规划《学科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进阶式提出学科教学主张,明确各学科教研三年发展思路。引导学校开展有效主题教研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力推“卷入式”主题教研深入开展,促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实效的提高。
做好教研工作不仅要脚踏实地,更需要仰望星空。我区数学学科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多年来学习吴正宪老师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在吴老师及其团队的引领下,围绕本土化的实践,不断地尝试、研究、反思,初步积累一些团队建设的经验,形成了学科发展的模式,让数学学科形成了区域品牌学科。
当个人的努力汇聚成海,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大平台——担任区域教研主任。在这个全新的岗位上,我以更加强大的使命和更加深远的思考,为区域教育的发展尽心尽力。我深知,教育的发展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我和教研团队致力于构建一套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区域教研体系。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整合优质资源、优化管理机制等措施,以城乡一体化为发展模式,构建校际互动、全员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研格局。同时,不断优化教研工作机制,坚持“少检查,多指导,少批评,多鼓励,少说教,多示范”的工作方式,以“2+3”工作模式为手段(2天学习研究,3天下校服务指导),加强全体教研员的“服务”意识和“营养”意识,做好自我发展与有效开展工作。深化教育改革,赋能“课堂革命”,带领教研团队着力参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以各校课堂改革教学模式为抓手,开展卷入式主题教研(人人卷入备课—人人抽签上课—人人参与评课—形成优质课例)、课例研究、同课异构等方式开展具有校本特色、学科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让课堂改革在校本教研的扎实、有效实施中得以真实发生。
教研工作不仅要撬动内部发展支点,更需要引进外部优质资源。我区教育系统积极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以“大学-地方政府-学校”为协同合作模式, 以“学校品牌建设与特色提升、校长领导力提升、专业教师发展、校本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创新、学科研究发展、信息化与教学教研融合”为行动抓手,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在团队的精心策划和不懈努力下,区域教育生态得到了显著改善,教育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回望来时路,从讲台到区域教育的大平台,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只有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敢于担当才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