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万辆下线,从小电池厂到行业巨头,揭秘比亚迪30年的成功逻辑……

文化   2024-11-25 09:22   浙江  


11月18日,比亚迪成立30周年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比亚迪小漠工业园举办。



发布会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首次讲述比亚迪30年创业经历,从30年前小厂房里20人的创业团队,凭着“敢想、敢干、敢坚持”的工程师精神,发展到如今近百万名员工的世界级企业,比亚迪坚持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各界、车主和员工的支持。

如今,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这既是比亚迪的全新里程碑,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出了坚实一步,中国汽车迎来高质量发展阶段。


比亚迪取得第一个500万辆成就,用了整整15年;而第二个500万辆,只用了短短15个月,再次刷新中国汽车的“加速度”,也再次验证了比亚迪坚持新能源路线是对的,坚持技术创新的理念是对的。



现场,王传福向游戏科学创始人兼CEO、《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交付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腾势Z9


冯骥表示,非常荣幸成为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车主,未来将与比亚迪一起用世界级品质讲好中国故事。



敢想敢干敢坚持,才让比亚迪走到了今天。这种“敢”的精神既属于华夏儿女,也属于比亚迪。

比亚迪“敢”的底气是技术,技术的背后是工程师文化。王传福说:“工程师之魂就是比亚迪之魂。即便我们所有财产,包括厂房、专利、股票全部消失,只要工程师还在,就随时可以东山再起。”


著名媒体人、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用外部视角向外界展示最真实的比亚迪,深入比亚迪内部采访近百位中高管和员工代表,积累200个小时的录音素材和约150万字的采访内容,最终著成《工程师之魂:比亚迪三十而立(1994-2024)》。


这也是比亚迪官方唯一授权图书。

《工程师之魂》



1994 年 11 月 18 日在深圳创立的比亚迪,如今已经到“而立之年”。


从昔日的一家小电池厂,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头羊,比亚迪30年来都经历了怎样的热血历程,比亚迪的成功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刻逻辑?


这本《工程师之魂》便是比亚迪用30年给出的答案。

工程师之魂
是理解比亚迪奇迹的钥匙

2007 年,在深圳坪山基地落成典礼上,比亚迪曾提出“2015 年做到‘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2025 年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当时台下鸦雀无声,连员工也不敢相信。

1994 年 11 月 18 日,比亚迪在深圳龙岗区布吉镇建厂成立


很快,王传福为此做了解释:

比亚迪总共有 1 万名工程师,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其余的 12 万名普通工人又能很好地将这些技术转化为产品。


这种以“人”为基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比亚迪实现“两个第一”的基础。


在创业之初做镍电池时,比亚迪就发明了“人 + 夹具 = 机器人”的模式,以解决买不起自动化生产线的问题。


虽然“人 + 夹具”的方式早已向着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方式迭代,但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创新之源的理念,在比亚迪已牢牢生根。


早期比亚迪龙岗龙东中央研究部


2009 年,王传福在比亚迪 2008 年度股东大会上说:

公司最大的价值不是在财务报表上,真正的资产是会计师和报表上看不到的,真正的资产是我们 1.2 万名工程师团队所开发的技术和各种商业模式,特别是人类急需的新能源和保护地球的技术,这才是公司真正的价值。


2024 年 1 月 ,当“工程师天团”代表在比亚迪“梦想日”活动上集体亮相、宣布整车智能战略时,他们背后的工程师队伍已经超过 10 万人。


从整车技术到上游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实现了全覆盖,并在更上游的车规级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从事前沿开发。他们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专利 32 项,获得专利授权 15 项。


“工程师之魂”就是理解比亚迪奇迹的钥匙。工程师之魂,是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精神。


比亚迪第一个自己的工业园——葵涌工业园区


在比亚迪,它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用技术去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敢字当头,勇于创新;尊重科学规律,凡事追根究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精益求精;通过“垂直整合”和“集成创新”,把中国制造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充分发挥中国的人才优势,形成技术创新的“鱼池效应”。


比比亚迪工程师规模庞大数倍的,是工人队伍。有时,两者的边界也是打通的。工程师不仅要画数模图,还要开模、做实验、做工装,和工人并无二致。这些工程师和工人,把一个能源属性的产业变成了制造属性的产业。


不管什么产业,一旦被纳入制造业的轨道,最终都会按中国人擅长的节奏运行,建立起品质、成本、效率三位一体的强大竞争力。


比规模更重要的是,刀片电池、DM-i 超级混动、e 平台 1、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 2、云辇智能车身控制、易四方、易三方、璇玑智能化架构……这些将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区别开来的技术,全部来自比亚迪的自主创新。


技术是根,制造是干,产品是果实。


比亚迪的成功公式:E=mc²


比亚迪的成功究竟为什么?


如果用一个公式概括比亚迪,我们不妨借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²


代表比亚迪的价值能量; 代表固定资产投资的厂房和制造设备; 有三重含义,即核心技术(coretechnology)、工程师文化(culture)和极致成本效率(cost efficiency)。


1997 年,比亚迪申请建立深圳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SERC)


比亚迪成功的关键在于 c,如果没有技术、没有人才,固定资产投资就是一堆废铜烂铁。比亚迪的每一个 c,都和“垂直整合,集成创新”相关。


以极致成本效率论,不少比亚迪电子的客户做过比较,同样一个方案交给比亚迪和单纯的 EMS 企业去做,比亚迪的成本要低 15%~20%,完成的速度要快 1/3。


以核心技术论,比亚迪的很多技术创新都源自在垂直整合中走得深,切到了所有底层机理,再进行有效集成。例如电池与车身结构集成、电源与电控硬件集成、逆变器上的 IGBT、车载充电机的 IGBT、DC-DC上的IGBT 集成等等。


以文化论,比亚迪把“技术化”“工程化”“垂直整合”变成了一种习惯,各个组织、各个岗位都在实践。


2005 年 11 月 29 日,BYD473QA 第一次点火成功


连比亚迪汽车的广告制作,绝大部分也是在自己搭建的摄影棚中完成的。这刚好匹配了短视频时代的需要。如此多车型的发布和产品营销,如果还是像过去一样委托给 4A 公司,无论从效率还是成本上看,都不是最优解。


把一辆车造出来有很多方法,但像比亚迪这样,“除了玻璃和轮胎,把车里的一切都造出来”的极致探索极为罕见。


它的成本竞争力摧枯拉朽,不只是因为规模效应,而且是因为它洞悉汽车里的一切,知道哪里才是持续提升的关键,以及如何做好加减法。


比亚迪始终都在做一道证明题


从 30年前创办这家企业开始,比亚迪人就相信:果来自因,因源自科学原理;依靠技术,可以实现从因到果。


这个证明的过程有时只需要几秒钟,比如一次针刺实验;有时需要十年、二十年,那是一个公司的命运。


比亚迪人坚持认为,在因与果的逻辑关系链条中,长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技术。技术就是比亚迪的基因。


比亚迪早期电池生产线


从生产到管理,从大战略到小项目,一切都可以技术化,也就是用科学的态度,找出事物之间严密的因果关系,循此而行。


技术可以改变世界。只不过,往往越是重要的改变,越是不合常规。但如果半途而废,梦想和泡影无异。


2002 年,比亚迪就认准了磷酸铁锂的技术路线,但直到 2020 年推出刀片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才重新成为市场主流。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2003 年,比亚迪开始研发 DM 插电式混动技术,2008 年在 F3DM 车型上首次搭载,但约二十年后技术发展到第三代,市场的春天还没有来,王传福说:“所有可行的技术路线都试了一遍,真的差点就走不下去了!”


最佳的方案往往是在各种排列组合中通过试错呈现出来的。就此而言,公司乃是为了实现一个更好结果的试错工具。


在这漫长的和挫败相伴、和时间对峙的过程中,人看起来很渺小。在业内,比亚迪长期被讥讽为“画的大饼怎么也圆不了”。然而,比亚迪人的内心从未被击垮。挺住,坚持,就是一切。


2008 年 12 月,比亚迪双模混动汽车 F3DM 正式上市


“在比亚迪干汽车,没有哭过的人很少。老板就在那儿哭,我们也没少哭。没哭过,就不是一个成功的项目经理。”


他们哭过,但没有怕过。哭了之后,带着相信继续向前。


今天,在每周、每月的中国新能源车型销量榜上,比亚迪的车型在前十名中拿下三四个是常事。


比亚迪的 30 年,始终在做一道证明题,证明技术可以改变世界;证明中国人可以不畏惧任何技术难题,中国的工程师是有创新能力的,他们研发生产的产品可以走向世界并赢得尊重;证明再难的东西都可以学会,没有什么堡垒不能攻破。


就算有再多约束条件,也能找到解决方案,没有什么不可能。


从最初的逆向起步(Me-too),到实现更优性价比(Me-better),到在自主选择的路线上成为最佳(Best-in-class),再到在一系列创新方向上成为第一(First-in-class),比亚迪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中国制造业演化升级的缩影。


比亚迪汉 DM


而且比亚迪从一开始进入,目标就是领先,就是要有自己的技术。所以,他们投资先进的检测设备,投资实验室,投资工程师。对技术和人的投资,比亚迪从未改变过。


对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也一直在跟跑的中国来说,新能源汽车是一场不容再错过,而且有机会领先于世界的新革命,是电动化、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绿色化等潮流对传统汽车工业的重塑。


当汽车从机械产品转化为电力电子产品、高科技信息产品、移动终端数字产品时,其边界和内涵都大大拓展了。


展望未来,无论是从车能互动、车路协同、车云互联的角度,从智电融合的角度,从新材料的角度,还是从新生活方式的角度,从节能减碳的视角,我们都可以预见,新能源汽车将是中国产业的中坚力量。


中国制造的深广度,为比亚迪的垂直整合奠定了基础;中国人力资本的丰富度,为比亚迪的集成创新提供了资源。比亚迪前进的每一步,也是对国家产业能力、配套能力和人才培育能力的证明。


“为了争一口气”


2024 年,比亚迪的员工人数接近 100 万。从就业看,比亚迪是中国雇员人数最多的民营制造业企业之一,也是全球汽车行业人数最多的企业。


他们是一个如此朴素的群体,却用独树一帜的“垂直整合,集成创新”的方法,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启了“中国时刻”。2023 年,全球每销售 3 台新能源汽车,就约有 2 台中国造;全国每销售 3 台新能源汽车,就有 1 台比亚迪造。


中国人不笨又不懒,很勤奋也很聪明,我们的尊严要靠自己争取,我们这一代人的骨子里是骨气,我们就是为了争一口气。”王传福多次说。


“中国想成为科技大国,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就是名不副实的。作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一员,如果不能改变目前落后的民族汽车工业现状,我们将羞愧难当。”比亚迪所争的,就是这口气。


2010 年,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盖茨在访问中国前,接受了福克斯电视记者的采访。


2010 年 9 月 28 日,巴菲特、芒格、比尔·盖茨等访问比亚迪


记者问比尔·盖茨,在研究巴菲特对比亚迪的投资时,是什么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回答:“这是一家拥有伟大发明文化的公司,它有很多工程师,行动非常迅速。


2023 年 10 月 29 日,99 岁的芒格在接受播客平台 Acquired 专访时又一次谈到了他心爱的比亚迪。


他说,那个家伙(王传福)是个天才,他看一眼其他公司的零部件,就知道怎么制造;他是天生的工程师,并且擅长执行和解决问题;他是一个狂热的人,痴迷于亲手制造产品,所以他更靠近一线。


从历史到今天,比亚迪走过的路,是一段在改革开放年代,一个具有工程师气质和企业家精神的引领者,带着一批又一批务实、进取、创新的奋斗者,在自己选定的关切人类绿色命运、富有前瞻性的重大机会方向上长期坚持、坚持、再坚持,为了把机会变成消费者喜爱的好产品、好服务,追根究底地深入、深入、再深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创新、创新、再创新的历程。


他们立足中国市场,依托中国红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是中国产业界的梦想。


他们让中国制造从全球供应链的一个节点,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一股创新源泉。


这是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所塑造的创新群体的故事。它仍在进行中。而未来已来。那是一个更大的未来。



比亚迪的创业过程充满草根气质,但并非一团杂草,而是技术型的草根,有梦想的草根。从一开始,它就是一批学理工的工程师的家园,这里的草根注定要长成工业森林。


今天,在它面前,如果要谈制造,它造过也正在造着全世界最棒的那些电子消费品;如果要谈研发,它把新能源汽车的所有关键技术一个个都啃了下来。


当它最初想要造车的时候,它的方法是一个个工程师团队去报名,认领一个零件,自己把它造出来。这是它的原力,是所有人原力的集合。


因此当疫情来临,它的方法还是如出一辙,每一个事业部和车间去报名,去开线,去竞争。它造出了制造口罩所需的一切。他们说,他们不仅现在能够制造各种产品,而且未来的任何一天,无论国家需要什么,他们都能够造出来!


整装待发的比亚迪口罩


也许,在他们眼里,产品是一个工程,产业是一个工程,世界也可以被当成一个工程。


我们从这个有些执拗、朴实无华,又内蓄着巨大能量的产业巨人身上,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韧性成长与满目芳华。最早它就相信,电池可以联结一切,梦想可以联结一切。


走了这么远,它满身依然是梦想的气息和强劲的能量。


比亚迪已经用一道道证明题,证明给你看。


人,请相信你自己,相信你的创造力和承受力。谁最有愿力改变,谁就会带来最大的创新。


— 近期文章,点击浏览 —
《小巷人家》温暖热播中,关于亲情、成长与时代的温暖记忆!原著小说一样精彩!
韩国作家韩江获得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
十月畅销榜&新书榜 |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作品上榜
太好哭了!藤本树动画电影《蓦然回首》上映,在漫画中寻回属于友情的纯粹感动!
诺奖得主莫言科幻故事集,一篇《球状闪电》竟让余华“耿耿于怀”?

博库书城
博库书城智能平台,新书上架推荐,活动信息发布,特价图书介绍,建议反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