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炭的制备、结构/形貌调控及应用基础研究

科技   2024-10-22 14:25   辽宁  

2024硅负极用多孔碳材料技术研讨会在广东深圳顺利召开并圆满闭幕。

本次会议由材能时代主办,由苏州兴业材料科技股份公司晚宴冠名,由南方科技大学、苏州纽姆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沃飞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志远高热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咸阳科源新材装备有限公司、理化联科(北京)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贝亿特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本次共得到了33+参展单位的支持,来自300+单位、500+杰出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现场人气高涨。会议诚挚邀请多孔碳材料产业链相关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等共聚一堂,充分交流、 集思广益、相互切磋。

13日上午:

《多孔炭的制备、结构/形貌调控及应用基础研究》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宋燕 研究员

报告主要从以下部分展开:

一、研究背景

多孔炭的定义

具有发达孔隙结构的炭材料

多孔炭的分类

按孔隙结构分:微孔炭(<2nm)、中孔炭(2-50nm)、泡沫炭

按外观形态分:粉状、颗粒状、块状、纤维状

多孔炭的制备方法

活化法、模板法、聚合物共混法、溶胶-凝胶法等

多孔炭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多孔碳因自身较大孔容、化学稳定性、耐酸碱性能,所以在吸附分离 、纳米反应器、电化学电容器、催化、散热器件等领域都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内容及成果:

活性炭/活性炭纤维布:

KOH活化和水蒸气活化机理及孔径分布差异

脱水反应:2KОH→K2О+H2О

水煤气反应:H2O+C→H2+CO

水煤气转移反应:H2O+CO→H2+CO2

碳酸盐形成:K2O+CO2→K2CO3

金属钾生成:K2O+C→2K+CO K2CO3+2C→2K+3CO

氧化还原、水蒸气促进碳气化、金属钾插入、刻蚀作用

蒸汽活化有两种类型的孔,微孔和中孔。KOH 活化主要产生微孔。

生焦原料结构对与KOH热反应行为的影响

原料选择+KOH活化

沥青焦PHC:镶嵌型光学织构,碳层无规则排列,可提供较多的活性位点。

石油焦PMC:广域型光学织构,碳层堆积紧密有序,只有少数方向存在活性位点。 

沥青焦为活性炭前驱体,采用Air预氧化辅助KOH活化法制备了活性炭,通过改变预氧化温度调控了氧化交联程度,并考察了预氧化对活性炭结构调控机理

生焦预氧化温度对所制活性炭结构的影响

预氧化改变了沥青生焦的微晶结构等特征,促进了活化剂在碳基体中的扩散和转移, 有利于活化反应的深入进行。 

沥青族组分不同对所制活性炭结构的影响

 煤沥青不同族组分,组成相似,结构不同。缩合度、芳 香度TS<ps<pi<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font-family: TimesNewRomanPSMT;font-size: 15.96pt;letter-spacing: 0.034em;"></ps<pi<>

 族组分结构决定热解活性。反应活性TS>PS>PI

 进一步决定活化反应活性。活化反应活性TS>PS>PI

酚醛纤维活性炭布

模版炭

硬模板和软模板法造孔机理及孔径分布的差异 

硬模板法制备多孔炭孔径分布较窄,为4 ~ 5 nm;

软模板法制备多孔炭孔径分布较窄,但孔径较大, 为5 ~ 10 nm 软模板法可制备有序孔道结构的多孔炭

超交联聚合物衍生多孔炭造孔机理及孔径分布

纳米炭纤维无纺布 

CNF的特点:

自持性 (便于成型,易功能化、无需集流体和粘结剂、导电剂)

纳米尺度(表面利用率高、离子响应快)

原液添加KOH对纳米碳纤维无纺布孔结构影响 

原液中添加KOH所制样品比表面 积和微孔含量增加、纤维形貌良好,直径减小;无纺布体密度增大、比电容增加;

0.7-1.2 nm的微孔能够高效的储存电能; 

原液添加NaOH对纳米碳纤维无纺布孔结构影响

原液中添加硅溶胶所制样品纤维直 径变细,出现串珠形貌;中孔率提升、电容保持率增大;

沥青基泡沫炭

自发泡法泡沫炭造孔机理及孔径分布

甲苯抽提中间相沥青对泡沫炭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通过改变中间相沥青的组分,改变其粘度、表面张力及粘弹性,实现对沥青发泡过程的调节,最终改善泡沫炭的性能。甲苯抽提中间相沥青后(降低轻组分含量,粘度增大)

泡沫在炭化和石墨化后裂纹长度减小,密度增加;

石墨泡沫强度增加;

石墨泡沫热导率提高。

添加中间相炭微球对泡沫炭结构和性能影响

通过改变中间相沥青的组分,改变其粘度、表面张力及粘弹 性,实现对沥青发泡过程的调节,最终改善泡沫炭的性能。添加中间相炭微球后(粘度增大、颗粒增强)

泡沫在炭化和石墨化后裂纹长度短、数量少;

石墨泡沫强度大幅增加;

石墨泡沫热导率稍有下降。 

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制品及应用

石墨泡沫作为相变载体材料 

小结与展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嘉宾个人学术观点,未经嘉宾本人审核,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电池社
聚焦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光伏,新材料技术等,全新视角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