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三号”将于2030年前后采集火星样品返回地球,其第一科学目标为寻找火星生命,如何提出高科学价值、工程可行着陆的采样点是“天问三号”任务的关键。
近日,来自深空探测实验室等9家全链条课题参研单位共20名作者以“The Search for Life Signatures on Mars by the Tianwen-3 Mars Sample Return Mission”为题,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NSR)发表简讯文章。
文章在分析国际上火星生命痕迹探寻任务以及着陆区遴选的基础上,结合“天问三号”任务工程限制,提出了面向生命痕迹探寻的全链条研究。论文以纬度和高程为基本工程约束,初步提出了86个预选着陆区。这些区域主要分布在古老(>3.5 Ga)的地质单元,且具有丰富的地质环境、水活动历史、矿物成分等,可为后续选址迭代和基于着陆器的火星生命痕迹探寻提供支撑。
深空探测实验室侯增谦院士、“天问三号”总设计师刘继忠、深空科学院汪毓明院长和庞涪川副院长,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刘洋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了解详情,请阅读原文
[点击下方链接或阅读原文] ▼
https://doi.org/10.1093/nsr/nwae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