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埃里克·史密斯近日在里根国家安全论坛上谈及美中军事实力对比时强调:“美军依然拥有优势”,并以一种近乎嘲讽的方式暗示中国缺乏所谓的“战争文化”。他说:“我们的上一场战斗是通过某人的iPhone 14拍摄的,而中国的上一场战斗则是在油画布上绘制的。”这番言论不仅显得傲慢,而且用“战争文化”这一概念为美国的好战历史粉饰,更让人哭笑不得。
战争文化还是好战心态?
史密斯所谓的“战争文化”实际上指的是美军在历次战争中积累的作战经验。然而,这种说法实质上是对美国长期以来好战本性的掩饰。从二战后到冷战期间,再到近代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军几乎每隔数年就会卷入一场冲突。这种频繁的军事行动,非但没有让美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尊重,反而使其背上了“战争机器”的恶名。
而所谓“战争文化”的概念,更多是美军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当技术优势逐渐被削弱,装备性能不再压倒性领先,美军只能转向夸大自身的“经验优势”。然而,经验优势是否等同于战场上的胜利,尤其是在面对一个真正势均力敌的对手时,仍然值得怀疑。
西方逻辑与“线性思维”。
西方军事思维讲究逻辑推理和线性分析,习惯于从硬性指标上评估军事力量。然而在现代战争中,数量和技术虽然重要,但并非胜负的唯一决定因素。从舰艇数量到导弹性能,美军如今都无法像过去那样拥有压倒性优势。特别是在中国近年来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中,解放军已经显著缩小了与美军之间的差距。例如,中国在超音速武器、导弹防御系统以及无人机技术方面的突破,令美军深感压力。在这种背景下,美军转而吹嘘“战争文化”,更像是一种策略性退让。
美军的作战经验真的具有优势吗?
史密斯提到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文化”,但这些经历真的能成为优势吗?从历史上看,美军的所谓经验多来自于以强凌弱的非对称战争。从越战到最近的中东冲突,美国始终面对的是武器装备和综合国力都远逊于自己的对手。然而,这种“经验”在面对同等甚至更先进的军事力量时是否适用,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近代历史上鲜有现代战争的经验,但解放军通过大规模军演、模拟对抗以及技术升级,不断完善作战体系。这种“实战化训练”可能比美军的经验更加贴近现代高强度对抗的要求。
史密斯的发言表面上是在强调美军的优势,但实际上却暴露了深层次的焦虑。近年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收缩与中国的崛起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在第一岛链及其周边水域,中国的军事实力已经对美军形成了明显的威慑。在此背景下,史密斯试图通过强调“战争文化”来重塑美军的信心,但这显然无法掩盖其对现实的担忧。
史密斯的言论虽然试图显示美军的自信,但却显得既傲慢又无力。当面对一个逐渐强大的对手时,美军需要的不是靠“战争文化”自我安慰,而是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和能力。对于中国而言,这更是一种鼓舞,表明其军事现代化和战略定力正在迫使对手重新思考过去的优势是否还能继续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