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承看赣州 | 激活红色文化资源 赋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文摘   2024-12-12 18:56   江西  


巍巍罗霄山,滔滔赣江水。
赣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踏上赣南大地,瑞金、兴国、于都、石城、会昌、安远、寻乌,一个个红色地标,串起一段气壮山河的历史。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1公里就有3位赣南子弟倒下。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万余人,占当地人口1/3……90多年前,正是包括赣南在内的广大老区苏区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的红色研学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赣南发展,多次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要“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为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老区振兴,赣州示范。赣州全市上下正着力推进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以红色脉动赋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顶层设计系统谋划
激活老区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

红色资源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政治资源。
“赣州红色资源多而散,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乡村,资金不足,保护修缮的难度大”是摆在赣州红色资源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赣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领导调研中共赣南特委临时旧址修缮项目。


“我们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守好革命文物安全底线。”赣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开始施行的《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成为江西省最早实行革命文物保护条例的设区市。全市18个县(市、区)全部纳入国家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革命遗址整体保护利用成为全国样板和示范工程。
摸清红色资源家底是保护好红色资源的前提。据统计,赣州各级革命类文物保护单位413处515个点。市级以上爱教基地100个,省爱教基地18个,全国爱教基地6个,总数居全国第一方阵。全市已登记的可移动革命文物15493件(套),红色标语3339条,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205处。
一栋栋老房子、一个个纪念馆、甚至一条条字迹斑驳的标语,无不记录着、见证着、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牺牲与奉献。
保护好、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是历史之责、时代之需,更是当务之急。赣州市大力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编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建设保护规划》《赣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在市、县成立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搭建起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四梁八柱”等。
2024年,赣州立足市级层面对全市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再部署、再推进,出台《赣州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印发《推动赣州市红色金融工作发展实施方案》;设立2000万元市级文物和革命旧址保护专项资金,统筹推进全市革命文物保护工作……

以文兴旅融合发展
打造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

入夜时分,“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慷慨激昂的旋律,荡气回肠的朗诵,情景音舞史诗《长征组歌》又一次在赣州长征剧院上演。


2024年7月1日,情景音舞史诗《长征组歌》在赣州长征剧院成功首演。


该剧以原作为依托,以情景再现、音舞融汇的全新演绎方式呈现,是一部全景式记录长征全程、多形态展现长征精神的演艺剧目。自7月1日推出后,场场爆满。“白天逛宋城感受宋城文化,晚上看《长征组歌》传承红色基因,体验感拉满!”来自广东的游客李女士说。
近年来,赣州市着力将红色资源禀赋转化为旅游业态发展的资源要素,致力于打造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让红色文旅产业“火”起来。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赣州市坚持项目为王,打造爆款产品,持续壮大红色旅游实现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了赣州方特、会昌戏剧小镇等红色文旅项目,现有红色旅游A级景区12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旅游景区8处;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处。
大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建设,2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8.5亿元,已全部完工并投入运营,其中瑞金红井遗址成为红色旅游“爆款”产品,长征历史步道于都、瑞金示范段成为红色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一批重点展示园和以长征步道为串联的展示带基本建成,2024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


中国首部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长征第一渡》演出现场。


在于都县,大型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同样火热“出圈”,成为红色旅游发展新名片。该剧以长征为主题,再现了那段艰苦而辉煌的长征岁月。其舞台装置科技含量十足,整个舞台近乎360度的旋转、倾斜,为剧中情节提供了紧张、逼真、惊险、刺激的氛围。
2023年3月21日该剧首演以来,成功演出300余场,观看人数超过19万人次,带动了于都县红色旅游由“过境游”到“过夜游”的转变。“新时代下‘红色旅游+’的新路径探索——江西于都打造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用活红色文化资源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从江西于都县城向南行驶36公里,至祁禄山镇金沙村,下车穿过一座小桥,郁郁葱葱的山岭下,一条小道出现在眼前。这条小道名为“红军长征小道”。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南下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之前,其中一支部队就是从这里秘密出发。


▲游客在祁禄山红军小道打卡


如何让深厚的红色文化发挥最大价值?于都县祁禄山镇将红色与文旅、研学有机结合,推出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精品线路,走出一条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自从“红军长征小道”开发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仅去年接待量就30多万人次。
“我们把红军长征小道沿途几个村串联成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家乐、民宿等业态发展,以及蜂蜜、油茶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村民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祁禄山镇党委副书记谢锐介绍,该镇还计划采取“企业+合作社+村民”模式,进一步做大红色旅游产业。
这是赣州市用活红色文化资源,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新动力的一个缩影。


▲苏维埃国家银行秘密金库遗址。


石城县横江镇,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秘密金库所在地,也是原中央苏区直属太雷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所在地。近年来,该镇以实施“红韵横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坚持以红色基因为牵引、以产业为依托,一边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一边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旅、文旅融合发展,绘就了一幅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定南县龙头村,龙头圩毛泽东旧居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该村以党建为引领,立足红色资源优势,精心布局红色名村建设。如今,在“红色”引领下,龙头村不仅充分释放红色资源“育人”效能,还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产业,引进竹制品加工厂、客家烫皮制作厂等产业。同时,紧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乡村振兴目标,乡村环境也由“干净整洁”向“生态宜居”转变,民风、乡风展现出文明新气象。
……

▲赣州方特东方欲晓


近年来,赣州市精心打造一批红色底蕴深、引领作用好、经济实力强的红色名村,推动红色名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红色名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通过守好、用活、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红色基因在这里融入血脉、代代相传,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不断谱写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新华社
编辑:谭辉
值班主任:李华  编审:刘群

红色赣州
保护红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