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归博士都到街道和乡镇工作了,我们还要出去读书吗

教育   2024-07-21 10:10   澳大利亚  

01

这几年,听到、看到有关工作最多的话是:千万不要辞职,因为辞职后你很可能找不到工作,最后落得没有工作的下场。

另一个有关工作的永恒话题是:考公务员和事业编。一旦上岸,一生工作、衣食无忧。看看新冠防控期间,所有人都关在家里,只有公务员和事业编的人能照拿工资,其他人就只好自求多福吧。

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死气沉沉,人人小心翼翼,不敢乱说乱动。因为失去了现在,就一定没有未来,所以得小心,不要没了今天。

02

这两三年,看到一些名校的博士开始在为街道或乡镇一个有编制的工作岗位在拼争。

曾经,有一个北大的博士跑到北京的街道办工作,引发一轮舆情。很多人看到北大博士到街道办的时候都反响很大,社交平台上多是震惊和不安。但转念一想,好歹是北京,有编制,更重要的是落户了北京,有了北京户口,想想还有点道理,可以解释得通,勉强接受了。

可是,近日,安徽省宿州市公务员局发布今年公务员拟录用名单(第二批),其中斯坦福大学博士苏朕赫然在列,拟招录至灵璧县乡镇机关。

这名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博士,不仅到了乡镇工作,而且是到安徽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的一个乡镇工作,那里的户口恐怕没有一点“稀缺性”吧?到底苏博士是在图什么呢?想不太通。不过,这次,社交媒体上虽然有些反应,却安静了很多,没怎么激动,好像现在我们想都不想,都能接受这一做法了。

03

这事,要是由我们老百姓来想,很简单,说明大学毕业生本科、硕士和博士找工作,无论你是名校还是学历学位高,都太不容易了,大家赶快降低期望值,哪怕是在乡镇,也先找到一个岗位再说,别再放不下架子了,也许这是苏博士落户乡镇为我们带来的正面效应吧。

同时,苏博士这一举动也可以看成是我们大学毕业生积极回应我们统计局的抱怨。他们说,现在一些大学生和年轻人就业观念有问题,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到艰苦、偏远的地方工作,所以就不了业。今天,我们的世界名校毕业生已经可以到最基层,比较偏远的地方工作了,你再在统计数据公布后乱说,那就得摸摸自己的良心了。

我们有的老百姓也许还会想,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个安排好的路线图?先基层锻炼,过一段提拔。毕竟,现在提拔干部,有基层工作经历是一个硬要求,所以,这条路还是给少数特定人走的。以前没有社交媒体,大家不知道,现在有了社交媒体,容易传开。

无论老百姓如何想,这都说明现在我们的孩子就业难啊!苏博士或其他这样在基层工作的人越多,我们的希望就越小。

04

海归苏博士下基层,我们那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真的过去了吗?如果读书不能改变命运,那我们这个世界会很平淡,没什么希望。

一个好的时代则不然。在那样的时代,你丢掉眼下,就是为了拼一个更好的未来,而且,你胆子大,看得远的话,就非常有可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更大的舞台等着你。

刚进入21世纪,那是一个大家都期望从乡镇、小地方、小城市出来读书,留学,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

2003年,我已经38岁了,还获得了一个机会到美国留学。甚至有了病,服着药,动手术全发生了,我还坚持留学。当时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出国留学回来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人生会更加精彩,给家人也能带来更好的未来。

我的爱人更不必说,没有她留心留学机会,我还不知道有奖学金这回事。她的妈妈多次劝她不要出去,她回答说,就算出去死了,也要看一看美国。

有其母必有其女。外婆见说不动我们俩,就想把从生下来带到九岁的外孙女留在身边,她带着。外婆没有文化,也不识字,不知从哪里知道美国有恐龙,就给我女儿说,美国有恐龙,你不要去。我女儿说,美国就是有恐龙,我也要去。

之后她妈妈4月份先来美国“照顾”我,她只能后来。我们于10月份在北京首都机场办“托运”通过国航把她载到纽约肯尼迪机场。

可见我那时出国留学,就读一个教育硕士,都搞得那么义无反顾,死心塌地的。

如果当年是现在的情形,我肯定不敢去了。当年,我是一个地级市的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学校教科室主任、中层干部,爱人下岗后也在我那所学校打零工,所以,如果那个时候是现在这个形势,我真不敢走,我的家人也不会让我走。毕竟,出去读一个硕士回来,是没有办法再进入这所学校的,我后来就业的国际机构也不一定会在我国境内做那些项目了,我到哪儿去找工作机会呢?

所以,肯定是我不走了,就在学校里工作了,我的人生就没有后来的那些篇章了。

当年,我都算不上一个特例。我们这个奖学金一共有十届,学友中不乏现在看起来岗位很好,职务也不错的在职在位人员,比如省级社科机构的研究人员、公共卫生和防疫部门管理和研究人员、大学中层干部、系主任、大学老师、中学的中层干部、副校长后备人才、骨干教师、省高院的法官、省人民医院的医生、海关官员、乡镇书记、发行量巨大的省级都市报记者、主任编辑、专栏主持人、电台主持人、国际组织的项目经理、主管使领馆的文化交流项目人员、博物馆的地方民族文化研究员、省市环保部门官员和项目人员、省市部门政府间国际项目合作机构官员和项目人员,等等。他们得到了出国的机会,基本都立即放下“一切”,决定出国读书。对其中的多数人来说,就是出去读一个硕士,但大家都愿意,很积极,多数人出国前还得参加三个月的集中语言培训,所有人都得考托福和雅思,大家为了未来都拼了,放弃现有,追求一个更好更光明的未来,那个时代给了我们所有人这样的底气。

什么时候那样的年代还会回来,我不知道,但我很庆幸遇到了那个年代。

05

这个时代现在来看已经过去了,至少我认为我们这一代是不可能看到了。

太遗憾了,普通个人真是微不足道,但如果你足够幸运,碰到一个好的时代,你也可以有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至少其中的一段,值得回忆和拥有。

那么没有碰到呢?那就做出最好的选择吧,哪怕是到基层,有一个容身之处总比没有好,所以,对别人的选择,我们不能或没有资格评价,他们都在“合理地”为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做决策。

只是,我们从这些“高端人才”的选择中,可以看到大势。作为普通人,不要与大势抗衡就是了,只好放宽心态,放低身段,务实一些,等待时机吧。


东成西就教育文化交流
致力于促进东西方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国内各年龄段的读者和各类出国人员、留学生、移民及亲友提供专业可靠的资讯和服务。邮箱:eastwest.partners100@gmail.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