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生的眼睛先到

时事   2025-01-20 18:07   北京  




 在中国这样的人不会超过1% 

撂下急救中心打来的电话,方军迅速穿着白大褂跳上了急救车。

动作必须快。一个工人在上班时出了事,症状是最让医生们紧张的“昏厥”:这往往意味着死亡率极高的心脏骤停。


心脏一旦突然停止跳动,只要五秒钟就会导致人导致意识不清、缺氧晕倒,得不到氧气的脑细胞开始成批死亡。持续一分钟左右,人的瞳孔开始可怕地扩散……


在医学界有个“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心脏骤停的病人如果在四分钟内能得到外界施救,抢救成功率高达50%;过了这四分钟,脑细胞死亡的数量就开始增加到不可逆的地步。过了十分钟,人即使还能抢救回来也是植物人。


十万火急!


在横沥镇医院当了十三年的急救科医生,方军早已轻车熟路,连做梦都经常是抢救病人。这一次,他也没有忘记揣上急救科的那部值班手机。


那是一部普普通通的手机。国产,黑色,方头方脑。好像是充话费送的。没事儿的时候它总是躺在那里沉默不语,身上插着一根充电线,24小时不拔。


然而,它关系到全镇三十六万人的生命安全。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四十五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任何一次拨打120的求救都会转到它这里。


它的通讯录里,有急诊科、脑外科、胸外科、普外科、妇科……各路科室的主任;有本医院、外医院的主管领导,还有各个社区、街道的官员。一旦出事,它会第一时间联动各方、调动人力物力,迅速启动抢救生命的紧急预案。它的通话场景永远在疾驰的急救车上。


它还有一个最直接的用处:出车时,医生会用它跟报警者联系,询问现场情况,做好抢救准备。如有需要的话还要用它指导,进行简单的紧急施救。


拿心脏骤停来说,施救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从外界按压患者的胸膛,模拟心脏跳动,就能向全身各个部位尤其大脑挤压一些含有氧气的血液,让脑细胞不至于受损过多,等候专业救治人员和设备的到来。


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必须在患者双乳中间的胸部位置向下按,按压的深度要达到5-6厘米。按歪了按浅了达不到救治效果,按深了又容易导致患者肋骨骨折甚至内脏受损……需要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在中国这样的人不会超过1%。


另一个冷酷的统计数据恰好与此相合:中国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是1.17%。


所以,出急诊的医生一般都会在路上就打电话过去,提前指导施救,给患者生命争取哪怕一点点再多的可能。


作为医生,他们需要服从的不仅是工作规定,更是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责任感。


然而,今天的方军并没有用上那部值班手机。



 三十二条幸运的生命 


这一次,他有自己的秘密武器。


它是一块薄薄的电子屏幕,固定在救护车的驾驶位和副驾驶位之间的中控台位置上。


屏幕上面的界面很简单,只有两个画面:左侧的画面是以腾讯地图为基础的即时定位,显示着救护车抵达的路线和剩余距离;右侧是一个视频通话界面,以报警者的手机后置摄像头为视角。界面里显示:一个中年男人双目紧闭倒在地上,嘴巴无力地张开;旁边几个人慌乱地围在他身边。


这个视频通话界面,跟你微信里的视频聊天功能类似,但有一个特殊的功能设置:一旦网络信号不好,它会优先压缩画面,以保证通话质量的清晰。此刻,屏幕里传来一个女性清晰的哭声。报警的就是她——倒地男人的同事,兼亲侄女。


“患者情况怎么样?”方军问。


“很急,快来呀,救命呀!”报警的女性几乎是在哭喊。


“你不要急,先描述一下患者有没有呼吸?”“有呼吸有呼吸!”


从屏幕上,方军看到倒地的男人嘴巴仰天张开,半天才有一个类似呼吸的动作,仿佛在打一个沉重的哈欠——这是无效呼吸,表明已经进入危险的濒死状态。让周围的人去喊他、拍他,也没有反应。必须马上进行心肺复苏!


“你们尝试着按一下他的前胸!赶紧按,我们在路上!”



于是,另一个身着白色衣服的男工友过去扑在倒地的工人身上,用双手按压着他的前胸,显然是有一点急救常识。不过,也只是那么一点儿。不一会儿,他按压的部位就逐渐偏向了腹部——那里更柔软、更容易着力,却不是需要按压的部位;按压的力度也逐渐小了下去。方军一路盯着屏幕,随时纠正他。你这个位置不对,要上一点;用力一点,快!不要停!……”


在指导下,按压的位置和力度都到位了。每按一下,心脏都把一些富含氧气的血液挤压到身体各个部分去,尤其是大脑。在医学上,这个抵达医院前的救治步骤叫做“院前急救”。


用时十分钟左右,救护车抵达了现场。经过一番施救,工人被抬上驶往医院,马上进入ICU病房。他的妻子当天就从老家坐高铁过来了。


诊断的结果是“心源性猝死”。乍一听吓人,结局却不错。这位四十八岁的河南大哥经过几天的救治,顺利出院。


他说:当时自己正在集装箱里搬运货物,突然觉得“心脏不舒服”,然后就没有意识了。出院以后他回了老家休养,一个多月也没发现大脑有什么损伤。最大的问题是胖了十多斤。


“以后我得定期体检,健康生活。还有一些不好的习惯——爱熬夜,抽烟喝酒,这回我下决心都要改了。”


从鬼门关走过一遭的他知道自己很幸运,但不清楚这幸运来自于哪里。


根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中国每年约有54.4万人死于心脏骤停,全球之冠。这个数据如果你没感觉,那么可以换成这个:每一分钟,都有一个中国人因心脏病猝死。在一千四百万人口的东莞,2023年就有约两千人因此死亡。


然而,最近七个月内,全东莞像这位工人一样的幸运者已经有了三十二个。



 我们太需要这个系统了 


救护车上的急救连接,是从一通电话开始的。


东莞120指挥中心二楼的总调度室里,一群戴着耳机的调度员正在紧张地工作,普通话和粤语此起彼伏。


细听之下,他们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用语是这样的:


“好的,我已经安排救护车了。我现在给您手机上发送了一条短信,您方便打开一下短信里面的链接吗?这样我们就可以视频连线上了。……您稍等一下啊,医生马上进入画面,对您进行现场指导。这边就先挂断了。”



那条短信的内容非常简单:【东莞市120急救中心】视频救援邀请,请点击链接进入视频救援小程序http://……”


报警者点进去,会转到一个小程序,点击“授权”,会进入一个等候界面,同时伴有文字提示:“请你不要慌张,医护人员通常会在3分钟内接入……”右上方有一个小窗口,显示“救护车医生接入中”。


稍等一下,随着救护车上医生的接入,报警者的手机屏幕就会自动转到后置摄像头的画面——对着昏迷的患者;医生的脸出现在右上方那个小窗口,开始观察和指导施救。报警者手机的屏幕上方同时显示着一辆小小的救护车,它还有多远距离到达;以及它的车牌号码、报警者求助的地点。



这一刻,疾驰的急救车成了一个互联网智能科技手段加持下的连接系统:120指挥中心——焦急的报警者——前去抢救的医生。它支持多方通话,还可以让更多的医生连接进来,掌握情况、安抚情绪、指导施救;还可以让帮忙的志愿者连接进来,去为急救车开一道门、指一条路,为生命急救毫秒必争,直到医生抵达现场,施以专业救援。


想象一下,过去救护车的路途是一段急救的空窗,而如今,从医生踏上救护车那一刻,救援已经开始了。随着车的流动,守护的力量不断接力、不断连接。


而一切连接的目的,都是同一个:抢救生命。


目前,全东莞的一百零九辆救护车都安装了这套联动多方的急救系统。七个月内,全东莞的医生们通过它进行了一百多次心肺复苏的指导,三十二条生命被成功救回,其中就包括那位工作时突然晕倒的工人。


他们指导施救的意外情况当然不仅仅是心脏骤停,还有溺水、外伤出血、“海姆立克”等等——这是一种急救方法,以发明它的一位美国医生命名。简单地说就是拦腰抱住被食物卡住气道的病人,用猛勒的方式把肺里的空气向上挤压,将食物咳出。经过医生指导,这种方法救人的成功率更高。东莞七个月来通过视频指导使用“海姆立克”,其中二十次都成功了。


“虽然每年媒体都有报道某个病人心跳停止了以后心肺复苏成功,但是一年没有多少例、一座城市没有多少例。在短短的几个月中间,我们就能够心肺复苏成功三十二例,应该讲成绩是斐然的、非常好的。”


原东莞市120指挥中心主任刘赴平深有感触。他把这组数字写进了自己做的一个PPT,在2024年11月举办于北京的第五届中国急救大会上,讲给了全国的一千五百余名医疗领域人士。标题就是《多方视频通讯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博得满堂掌声。



这套急救系统出自于腾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然而,它并不是一款商业产品,而是一个公益项目,所有硬件软件和服务运用完全免费。


它的底层是一个应急开放平台,连接起多方急救系统和资源,它也支撑着多方远程会议、视频通话,腾讯SSV(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时光实验室是它的“娘家”。在深圳等地进行了多种急救模式尝试后,东莞成为系统全面落地在救护车上的第一座城市。


“电话跟视频的差别在于什么呢?电话里面你只能跟他讲、听他说,没有反馈;腾讯的视频(系统)就这点很好,它能够把医生的眼睛先带到现场。通过它,医生还可以安抚病人和家属,告诉他们不要焦虑,马上就到。同样效果很好。”


作为原东莞市120指挥中心的负责人,刘赴平很快意识到:这套系统能大大提高患者院前急救的生存率。不用说通过医生的视频指导施救,就凭它能迅速给报警地点做出自动定位,就能极大提升救护车抵达现场的速度。


从120电话接到求救,到指挥中心派出救护车的时间,中国是有统一明确规定的:三分钟。然而,谁也无法规定救护车在多长时间内必须抵达。在现实中,这个数据的中位数是十三分钟。


复杂多变的道路、建筑物、自然景观,都可能成为致命的阻碍。有些关键时刻,一道铁门就能浪费大量时间。更何况很多人在报警时根本说不清楚自己的地点。也难怪,家人生命垂危,方寸大乱乃是人之常情。


对这一点,刘赴平自己深有体会。那是去年三月份,他年迈病弱的父亲去卫生间,突然身子一软坐在地下。保姆扶不动,急得赶紧给他打电话:“你父亲不行了!”


全东莞大概没有一个人能比刘赴平更清楚哪个地方附近有什么医院,他立即打了120。没想到,自己也出现了跟很多报警者一模一样的情况:脑子一片空白,光着急却说不清父亲的地址,也记不住父亲住处固定电话的号码。


定定神,足足用了一两分钟他才冷静下来,在妻子提示下把这些信息说出来:对面有个幼儿园,从对面的那个门洞里走出去,右手边的第一栋……


“我以前经常教育我们的人要理解报警者。他们看到自己的亲人生命垂危的时候,语无伦次、说不清楚、讲话声音大、态度不好,这都是人之常情……没想到我作为一个医生、一个120指挥中心的主任,自己也这样!我们太需要这个系统了!



 五个包子与第六个 


腾讯从几年前就开始关注社会应急领域,希望通过其自身的连接能力,在紧急时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实验室成立之就开始着手系统化的探索院前急救的创新解法


院前急救问题已经日益受到世界多个国家的重视。比如,新加坡有关部门做了一个独立APP,点进去就可以求救、定位,呼叫附近有能力的志愿者来帮忙;美国的拉斯维加斯规定十八岁以上的成人都要学习急救知识并在公共场所广泛放置心脏除颤器等急救设备,它的心脏骤停急救成功率高达74%。


然而,即使是腾讯,它做出这套急救系统并推广的过程,也绝非一蹴而就。


“我们一开始想的就是,如何用互联网把大家连接起来。”滕超说:实验室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方向是“互联互助”。


简单地说:一旦一个人突然发病,旁人可以第一时间掏出手机,利用互联网呼叫周围有急救知识的志愿者赶过来,或者请有闲暇时间的医生用视频指导抢救。为此,他们还开发了一个小程序“企鹅急救”,把这些功能都包括进去。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他们发现:想做到“连接”,不是那么容易的。


——他们尝试去一个社区一个楼道去推广“企鹅急救”小程序、把它的二维码打印出来贴在楼道门口,让民众养成扫码的习惯;


——来应征急救的医生们非常热心,他们作为志愿者远程指导抢救,但大规模高效惠及每一位救助者依然是一个难题。


——深圳、东莞有几个社区的人口素质非常高,有急救技能的志愿者密度堪与国际最先进水平相提并论。然而,这样的社区在中国目前肯定还不是大多数。如何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有保障的连接线上指导和线下社会救援力量,仍然是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


最后,他们的思路逐渐转到了这个方向——“为什么不先连接救护车上的急救医生?”


方向正确只是第一步。让“连接”生效的过程就像游戏里的升级打怪,工程师们要跟无数的艰难困苦做斗争:器材的、技术的、环境的、习惯的、经验的……


真的可以用那个经典比喻:没有前五个包子,第六个包子是吃不饱的。


尽管东莞市120指挥中心正式发文《关于调整院前急救工作流程的通知》,腾讯的工作人员们仍然要一个医院一个医院地跑,了解实际应用的痛点、甚至跟着救护车出现场。这样,他们才能陆续发现和解决问题:


就拿系统用的那个屏幕来说,一开始实验室用的是普通平板电脑,结果东莞的气温很高,平板没几天就被晒坏了,连续换了好几次才找到一款最耐晒的。它的电源问题怎么办?平板自带的电池总会有用光电量的时候,万一正好没电了就容易耽误抢救;后来他们改用车载电源,不料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只有救护车发动以后才会有电。


然后是授权问题。要进行视频通话接受医生指导,就得报警者授权开启手机的麦克风、摄像头,以及最关键的位置。在正常程序下,这些授权需要分别点击三次,很多报警者本来就心情焦急,很容易误操作或没有耐心。为此,团队详细咨询相关政府部门和法律法规,在紧急情况下这些权限是可以先拿到、事后再告知的,把三次授权改成了一次。



他们还解决了一个看似微小但非常关键的问题——发给报警者的短信,原本发送的抬头是“企鹅急救”。不料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以为是诈骗,不敢点击链接,接通率一直不高。后来改成“东莞市120急救中心”,才让接通率直线上升。


让医生们习惯“连接”,必然也要经历一个逐渐熟练的过程。为了不让报警者那边失去等待的耐心,工程师们增加了一个设置:从派车那一刻开始,如果三分钟内医生们没有开启这套系统,系统就自动打开——按照规定,医生会在救助的三分钟内登上救护车。


……


“一个好的产品是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用户可能所处的状态反复打磨的,产品上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可能导致全局的失败。”在复盘这些问题时,腾讯SSV时光实验室负责人滕超有一些心得。


“同样的,一个复杂社会议题的解决往往是递进式的,因为多维的创新很难同时具备规模化的现实条件,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看似完备的解法最后都只停留在试点阶段。因此,充分理解现状,找到创新路径,日拱一卒,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比机器更善良 


如今打开企鹅急救小程序,中央位置一个红色的大框映入眼帘:紧急呼叫


一旦点击这个框,系统就会自动根据你此刻的地理位置定位,然后呼叫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志愿者过来帮忙。志愿者们的手机也会收到一条短信,提醒他们打开手机里的小程序,过去帮忙。


有的人负责开门引路,有的人来帮忙进行按压,有的人会使用心脏自动除颤器。在关键时刻,也许每一个动作都能救一条人命。


他们——时光实验室的工程师们,一直在遵循那个“初心”:连接,把周围的人召唤起来。如何推广这个小程序,让更多的人知道它,就是他们明年的工作任务之一。


当然,更重要的工作是向更多的地方推广这套系统。尽管它的名声已经慢慢传开,但中国实在太大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城市积极跟腾讯合作,正在推进安装;有的想自己做一套,有的还想先观望观望别人做得怎么样……


国内也有一些城市在进行类似的尝试。比如在浙江瑞安,就利用微信小程序瑞安急救便民服务,让12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直接跟报警者视频通话,进行必要的抢救指导。



“如果以后全国的急救部门都用这种系统,不管最后的执行人是不是我们,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滕超说,东莞目前的模式可以叫做“连接1.0版”,它基于120急救系统,所以非常直接。但今后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很大空间。


比如,有些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怎么使用这套系统?是不是应该开发一个硬件,一按就可以直接进入视频通话?有些医院的急诊室就在一楼,医生跑到救护车上打开视频系统的速度很快;但有些医院的急诊室在三楼,医生下来也需要时间。是不是可以让调度员先介入?


再比如,能不能把目前的“医生——患者”点对点施救的模式,变成一张网?有没有可能把无人机也拉进来?目前无人机在急救这一块的运送能力、模式是怎么样的?……


更多的“连接”方式,还需要在使用中去慢慢发现。但使用它的人们还是挺期待的。


“一开始我们确实有点畏难情绪,觉得学一样新东西是不是会很费劲?后来发现了,它一点也不难。”


坐在横沥镇医院的急诊室里,穿着白大褂的方军医生神色轻松地说,如今他已经习惯了使用这套系统,因为它确实有用。“急诊科医生其实有很多成就感,特别是病人抢救过来了,内心的开心可以管很长时间。”


这跟腾讯SSV急救产品经理张晶感受类似。她是主动报名,从一个自己工作多年的岗位转到时光实验室的。“一是因为这里有趣,二来对于整个社会或是我自己的理想来讲,会有更进一步的体现。”


为了说明自己工作的意义,她还复述了一句话。


机器比人更聪明,但人比机器更善良。






作者 冯翔排版 魏蔚





商务合作/转载请留言我们

Business cooperation please leave us a messag



凤凰网
关心生长的力量,凤凰网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