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好代,前年去世时已94岁高龄,年轻时酷爱骑马,经常参加当地的那达慕比赛,总能得到好名次。后来因为年龄的原因,不得不离开赛场,直至去世的前一天,他还骑着心爱的枣红马在自家草场上溜达。
56岁的父亲斯庆巴雅尔,虽年近花甲却依然不服老,热衷赛马。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各大赛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他潇洒地骑着心爱的战马“鄂尔多斯花”风驰电掣般矫健的身影,所到之处格外引人注目。
37岁的德力格,2010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因为“想念草原上的马”,回到家乡后成为了一名职业养马人和业余赛马人。2024年7月,他组织成立了鄂托克旗马业爱好者协会。
7岁的女儿阿努日,从小在德力格的耳濡目染下,5岁时就跨上了马背,成为鄂托克草原上的一名小骑手。虽然目前还未参加过任何马术比赛,但德力格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
德力格告诉笔者,年少时自己很贪玩,难免让爷爷好代和父亲斯庆巴雅尔操心,但是在骑马这件事情上,却得到了两人的一致支持。
德力格说:“先让女儿历练历练,过几年她就能和我一起参加那达慕比赛了!爷爷从小就教育我,草原上的孩子,哪能不骑马,所以我也是5岁就爬上了马背。”
在与马结缘的数十年时间里,好代、斯庆巴雅尔、德力格这祖孙三代人,在当地及全国各地举办的马术比赛中屡获佳绩,收获荣誉的同时,也赢得了当地牧民和众多马术爱好者的尊重。
好代是他家的第一代“赛马手”。从十多岁跨上马背,直到亲眼看着儿子斯庆巴雅尔与马结缘,轻松地跨上马背,在全国各地的马术比赛中摘金夺银,不止一次地念叨着同样一句话——“时代不一样,对比赛、骑手和马的要求都不一样了!”
见到斯庆巴雅尔时,他正骑着马儿在自家草场上悠闲地遛马。他告诉笔者,父亲好代年轻时,经常参加当地的那达慕比赛,总能得到好名次,并获得当时较为稀缺的生活用品——砖茶及各种奶食品等。为了把自己精湛的骑马技艺很好地传承下去,在他七八岁时,父亲便教授他如何养马和骑马。
斯庆巴雅尔在父亲好代的言传身教下,对马的喜爱早已根深蒂固。1988年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正式参加马术比赛,直到如今年近花甲,仍活跃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马术比赛的赛场上,和儿子德力格一起参加比赛。虽然比赛项目不同,但他的竞技状态依然良好,经常会有意外的惊喜。
2024年8月9日,在鄂托克旗举办的那达慕大会上,刚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审旗参加完马术比赛的斯庆巴雅尔和儿子德力格,便马不停蹄地带着2名骑手和12匹马前来参赛。
在走马比赛中,斯庆巴尔雅因为一个马镫断了,重心没掌握好,速度没上来,担心马倒退影响比赛成绩,所以耽误了点时间,成绩不够理想。
“走马最难的是怕马倒退,一倒退,有的地方会取消成绩,有的地方会给你加时五秒,速度再快也没有别人的成绩好。所以马术比赛对马和骑手的默契程度考验非常严格,稍有不慎就会痛失比赛。”斯庆巴雅尔感触颇深地说道。
虽然这次的比赛成绩不够理想,但早已声名远播的斯庆巴雅尔,依然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他骄傲地向前来采访的记者展示了参加马术比赛以来所获得的近百块奖牌,乐呵呵地说:“每次获奖,都特别有成就感,现在我的赛马境界基本上已经达到‘人马合一’了。”
德力格作为家庭中马术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从小深受父亲斯庆巴雅尔的影响,从5岁开始到现在,除了上大学,其余时间与马形影不离,马成了他生活中的好朋友,赛场上的好搭档。
“马过去是牧民的一种交通工具和生活伙伴,出门骑行和干活都靠它。过去喂养的马以蒙古马中的四大名马乌审马为主,因它在生活中吃苦耐劳,在比赛中一往无前的习性,深受牧民们喜爱。”德力格用手充满爱意地轻轻抚摸着给自己带来诸多荣誉的“混血宝马”,面带笑容地说。现在的马术比赛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竞技项目,而且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文化产业,比如像雕刻制作精美的马鞍、马镫、马靴,备受众多马术爱好者喜爱,极具审美和收藏价值。还有近两年来,观看马术比赛的各地游客日渐增多,这些都间接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2010年大学毕业后,德力格回到家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花40万元买了一匹混血宝马,陆续在青海、新疆、宁夏等地参加马术比赛。几年下来,获得了比较丰厚的奖金,基本上能达到收支平衡。
“我很享受比赛中‘人马合一’的感觉。”德力格认为,作为一名骑手,能在宽阔的赛道上一骑绝尘,简直酷毙了。
“马是非常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会对你好。”这是德力格在赛马中悟出的道理。他告诉笔者,这也是贯穿他家四代赛马手的“魂”。“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马越来越好,我们也越来越好,这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
马术需要传承。德力格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将马业爱好者协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带动更多的马术爱好者加入到保护和传承马术文化的行列中来,将这一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保留并发扬下去,为“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贡献自己的力量。
融媒体记者 吴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