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殷切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为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奋斗与担当,挖掘中国前进与探索背后的青春力量,电子系研团推出《无研青年说》栏目,通过无研青年的演讲,呈现广大青年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的精神风貌,奏响新时代无研青年最强音。
大家好,我是电子工程系无研235班的黄泽新。今天,我来为大家讲解电子系系史之绵阳分校时期。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清华大学从1965年开始筹建西南分校,69年,无线电系师生分批到达绵阳,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校园建设。
当时如果等待国家的施工队,可能要三年才能把校区建好。为了加快响应国家的号召,电子系请来学校建筑系、土木系的老师来帮忙画图纸,师生带着图纸到绵阳和当地的建筑工人一起搭建教学楼、宿舍楼。
▲ 1965年,蒋南翔校长等人勘察选定绵阳分校校址
▲ 分校师生参加施工建设,砌墙、扛石头
1969年和1971年,无线电电子学系的绝大部分教职工和学生分两批迁至四川绵阳,成为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的主体。1970年分校开始招生,边建设边开展教学科研。1972年分校主体建设工程结束。
师生艰苦创业,短时间内在山沟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分校。在信息闭塞、物资匮乏、运动频繁、生活艰苦的情况下,广大教职工努力搞好教学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航空管制雷达、微波数字通信系统、群路数传机、大功率正交场放大管、场效应晶体管和微波晶体管、激光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与省内的一些重点工厂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 研制He-Ne激光器
▲ 连续波注入式正交场放大管
▲ 雷达
▲ 微波数字通信接力站
在物资匮乏,政治环境复杂的窘困情况下,全体分校成员依旧努力开展教学工作,坚持开门办学,创造了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的成果。绵阳分校时期,虽未冠无线电之名,确是无线电系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绵阳分校期间培养了六届共 1422 名毕业生,还创建了总装、机加工、半导体器件、电真空器件和激光器件等五个车间,既提供实习和科研生产条件,车间生产利润也有效支撑了分校建设。
▲ 开门办学
▲ 开门办学
▲ 开门办学
1978年,在刘达校长和蒋南翔校长的努力下,报请邓小平同志批准,决定撤销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搬迁回京,在本校恢复无线电电子学系。搬迁工作1979年5月全部结束。无线电电子学系的重建工作从1978年决定搬迁回校即已开始。全系在搬迁过程中,保持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连续性。经过两年多的恢复与调整,系的工作走上正轨。期间李传信同志任系主任,张绪潭同志任系党委书记。
▲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清华大学党委关于无线电子学系迁回北京的请示报告上的批示
如今的校区旧址留给了西南科技大学使用,尽管经历了汶川地震这样的大灾难,老校区的教学楼依然屹立不倒,只是墙体有一些裂缝,目前还作为教学楼使用。
谢谢大家!
《无研青年说》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
出品 | 黄泽新 毛吉尧
审核 | 江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