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个成语——一国三公

文化   2024-10-22 12:00   江苏  
【成语】  


       一国三公

【拼音】


       yī guó sān gōng

【释义】


       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退而赋曰:“狐裘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従?”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

       解释:退出去赋诗说:“狐皮袍子蓬蓬松松,一个国家有了三个主人翁,究竟是谁我该一心跟从?”等到发生祸难,晋献公派遣寺人披攻打蒲城。

【近义词】


       政出多门


【成语故事】

       
        在春秋初期,晋国还是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有一年,晋献公在外出打仗的时候抢得美女骊姬,非常喜欢,于是立骊姬为夫人。后来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于是设计陷害太子申生,和两位公子重耳与夷吾。骊姬先怂恿献公命申生守曲沃,重耳驻守蒲城,夷吾驻守屈城,只把奚齐和她妹妹与献公生的儿子卓子留在身边。又派士蒍(wěi)去负责建造蒲城和屈城。

   士蒍奉到这个命令之后,觉得很为难,因为这两个城筑得太坚固既不好,不坚固也不好。他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决定还是筑得不坚固比较好些。于是便偷工减料,在城墙里填塞了许多柴草,马马虎虎筑好了,便交给两位公子去接收。

        公子重耳是个贤明的人,不愿多生枝节,便马马虎虎接收了;公子夷吾却不答应,而且据实报告了献公。献公知道了,很生气,便把士蒍召了来,严辞训斥了一顿。士蒍爬在地下磕着头,回答说:“我并不是不能筑成两座坚固的城,而是有一片苦衷的。我曾听说过,没有祸事而显得忧戚,一定会招本来祸事;没有战事而从事筑城,一定会招来战事。我当时奉命去筑城,如果不去,就是违抗命令,这是不敬;如果我把城筑得很坚固,将来难免不被敌人占领,那时不容易攻打,无异帮助了敌人,这是不忠。不敬、不忠都是有罪的,所以我为了顾全这两点才这样做的。现在城虽不坚固,但只要主公能够修德安民,两位公子就会很安全,根本就用不到筑城,而且,说不定三年之后就要对这两城用兵,那时对主公而言,就更不用坚固了。”  

         献公听了他的话,还以为他是巧辩,士蒍退了出来,心里很多感触,便吟出三句诗:“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这意思是说:用狐皮做的皮衣毛色是那样杂乱,好像一个国家有三个君,教我究竟遵从那一个呢?
    
         果然,后来骊姬陷害公子申生,申生回到自已的封地—新城(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便自杀了。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也不免自危,各自回到蒲邑和屈邑去了。骊姬自然不会放过他们两人,又怂恿献公杀害他俩。献公便派寺人披率兵去攻蒲邑,因为城池不坚,毫无困难的便把城攻破了,公子重耳仓惶逃走,又被寺人披追上了。可是寺人披也有一片苦衷,他知道公子重耳是无辜的,不忍杀他,可是君命难违,只得割下重耳的一角衣服,回去覆命,而让重耳逃脱了。
  
          而公子夷吾呢?当献公派贾华率兵到达屈邑的时候,夷吾自知难守,也便弃城逃奔秦国去了。

     士蒍当初筑城,的确是有先见之明,他知道献公宠爱骊姬,三位公子都非骊姬所生,迟早总会出事。如果把两座城筑得太坚固了,那么两位公子一定拥兵自守,晋国便要陷于内战之中了。

     这就是“一国三公”的由来,是说事权不统一,政令出于多头。(三公,本指晋献公和他的儿子夷吾、重耳。)

【造句举例】


       现在很多的小国家经常出现一国三公的局面,政权非常混乱,导致内政外交都困难重重,老百姓也苦不堪言。

一天一个成语
一天一个成语,成语即历史,典故即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