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丧母 晚年丧女 95岁捐3568万,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诗书藏于心,岁月不败美人
01
在每一届的《诗词大会》上,看着选手们对古典诗词的掌握和理解,所流露出来的淡定、从容的状态,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全国上下刮起了一片学习古诗文的热潮,学习古诗文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一种民族性格的熏陶。
中国的诗词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有张爱玲,北有叶嘉莹”。
在《朗读者》节目中那位满头白发、气质卓越、文采斐然、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曼妙的耄耋老人,她就是古典国学大师叶嘉莹,她是继杨绛先生之后,被人们称为第二个穿裙子的“士大夫”,连主持人董卿都亲切的称她为“先生”。
先生在《朗读者》中曾表露过这样的心声:我的诗歌是我的亲生经历,读我的诗歌就知道我一生的经历。
即便她历经了“一生漂泊、半世艰辛”,却依然抱着那份最初的热爱与真挚的感情投入古诗词,用毕生传达中国古诗词之好。
毫无疑问,是诗词,带她走过人生的无常;是诗词,伴她一路而来,承载了她一生所向。
四十年来,叶嘉莹先后应邀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几十所大学讲学,她的足迹遍布祖国大陆的每个角落。
叶嘉莹的一生,几乎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甚至是中国当代文化史的一部别传,让人读来韵味隽永、情意深长。
02.年少颠沛流离
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叶廷元为北大英文系的高材生,母亲李玉洁曾任教于女子职业学校。
叶嘉莹:六岁开始熟读《论语》、《唐诗三百首》;12岁即可为文作诗;17岁考入辅仁大学的国文系,师从顾随。
虽出生于书香世家,但叶嘉蒙的境遇却十分坎坷。
1937年,卢沟桥事变,她的父亲随国民政府撤退,音信全无,家中生活多艰辛。
1941年,当中医的大伯告之母亲体内有肿物,需要用西医治疗,临走前,母亲特意交待叶嘉莹要照顾好两个年幼的弟弟,舅舅陪着母亲去天津做手术,不料母亲术后感染,最终在从天津回北京的火车上病逝。
母亲去逝后,叶嘉莹不得不带着刚上小学的弟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开始了教学生涯。
叶嘉莹先后在台湾大学、哈弗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南开大学等多个学府教授中国古典诗词,是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03.相伴一生,竟是陌路
为叶嘉莹写传记的学生张侯萍说,“叶先生熟谙古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她这一生从来没有恋爱过。”
1945年,经人介绍,叶嘉莹认识了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赵东荪。
1948年3月,叶嘉莹嫁给了赵东荪。
1948年年11月,夫妇二人辗转来到台湾高雄附近的左营海军军区。
1949年8月,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言言降临人间。当母亲的喜悦油然而生,她曾对人说过:没有做过母亲的女人,人生是不完整的。
但这样的幸福瞬间并没有维持多久。
1949年前后正是国共两党对峙白热化,不少赴台人士被怀疑为共产党,台湾当局在民间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捕。赵东荪被怀疑为“匪共”而被投入大牢。
1950年,她和尚在襁褓中的女儿也进了监狱,当局查遍档案,无任何可疑之处,很快又将她们母女释放,随即她也被学校开除。,
当时,长女尚未满周岁,她既无财产亦无住所,叶嘉莹只能投奔高雄的亲戚,亲戚也刚来台湾,经济窘迫,自顾无暇,烈日当下,她抱着幼小的女儿四处奔波。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敢回屋,小心翼翼地在窄小的走道上铺上凉席。
赵东荪被关押狱中三年,刑满释放后,他们很快有了第二个女儿言慧。丈夫见生下的又是一个女孩,他并不高兴,因为久被囚禁他性情大变、动辄暴怒,乖戾的丈夫即使找到工作也干不长,一家六口的生计落在了她纤弱的肩上。
但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先生也很少和人倾诉生活中的愁苦,一直保持着尊严与优雅。而诗词,让她的感情有了寄托,也给了她活下去的理由和力量。
1953年,戴君仁、许世瑛两位先生在台大教书,经他们推介,叶嘉莹先后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校兼职教授诗词曲。从早工作到晚,养家糊口,产后身体本就瘦弱,加上课程繁重,染上了气喘,每一呼吸一口心中都有掏空般的隐痛。回家后,还要因没有做好家事怀着负疚的心情面对夫权的责怨。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之下,叶嘉莹想过用煤气结束生命。
先生曾回忆道:“那时我终于被逼出一个自求脱苦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一部分精神感情完全杀死,这是使我仍能承受一切折磨而可以勉强活下去的惟一方法。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屈杜魂”,可见此景此情下写的这句诗词,不仅是为了“报国”,也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个意义。
在那段生活里,无论是出于强烈的自尊,还是为使女儿们不受悲观情绪的影响,她一贯以平和愉悦的面容示人。在她心里,最常忆及的是王国维的咏杨花《水龙吟》:“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
我以为自己如同所咏的杨花一样,根本不曾开过,就已经凋零了。
1966年是叶嘉莹的转折之年。当时大陆杜绝与美国院校的一切文化交流,于是美国人要研究汉学只能跑到台湾去听先生的课。
凭借古文诗词底蕴,叶嘉莹被邀请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讲学。1969年夏,她欲按原计划重返哈佛,却未成行。海陶玮教授一心想把她留在北美与他合作研究,于是请人把她安排在了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教书。”
那一年她46岁。一家老小迁来异域,女儿在读书,而她,还要重新学习一门语言,以向西方学子讲述中国诗词之美。
拖着一天的疲惫回家,先生一时没有找到工作,她还要面对丈夫的咄咄发威,默然做完家事,一个人凑在台灯下翻字典查找生词直至凌晨,次日一大早上台讲课。即使生活上有再多难处,至少她可以在讲堂上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与学生们心灵相通、肝胆相照。
是谓,诗词使人心不死。
在晚年时,有一次丈夫看到她讲课的录像带,惊奇地问:“这是你在讲课吗?下次我也去听好不好?与她生活了一辈子的丈夫,就像一个陌生人。”
关于这段婚姻,先生曾意味深长地说:“我的一生都不是我选择的。我的先生不是我的选择。他姐姐是我中学老师,她很喜欢我,我老师选择了我。去台湾也不是我的选择,但是谁让我结了婚呢?”
先生从不避谈婚姻中灰暗时刻,她坦荡示人,光明磊落,她对他早已彻底宽恕。
就如先生所言:我曾经亲自把自己的感情杀死过的人,我的余生就只剩下了诗词讲授之传承的一个支撑点。
03.在诗歌里找到了慰藉与自由
先生一生都痴迷于古诗词,她是诗歌的摆渡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灯人。
1939年,年仅15岁的叶嘉莹写了第一首诗《秋蝶》: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
1940年,在战乱频仍、动荡不安的祖国大地上,16岁的叶嘉莹写下了:“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
1941年,母亲病逝后叶嘉莹写下诗句:”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1950年寄人篱下时,她在《转蓬》中这样写道:“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1974年,叶嘉莹终于盼到了重回祖国大陆的时刻,将近三十年的分别,叶嘉莹一口气写了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6年,长女夫妇命丧车轮之下,她咽累写下:噩耗惊心午夜闻,呼天肠断信难真。何期小别才三日,竞尔人天两地分。
哭母髫年满战尘,哭爷剩作转蓬身。谁知百劫余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
万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抚养付飘风。回思襁褓怀中日,二十七年一梦中。
2007在《迦陵讲演集》的序言中,她写道:“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2008年丈夫去逝,时年84岁的先生在诗中写下这样的心境:“一握临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净尘埃。”
。。。。。。。
先生的代表著作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古典诗词讲演集》《唐宋词十七讲》《迦陵论词丛稿》《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迦陵论诗丛稿》。。。。
“诗歌的最大的作用,是要让我们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
先生艰辛的一生,是诗歌给予她精神上的磨练;先生坎坷的一生,是诗歌给了她以力量、勇气、寄托、慰籍。
04
先生在耄耋之年,毅然申请回国,为中国的古典文学传承灯火。站在通往古典文学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
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
1979年,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涯;
1989年,获得了加拿大皇家学会授予的院士头衔,成为至今皇家学会唯一的华裔院士。
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
2013年12月,叶嘉莹获得国家“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被誉为“在世界文化之大坐标下,定位中国传统诗学,她是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
2015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
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2014年,漂泊流离一辈子的叶嘉莹定居南开;
2014年,为她庆祝九十岁生日的时候,温家宝曾来信称赞先生「您的心灵是纯净的,您的志向是高尚的,您的诗词给人以力量,您自己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2015年,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2016年10月,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的一次讲座,九十二岁,冒雨而至,风华依旧,逻辑严密,声音清亮,讲台上也都围满了学生。
她拒绝了学生递给她的椅子,全程没有任何停顿,完成了长达一百三十分钟的讲座。
她说要“抓住老年的尾巴”,连着举办三场讲座,场场座无虚席。
2016年12月,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叶氏驼庵奖学金”发放仪式上感慨,如今教书育人初心不改,想把藏书、书画及身后积蓄留给待了37年的南开,衷心希望南开学子能有建树。
2018年3月12日 , 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2018年4月,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
2018年6月3日,在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上,94岁的叶嘉莹通过视频宣布,将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用于设立“迦陵基金”。
她向南开大学捐赠了自己的全部财产1857万,主要来源于变卖早年在天津购得的养老用房380万,以及出售其昔日在北京居住的大四合院拆迁改建后分到的回迁房1080万。
尽管校方遵从了叶先生和家属的意愿,对捐赠做了低调处理,但消息还是在网上传开了。倾心学术研究,不慕名利,将毕生所得悉数捐赠。
2008年12月,荣膺中华诗词学会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2018年,已经94岁高龄的先生曾公开说,若身体允许的时候,她仍会出现在讲台上,坚持站着讲课,和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学生传达着古诗词中蕴藏的生生不已的感知的生命......
2019年5月,先生再次向南开大学捐赚1711万元。
05
先生一生尝尽人生百味,却对诗书文化情有独钟。为支持传统文化研究,前后累计捐赠3568万元。
先生一生获得无数荣誉在,仍在耄耋之年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她的一生就如同她的诗一样美好:寸心如水。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这是先生曾经写的一阙词。
很多美好的事物,从来都不会被时间带走,莲心穿越千年,仍会花开满塘。
“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于世人”,这就是一位博学师长在饱经磨难之后的最终心愿。
诗书藏于心,岁月不败美人。
祝愿先生身体安康!
参考资料:
1.叶嘉莹:故园春梦总依依 .人民网 . 2013-11-27
2.书法家周东芬手书叶嘉莹《祖国行长歌》.北方网 . 2017-12-11
3.叶嘉莹:故园春梦总依依 . 一曲曼声低吟诗 叶嘉莹:故园春梦总依依_中国网 . 2013-11-23
4.温家宝致信祝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嘉莹90华诞 .网易新闻 . 2014-05-08
5.《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新华网 . 2015-05-05
6.人物生平 . .幼儿园应开设古诗唱游科目-辽宁新闻-辽沈北国网 . 2013-11-23
7."2015-2016影响世界华人盛典"3月25日绚丽揭幕 .凤凰 . 2016-03-25
8.叶嘉莹先生93岁寿辰 新书《独陪明月看荷花》南开首发 .南开大学 . 2017-06-27
9.古诗词专家叶嘉莹定居南开大学,校方建中式书院定名迦陵学舍 .澎湃新闻 . 2016-07-29
10.评价 . .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_读书_文化读书_苏州新闻网 . 2013-11-23
11.叶嘉莹捐赠全部财产 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传统文化研究 . 凤凰网文化 . [2018-6-5]
12.95岁南开大学博导叶嘉莹再向南开捐赠1711万元 . 新京报网 . [201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