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 文/克而瑞研究中心
榜单解读
前言:2024年,受到行业整体筑底调整、企业现金流压力等因素叠加影响,房企投资意愿、态度极为谨慎,销售百强拿地销售比仅0.17,与2022年水平相当,处在近五年低点。投资额也“一降再降”,全年新增土储金额TOP100总量同比降31%,较2020年高点减少76%。
投资缩减之下,拿地格局、策略仍然惯性延续。一方面保持了“少数央国企占主导、多地城投托底、民企持续萎靡”的态势,拿地金额TOP10中,央企占据了半壁江山;另一方面,聚焦高能级城市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大多数企业投资金额中一二线占比均超过90%。
虽然年底投资迎来小幅“翘尾”,但销售回暖传导至投资仍需时间,预计2025年企业投资将继续维持谨慎、分化的趋势。
新增土储货值、总价百强门槛同比跌17%和10%
2024年1-12月新增土储货值百强门槛值为61.3亿元,同比下降17%,新增总价百强门槛值为27.8亿元,同比下降10%。唯一同比回正的新增建面百强门槛值为55.8万平方米,同比提升7%,该指标从11月末同比开始回正。
金额百强总量同比跌31%,较2020年高点降幅超七成
房企投资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新增土储百强房企的新增货值、总价和建面百强总和分别为22107亿元、10746亿元和10577万平方米,同比降幅分别为31%、31%和21%,降幅较去年末持续增大。尤其是投资金额,与2020的高峰相比已经下跌了76%。
百强房企拿地销售比0.17,为近五年新低
拿地销售比持续下行,2024年百强房企拿地销售比仅0.17,与去年相比下降0.04,创近五年新低。但与11月末的0.16相比提升了0.01,市场“止跌回稳”下,最后一个月在规模化央国企带动下,拿地积极性略有回升。
分梯队看,TOP10房企拿地销售比为0.25,较11月末回升0.04,TOP11-20房企拿地销售比为0.14,较11月末回升0.06,这两个梯队房企年末冲刺效果最为显著。
集中度持续走高,TOP10房企新增货值占62%
市场下行周期中,企业投资更加聚焦,新增货值集中度持续走高,2024年10强房企新增货值占62%,较11月末和2023年全年均增加3个百分点。
其他梯队中,TOP11-20房企今年新增货值仅占13%,同比减少了6个百分点,TOP21-30房企仅占4%,同比减少2个百分点,这两个梯队中不少房企今年暂缓拿地,工作重心持续为销售回款;其次TOP31-50和后50强房企的占比都相应地比去年同期有小幅提升。
年末投资再迎“翘尾”,高度聚焦核心城市
12月,在整体市场“止跌回稳”以及核心城市集中拍地之下,重点监测30家房企单月投资金额(全口径)接近1500亿元,同环比分别增长6%和66%,拿地金额连续两个月大幅回升,创近两年新高。
单月拿地较多企业仍以2024年销售规模居前、投资拿地规模居前的“老面孔”央国企为主。中海地产、华润置地、保利发展、招商蛇口、中国金茂等央企12月拿地金额超百亿,且投资均聚焦在高能级城市。
若从全年来看,2024年各企业拿地选择高度趋同,投资更加聚焦和谨慎。一方面是布局城市进一步减少,拿地金额TOP10的全国化房企来看,未有一家企业2024年投资城市超过20个;另一方面,一二线成为典型企业的首选,三四线持续处在无人问津的局面。TOP10中9家企业投资金额中一二线占比超过95%,越秀地产、滨江集团、中建壹品等拿地全部集中一二线。
央企投资规模大但同比降幅超三成
土地市场城投托底现象仍明显
从企业具体投资布局而言,2024年仍然保持了“少数央国企占主导、多地城投托底、民企持续萎靡”的格局。
央国企同样深陷市场销售持续筑底的影响,投资愈发谨慎,虽然投资规模保持领先,但较去年大幅下滑。在拿地金额TOP100中,央企、国企拿地金额同比下降36%和21%,占金额百强比重分别下降3和2个百分点,至40%和19%。
这也导致在多个地方土地市场依旧需要城投平台公司进行托底。一方面体现在上榜城投拿地金额占比达到26%,仅次于央企,且上榜数量中,城投企业也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城投平台公司拿地金额同比增长35%,与央国企、民企等形成明显反差。
销售回暖传导至投资仍需时间
企业投资还在筑底期
与2023年相比,2024年房企的投资表现更加谨慎、收缩,全年新增拿地规模持续下降,且即使是投资相对积极的头部国央企,投资力度同比也展现为下滑且同比降幅大部分在20%以上。展望未来,在销售端仍未实现大面积、普遍性止跌回稳的情况下,预计2025年企业投资侧仍不会有明显的起色,整体依然以谨慎、分化为主旋律。
从城市角度来看,房企将聚焦于核心城市或自身深耕区域,过去对全国化布局的追求将不再,2025年投资也将继续聚焦,核心城市和优质地块可能将出现局部火热的情况;从企业角度看,头部的国央企预计将持续领衔发力,持续在市场低迷期补充优质土储,中小规模房企和大部分民企则预计持续观望,待后市表现来决定是否提升投资力度。
以上代表克而瑞研究中心团队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