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科专访 | 以兴趣为履,漫步科研路--张晓均老师入选2024年度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排行榜”

文摘   2024-10-21 10:00   四川  


9月16日,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爱思唯尔数据库共同发布了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张晓均老师成功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

张晓均,中国共产党党员,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是中国密码学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以及国际计算机学会(ACM)会员。他在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发表了60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中包括2篇ESI高被引论文。此外,张晓均老师还获得了2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的授权,1项美国PCT发明专利的授权,并获得中国石油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担任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和著名密码学会议的审稿人。

张晓均老师接受采访

屏仔第一时间对张晓均老师进行了专访。


荣誉面前低调谦逊,科研步伐坚定前行

Question-1


问题一:张老师,您是在什么场合下得知自己入选榜单消息的?当时您正在做什么?


张晓均老师:我是在星期六的下午得知这个消息的。那时候,我正在和硕士生钱思怡讨论数据安全学术问题。是赵刚院长打来电话表示祝贺,我才知道了自己入选榜单的事情。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感到非常激动,因为这无疑是对我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的一种认可。


坚持科学研究志向,传承探索创新精神

在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21年9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现如今,科学家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已经开始大学生活,即将开启科学研究探索的大一新生们应该要:洞悉科学家精神,学习科学家品质,培养科学家素质。



Question-2


问题二:张老师,如果同学们要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您认为需要具备哪些精神追求、个人素养呢?


张晓均老师:关于成为科学家所需的精神和素质,我认为这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

首先,必须对科学研究充满热情。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以这种兴趣为动力,我们才会积极投身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兴趣往往会变得更加浓厚,这种兴趣又会反过来推动研究的进展,形成一种正向的反馈循环。其次,需要在某个专业领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理解。在兴趣和专业知识的支撑下,我们还应该学会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研究领域,以确认自己确实适合从事科学研究。每个人的科研之路都是独特且有迹可循的。

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例如,如果你对机器学习充满热情,那么你可能会深入探索概率论等数学知识;如果你对密码学感兴趣,你可能会对线性代数和抽象代数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实践积累信心和基础知识后,你可以在该领域持续深入探索,最终自然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果。

实际上,科研往往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更多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享受科研带来的乐趣,享受那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兴趣引领学术海洋,初心指引航程方向

爱因斯坦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同学在专业课入门阶段都感到十分困难,甚至是枯燥乏味,难以“发现兴趣”,进一步“培养兴趣”,最终将“选择兴趣”作为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的方向,并进行科学的规划。



Question-3


问题三:张老师的研究重点在于网络安全领域。那么,您是如何确定网络安全就是您的兴趣所在,并最终选择这个研究方向的呢?


张晓均老师:我对网络安全的兴趣,实际上起源于我在大学本科期间参加的一场学术讲座。在那次讲座中,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中科院院士分享了这样一个观点:数学是一门极其有趣的学科,它的许多知识都可以应用于编码和密码学。那次讲座让我感受到了这个领域的神秘魅力,并在我的脑海中埋下了一颗探索的种子。带着这样的启发,我在攻读硕士期间选择了与数学相关的方向进行研究,到了博士阶段,我继续沿着这个方向深入学习和工作。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的研究方向都是源于最初的一个选择,随后跟随兴趣的指引,自然而然地开花结果。


探索学术之旅,首次成果如明灯指引

一次关键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人的一生。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您的学术生涯,那些充满青春气息的岁月。在您毕业后,踏上科研之路,一定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刻,有些可能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对您未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Question-4


问题四:在您的研究生涯中,您认为最有意义的一次科研项目或论文是哪一次?


张晓均老师:对我而言,最有意义的一项工作是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那时,我在电子科技大学,我的导师正在进行一项前沿的学术研究。这个领域在学术界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我带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不管难度如何,我都决定深入探究。在阅读了一位领域内的专家的博士论文后,我对这个方向有了初步的理解。那篇论文长达210页,当我读到180多页时,我有了许多感悟。随后,我开始阅读更多相关的小论文和会议论文,最终完成了我的第一个研究工作。我在完成之后与导师讨论,她让我阐述我的想法,并表示感到震撼。这项成果最终在2013年发表在了中科院SCI期刊2区的期刊上。这次经历让我对这个方向充满了信心,直至今日,我仍在坚持这一方向的研究。


跨领域探索新路径,创新成果累累

如今,学科交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应用于同一领域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例如“计算机+”“互联网+”等。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实现多学科、跨领域的融合,仍然是一个挑战。



Question-5


问题五:您是如何处理不同学科的知识,实现跨领域学科交叉,并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的呢?


张晓均老师:跨学科研究应该是现在乃至未来科研的重要且必然的趋势。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实际上拥有先天的优势。我们既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又具备编程思维,能够运用人工智能工具,拥有IT行业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优势进入任何行业,从事任何工作。

我们学校的特色是石油专业,作为西南石油大学的教师,我当然希望能够将我的专业与石油领域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特色、更高质量的成果。我近期涉足油气工业智能信息安全领域,通过隐私保护和联邦学习等技术,将网络安全应用于油田,实现了数据共享和平台安全可验证性,提高了油田系统对抗恶意攻击的能力。这项工作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

科学研究需要不畏失败,这个过程必然需要尝试,不能仅仅跟随他人的脚步。当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你就会想要尝试其他领域,这种尝试源自你最初的兴趣驱动。

最近,正值诺贝尔奖揭晓之际,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得主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后,追随自己的兴趣,转变了人生角色,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尊敬这种追求科学、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对于我们普通教师来说,首先应该基于自己已有的科学基础,逐步拓展研究领域。同时,也要设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即你未来想要做什么,你的科研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国家,为国家创造生产力,服务于国家的生产实践。我们希望在能源领域,无论是通过人工智能驱动还是信息安全,都能实现双向赋能保障,我们希望在这个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作为高校教师,我不只是在为自己做科研,我还要通过科研引导学生在这个领域取得自己的成就,实现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的效果,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张晓均老师接受采访

来源: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文字:郭恒宇  龚  梓

图片:范思忆  马蓝青

视频:马蓝青 范思忆 王文轩

指导:刘  翔

排版:张蔚豪

责编:齐炳辉

审核:王鑫

西油计科屏仔
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网络思政平台,讲述计科好故事、传播计科好声音!致力于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速度、有态度的校园新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