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肺癌73岁的老头,一张37度的嘴,含金量300%

文化   电视剧   2024-09-20 11:03   浙江  

这段时间一直在写秋招直播的内容,

相关的访谈综艺都落下了。

现在开始补《圆桌派》跟《十三邀》访谈节目。

先聊聊《圆桌派》里窦文涛邀请到陈其钢的一期。

这一期,毫无争议又一次封神。

我看到很多人截图是窦文涛问陈其钢,

音乐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陈其钢的回答是:我的标准,就是我的标准,不需要承认。

这话成为避免内耗,储备能量的金句。

这句话单独拎出来确实霸气,也很有分量。

但你要知道陈其钢是有资本这么讲的。

他对审美能力,作曲能力是顶尖的水平。

有家庭资源背景,有业务能力支撑,有自己的想法,又善于自省剖析,

说这话,有底气。

但我们普通人不可能一上来就达到他的这种境界。

现在还是牛马,你敢对甲方还有领导说,

我的方案我说了算,不准改吗?

很显然,绝大数人是不可以的,

那陈其钢说的这句话无法转化成行动力。

我们不妨逆着思考,一个身弱但又敏感又很轴的人,该如何自洽?

01.用理性去实践,用感性去感受。

要知道陈其钢老师身患肺癌,

因病隐居多年,来参加《圆桌派》节目,

已经做好了“回去要生病十几天的准备。

在我们印象里,这种糟糕的身体状况,

整个人应该是病恹恹的,气弱如丝的感觉。

可整场访谈下来,他虽然抱着虚弱的身体,

但表达又丰沛饱满,语调不紧不慢,丝毫看不出生病的样子。

明明久病缠身,可眼里有光,有精气神,很显然身上有一股“气”支撑着。

而这股气,源自于他的行为处事风格。

我从陈其钢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个敏感但又轴的人,如何去感知世界。

用理性去实践,用感性去感受。

节目中提到,普遍的审美视野里,

中国人重煽情,而西方人重克制和逻辑,

觉得抒情是“低级趣味”。

可在法国求学的陈其钢,

始终和欧美乐坛的这种看法保持距离,没有完全迎合。

他在《铿锵行天下》里提到,

自己会用第三只眼睛看待审视音乐。

他创造性地把带着旋律感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融入到现代演奏技法里。

陈其钢讲,一个人可以有思想,

但实践思想更重要,否则只是想法而已。

我格外的赞同。

人很多时候是矛盾体,

既有敏感的一面,又有理性的一面,

彼此之间的占比不一样。

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学会利用。

高敏感,对情绪感知很强烈,

会很在乎感觉,那就全身心的体验感觉。

随后,我们在用理性的人格把感觉变的具象化,

可以是音符,也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舞蹈等。、

只要转变成你擅长的东西。

02.悲喜同源,开心敛情

我们都听过一句金句叫做: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因为我们习惯性用二次对立的方式看待问题。

比如我们觉得拥有快乐,就要远离悲伤;

想要好运,就要一生顺遂,没有磨难。

有人喜欢你的活泼开朗,就会有人嫌弃你的聒噪。

有的人的工作经验不适合A公司,

但拐个弯,你的经验适合B公司。

你依旧是你,从没有改变。

这就是陈其钢老师讲的悲喜同源。

悲欢忧乐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喜恶同因,喜欢和讨厌的理由都是同一个。

所以不要让自己站在二元对立里,

永远都在做二选一的选择题。

学会跳出二次元的视角,懂得开心敛情。

我们要修炼一种心境,

你感到快乐,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人对你的关心,

而是你作为一个主体能突破自己,创造新的事物。

我为自己创造出新的东西,突破某个进步而感到开心。

真正完整的人的都是雌雄同体的。

能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能包容一切,

才能发挥出身上最大的天赋和潜能。

长久以往,你能达到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陈其钢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

在有限的生命力,彻底活出自我,获得真正的自由。

心有洪波,然蕴于静水深流间。

03.躬身入局,先入世,才能出世

去年我看完《铿锵行天下》,

我到现在脑子里时刻记住他说这段话:

一个人必须要走南闯北,见识了世界,

见识了高低,见识了贫富。

见识各种各样的差别之后才知道,

其实就是这么回事,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

并且要坚持自己的定位。

这句话时刻警醒我,要用脚丈量世界。

所以我很少甚至拒绝写文章时

出现格局,见世面这类的词语,

因为太装B了。

前段时间,我在看《边水往事》原著,

作者平淡叙述,让我意识到自己人类底层下限的认识还是太浅薄了。

我们更多的是通过鸡汤文去见世面,

所谓的读书或者旅游,只是抬头往上看,看一些美好的事情,

不会也不敢往下看。

可你只看单维度的一面,怎么算是见识到世界的参差呢?

唐僧取经,为什么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呢?

要躬身入局去体会这世间复杂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

你要先入世,才能出世。

要先有黑,你才会知道什么是白。

取经路上所经历的困惑,恐惧傲慢痛苦,才成就最后的圆满。

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同绝望相均衡的坚韧。

就像史铁生说的,从来都不是佛祖度化了众生,而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04.人生追求的不是正确,而是不悔

陈其钢老师出来录制一个节目,

回去就要生十几天的病。

窦文涛问陈老师:

为什么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么危险的身体,

但还是愿意出来说?

因为窦文涛。

这话不仅仅是相信一个人的品行,

更深层次的含义是:这件事有意义。

正如陈老师说的,

这件事,它能够向人们有效地去分享,你的心灵感受,

那是值得你花出生命的这个代价去做的事情,

不要看它小,这事对你的一生的一切都会反哺的,带给你帮助。

这段真诚的表达让我意识到:

人生追求的不是正确,而是不悔。

做出某个决定,做某件事,是大还是小,每个人的评判得失标准不一样

但是否尽力而为,是否不让自己后悔,这是你自己能感受到的。

只要你觉得值得,那就值得干,而不是听从旁人的全解。

就像木末芙蓉花,纷纷开且落。

山中的木芙蓉,才不管有没有人看见它,

它依旧大开大落灿烂一活。

唐代的王勃曾在传世名篇《滕王阁序》中写道:“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类似于王羲之两千年前在兰亭盛筵后的感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生不过大梦一场,最终悲喜同源。但速朽的,终将化为尘埃;不朽的,自会熠熠于历史的长河。

窦文涛评价陈其钢:“一位命运刻痕极深的斗士,一位认真生活、工作与思考的艺术家,如此奇遇,如此悲喜,如此坦直,如此让人念念不忘。”

谢小迪
书评,影评,生活、热点都写,只要留心,人生处处都有门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