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过大年 与“龙”共舞

政务   2025-01-31 11:42   浙江  


新年到

年味满满


辞旧迎新 ● 蛇年贺岁


兰溪断头龙







《断头龙》起源于民间传说。据传,相传唐朝贞观年间,连年大旱,龙王为了拯救凡间百姓受旱之苦,违背上天玉帝意旨连降大雨而被斩,身首分离。黎民百姓为感龙王救命之恩,制作“断头龙”,在春节期间沿街迎舞,以示纪念。


历经数百年传承,这一传统习俗已深深融入兰溪人民的生活,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明符号。在水亭畲族乡,每逢重大节日,比如三月三,村民都会自发组织起来,舞动断头龙。

2008年,兰溪断头龙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柏成自1980年开始学习舞龙,至今已有40余年。“那时候,我看到村里老一辈舞龙艺人表演,就被深深吸引,从踏上了这条传承路。”王柏成回忆,学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条件也比较艰苦。但这些困难并未阻挡他对舞龙技艺的热爱与追求。

王柏成现在是畲乡风情园女子舞龙的队长,该团队由20名成员组成。“舞龙最重要的是经常练习和团队合作。”王柏成说,舞龙看似简单,但其实有很多技巧和套路,一条龙需要9个舞者,龙头、龙珠、龙身配合必须默契,才能展现出龙的灵动与威武。



平日里,王柏成和团队活跃在文化下乡的各个乡镇,为基层群众带去欢乐与文化滋养。在旅游旺季,他们也常现身景区,向游客展示兰溪断头龙的独特风采,成为宣传地方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王柏成告诉记者,断头龙最大特色在于其独特造型和表演形式。整条龙由龙珠、龙头及七节龙身组成,龙头和龙珠可单独表演出多套高难度技巧动作,龙身每换一个阵图,龙头和龙珠就能舞出一个套路。与常见舞龙形式相比,断头龙的表演更加灵动、敏捷,技巧性也更高。

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断头龙也经历了许多变化。从最初竹篾扎制、白纸糊身,到如今的精致龙头、闪闪发光的龙鳞,断头龙外观越来越精美。王柏成还经常带领团队去往奉化等地学习,借鉴其他优秀舞龙队伍长处,再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创新。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如今兰溪断头龙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表演形式愈发丰富多样。



多年来,王柏成不仅自己钻研舞龙技艺,还积极收徒授艺。2012年,水亭畲族乡柏园学校被授予省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王柏成担任指导老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舞龙人才,让兰溪断头龙代代相传。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年轻队员茁壮成长,为这项非遗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对王柏成和团队而言,春节的舞台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传承兰溪断头龙这一珍贵非遗的重要契机。“我们希望通过在春节期间演出,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让更多人了解兰溪断头龙独特魅力。”王柏成表示。







来源丨兰精灵客户端

记者丨汪雪吟 侯凌峰

编辑丨方昊

一审丨龚献 赵倩

二审丨陈丰 丁嘉露

终审丨王寅锋


热门推荐

观舞狮品美食 游埠古镇新春“人从众”

春节期间 请文明燃放烟花爆竹


 鼓励一下小布

兰溪发布
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热点事件回应平台、民生信息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