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兰牧骑事业迈上新台阶,作为短小精悍的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的经典节目以歌舞和小戏(小品)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创作大型戏剧的能力和愿望,特别是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之后,各地乌兰牧骑的发展呈现出更加繁荣昌盛的景象,其一表现就是在戏剧创作方面,各乌兰牧骑积极投入戏剧创作,成果涉及戏曲、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多个类型,其中多部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或入选自治区舞台精品剧目。
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创作的话剧《星火桃力民》作为2024年内蒙古优秀剧目展演月参演剧目,便是这样一部展示队伍红色基因、发掘本土红色资源的新创作品。该剧以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鄂托克旗桃力民根据地的创建历史为蓝本加以艺术创造,展现了最早进入桃力民地区的共产党人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不断发展壮大地下党组织力量,组建桃力民抗日自卫军,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故事。
首先,从题材选择上,《星火桃力民》堪称以剧写史,践行“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桃力民抗日根据地位于鄂尔多斯草原腹地,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毛泽东同志发表《对内蒙古人民宣言》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抵御日寇进犯陕甘宁边区北部一道红色屏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范例,是党的民族政策试验田和实践基地,是党连接共产国际秘密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1938-1941年,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三年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桃力民各族人民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团结王公贵族、宗教上层、各族群众共同抗日,阻击了日寇跨越黄河、占领伊克昭盟南下的阴谋;挫败了国民党滋事挑衅,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主创团队将桃力民抗日根据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搬上舞台,让观众在短短的两小时内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受共产党人的勇气和智慧,感受内蒙古革命事业的筚路蓝缕,沉浸式地体验革命历史,明了革命的星火如何终成燎原之势。
其次,从人才培养上,话剧《星火桃力民》也践行以剧育才,提升红色文艺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作为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乌兰牧骑,同时也是内蒙古戏剧创作方面的一支主力军,他们在日常的基层文化服务中也编创了大量的小戏、小品,这些作品为创作和演出大型舞台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宏大的革命历史题材是小戏小品的体量无法承载的,只能通过大型舞台剧来全面呈现,这在客观上也促使乌兰牧骑开展戏剧创作,并通过戏剧创作培训带动一批演艺骨干,因为戏剧作为综合性舞台艺术,对于乌兰牧骑队员的综合表演能力锻炼是显而易见的,这也符合乌兰牧骑“一专多能”的基本要求。同时,各乌兰牧骑在总书记回信之后,职业荣誉感空前增强,希望能够为基层农牧民创作更加精彩的节目,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文化服务,正如《回信》的指示,“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在这样一种内在驱动之下,对于有能力的乌兰牧骑来说,向大型舞台剧的靠拢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在这方面,盟市级乌兰牧骑相对而言实力更为雄厚,同时部分旗县级乌兰牧骑也在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尝试适合自身的大型舞台剧的创作,正是这样的背景之下,话剧《星火桃力民》成为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的突破之作,他们在创排蒙古剧《乌兰牧骑的热喜》和歌舞剧《婚》的基础上,选择话剧这种对演员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的形式来展现革命历史,通过阅读剧本和训练台词,可以有效地弥补演员在普通话表达上的不足,为他们以后的艺术生涯开拓了更为宽阔的道路。
当然,作为一部新作,话剧《星火桃力民》也必然存在不足之处,如演员台词水平需要进一步打磨提升,故事线需要进一步精炼、杨天华、韩日今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应更加突出等,这些都需要主创团队更多的潜心思考和勇于突破,创新永无止境,对艺术精品的打磨亦非朝夕之事。但正如桃力民的点点星火最终点亮了整个内蒙古地区,我们也相信拥有光荣传统的鄂托克旗乌兰牧骑能够通过这部作品的创排,实现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对乌兰牧骑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贡献戏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