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期待被看见的语言。"
这句话常常让我思考,作为孩子爸爸。在我们日常的与孩子互动中,我们究竟在向孩子传递着什么样的信息?
近期我的后台,经常收到读者的求助信息。
上周,一位名叫@小王的读者给我发来了这样一条留言:
我自己今年刚好38岁,儿子今年暑假后上4年级,"期末考试,我儿子今天考了95分,我本想表扬他,却脱口而出'还差5分呢,下次要更努力啊'。看到儿子瞬间暗淡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又在'正话反说'了。我该怎么办?"
其实,我觉得小王的困扰并非个例。社交媒体上,类似的求助信息屡见不鲜。
类似于xhs很多社交媒体上常有这样的留言:
"我感觉快要崩溃了。父母的每句关心都像是一记重拳。我知道他们爱我,但为什么就不能好好说话呢?我真的很累,很想逃离这个家。"
许多爸爸在表达关爱时,不自觉地采用了"正话反说"的方式,导致孩子感到困惑和受伤。
什么是"正话反说"?
"正话反说"在亲子关系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情感表达上的反向表达:父母内心想表达关爱,但说出口的话却带有责备或批评的意味。例如:"你这么大了还不会自己收拾房间,以后怎么生活?"(实际想表达的可能是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关心)
沟通方式上的反问:用反问的方式替代直接的陈述或回答。例如:孩子问"我的作业做得怎么样?"父母反问"你自己觉得呢?"
这种沟通方式虽然出于好意,但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正话反说"对孩子的影响
情感隔阂:长期的负面表达会让孩子产生情感退缩,不愿与父母分享内心想法。
自我怀疑:孩子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永远做得不够好。
沟通障碍:孩子可能会模仿父母的沟通方式,在人际关系中也难以直接表达情感。
我常常把这种情况比作"情感迷宫"。父母的话语就像迷宫的墙壁,本应指引孩子找到爱的出口,却因为表达方式的问题,让孩子在其中迷失了方向。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指出,持续的批评和否定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另一位专家苏珊·福沃德则强调,健康的家庭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积极沟通的基础上。
为什么我们难以改变"正话反说"的习惯?
文化影响:在某些文化中,含蓄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美德。
害怕直接表达情感:许多人觉得直接表达爱意会让自己显得软弱或尴尬。
担心失去权威:有些父母认为,直接的赞美可能会让孩子骄傲自满。
如何从"正话反说"转向"正话正说"?
觉察自己的表达方式:留意自己说话时的语气和措辞,是否不经意间带有批评或讽刺。
直接表达情感:不要害怕说出"我爱你"、"我为你感到骄傲"这样的话。
使用"我"句式:用"我感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指责对方。
积极倾听:给予孩子充分的表达空间,不打断,不评判。
及时肯定:对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记得,前不久一位成功改变沟通方式的父亲留言分享道:
"以前我总是说'你怎么又没考好了',现在我会说'我看到你在努力学习,有什么需要爸爸可以帮忙的吗?'效果完全不同,我们的关系也变得更亲密了。"
结语
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真诚地倾听。"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创造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家庭环境。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正话正说来表达爱意,构建健康的亲子关系。
改变可能需要时间,但只要我们愿意迈出第一步,就已经在为家庭带来积极的变化了。
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温暖的关系中茁壮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每一次积极的互动都是在为孩子的未来铺设一块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