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拉面要是没了,中国化工业的半壁江山可就倒了

文摘   2024-11-19 06:20   上海  
最近中国的化工界出了一件大事儿。

5月,中国化工中化集团两家巨无霸企业正式合并了——新公司名叫“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简单说就是:中化 + 中化 = 中化。

不光你搞不清,好些炒股票的人都搞不清,以前一家公司出消息的时候,甚至会影响另一家的股价。

而这两家世界500强的央企重组之后,将形成一家资产1.4万亿、员工数达到22万的巨无霸公司。

化工巨头“合体”,中国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2015年底,美国的陶氏化学与杜邦宣布合并,新公司叫陶氏杜邦公司,双方各持50%的股份。


本来它们是全球第二和第三,合并之后一举超过第一名——德国巴斯夫,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

化工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比方说,如果没有化肥和农药,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国人吃不饱饭;

如果没有饲料添加剂,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国人吃不上肉蛋奶

那为啥化工企业的大趋势就一定是“分久必合”呢?答案得从历史里找。


用中化人自己的话说:

“中国的化工品消费占全球消费量40%以上,作为全球第一化工大国,还没有一家真正的大型综合性跨国化工企业,这个使命应该由(合并后的)中化集团来承担。”

中化集团过去是给国家做外贸起家的,有着“第四桶油”的称号。


而中国化工(别搞混啊)这家企业有一点特别有意思:跟其他的大国企不一样,它最开始只有“七个半人”,还差一点就被“私有化”了。

它的“创始人”和过去几十年的老板叫任建新,在90年代的私有化浪潮中,他硬是把自己做到世界第一、赚得盆满钵满的公司“拱手”交给了国家。

而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也是由他操盘的。




对五角星情有独钟的任建新


1984年是一个神奇的年份,很多中国的大型现代公司在这一年创办,比如海尔、万科、TCL……


同样是这年,一家偏远的科研单位——位于兰州的化工部化学机械研究院也嗅到了这股春风。


80年代的兰州



任建新把目光转到院里,注意力聚焦到了“兰5”身上。“兰5”的全称是“硝酸用工业缓蚀剂”,是化机院科研人员耗费5年时间研制出来的缓蚀剂技术,成果一问世便受到业界瞩目,一举拿下了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但转身就被送到档案室睡了5年大觉。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任建新认准了工业锅炉清洗的市场方向。当年全国共有42万台工业锅炉,垢体每增加一毫米需要消耗当时全国两年的煤炭产能。


8月的一天,26岁的任建新和他的团队拿到了一纸批文,上级同意他以“集体承包”的性质创办清洗公司,公司的全称是:化学工业部化工机械研究院清洗公司。16个字在印章上一圈放不下。对五角星情有独钟的任建新给公司起名“蓝星”。



为此,任建新放弃了团委书记职位——如果创业失败没有能力归还1万元的借款,他的科级职务将被撤掉,并且下浮一级工资。


最终另有6名共青团员加入了清洗公司,加上兼职会计,勉强凑起了“七个半人”的团队。


“七个半人”团队


从两毛钱的洗茶壶开始,到1900元洗第一口锅炉,清洗公司在西北地区一炮走红。3个月内,公司已经清洗锅炉60多台,创造32万元产值,盈利24万元。按照利润分配合同,每个人都能成为万元户。


此时的任建新表现出他超出常人的一面。他提出除了上交利润,公司剩下的钱全部留作发展基金。


1987年,山西化肥厂一套合成氨化肥生产装置请来一家德国公司反复清洗8次还是没成功。此时,蓝星的化学清洗方法派上了用场,最终现场德国专家严格检查清洗结果后,亲手在管道上写下了OK,中国的清洗技术第一次让外国同行甘拜下风。


1987年,蓝星临危受命承接山西化肥厂的清洗项目


1988年之后,蓝星包揽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从国外引进的所有石油、石化、化工、有色冶金、电力的大型成套装置开车前清洗业务,迅速成长为中国清洗技术门类最齐全、清洗综合应用能力最强的专业清洗公司。


到1994年,蓝星已在全国设立近388家分公司,掌握清洗技术的企业达上千家,全国清洗行业从业人员近3万人,为国家创造综合效益近百亿元。


兴业报国


1993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到甘肃考察。当总理问到企业发展有何困难时,别的企业家纷纷要钱、要政策,任建新只有一句话:“我们只是希望能够将蓝星的总部搬到北京去。”1996年11月8日,深秋的北京城,北土城西路8号,原化学工业部部长顾秀莲亲自为蓝星公司揭牌。


  

1995年,蓝星集团从兰州迁入北京时,任建新为随同前来的1800名员工解决了包括住房、配偶工作和孩子上学等一系列问题。


因为念念不忘母亲临终时吃一碗牛肉面的遗愿,任建新后来投资拉面企业 “马兰拉面”———因为母亲姓马,创造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在当选CCTV年度经济人物发表获奖感言时,任建新坦言:“我是在兰州生长的,兰州的牛肉面和我有很深的情结。”


当时蓝星共有44位领导和中层干部家属响应号召转岗到马兰公司,为蓝星公司引进人才留出了空间。马兰拉面现已发展成国内中式快餐的第一品牌,在全国各地有500多家连锁店,安置解决了化工企业的1万多名下岗职工。


不过,任建新还没来得及到北京的新办公室上班,就直奔位于江西的星火化工厂。


星火化工厂、南通合成材料厂、晨光化工研究院在当年被称为化工部“三大包袱”。其中,星火化工厂规模比蓝星要大很多,在打破国外垄断生产有机硅的过程中,万吨级有机硅装置5年试车28次,次次都以失败告终。员工有的回家种地,有的外出打工,企业到了破产边缘。


任建新主动向化工部请缨,前去解困。1996年,任建新作为化工部改革与管理小组组长来到了星火厂,年轻的蓝星正式接下了拯救星火的重任。



只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才能绝地重生。终于,四个月后,任建新点燃了第29次试车的第一把火。试车一举成功!


2000年,随着蓝星发展壮大,经中央党政机关非金融类企业脱钩工作小组批准,中国蓝星化学清洗总公司正式成为中央管理的大型企业。


踏上并购之路


2004年,成立不到一年的国务院国资委把“实行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作为重大任务。作为重组第一例,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重组为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任建新任总经理。



“中国并购王”


对这些企业的兼并练就了中国化工的并购功夫。就连任建新自己也说“我在国内并购交易方面的积累为处理国际并购案提供了经验和信心。”

任建新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


中国是化工大国,但不是化工强国。世界化工强国以陶氏化学、先正达、杜邦、拜耳等世界化工巨头公司为依托,几乎笼罩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任建新在中国化工这一新的舞台上启动了从本土企业向全球化公司的新一轮升级,升级的主要办法就是——海外并购。


任建新进行海外并购的初期,正值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开端。前有TCL、明基等的重大挫折,对海外并购几乎没人看好。


但任建新仍然选择逆流而上。2006年,他连续完成了3项大规模的海外收购,包括全球第二大蛋氨酸生产企业法国安迪苏集团、澳大利亚的最大聚乙烯生产商亚凯诺斯以及法国罗地亚集团的机硅及硫化物业务。


此后,中国化工又收购了全球第7大农药生产商、以色列的安道麦(ADAMA)、欧洲最大光能板生产商REC,以及全球第五大轮胎生产商、意大利的倍耐力。


2016年1月,中国化工宣布了两笔投资,一是以9.25亿欧元收购德国橡塑化机制造商克劳斯玛菲集团,二是对瑞士摩科瑞能源进行战略投资。


任建新的并购目标均是行业或全球前几名,涉及领域广。同时其选择并购对象都有战略目标,原则是要有协同效应,实现双方企业价值增长,保证未来竞争优势。


中国化工先后收购了法、英、德、意、以色列等国9家行业领先企业,积累了较丰富的国际化经验。2006年收购的世界第二大蛋氨酸企业法国安迪苏公司,到2016年,销售收入增长4倍,利润增长22倍,并实现国内上市。2011年收购的全球最大的非专利农药企业以色列安稻麦公司,在全球农化市场低迷的环境中逆势增长,与收购之初相比,利润增长2倍以上,成为世界第六大农药企业。


2006年收购法国安迪苏公司


在中国化工内部,任建新一直在倡导“三个大力引进”,即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引进职业经理人,大力引进和使用中介机构。


引入黑石即是较为轰动的一例。2007年,蓝星引入黑石集团(Blackstone)6亿美元战略投资,成为国企第一家引入美国最大私募基金的公司。黑石的投资改变了蓝星的所有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水平。“蓝星作为国有企业独自到西方国家收购兼并企业,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而影响收购。但黑石拥有了蓝星20%的股份,情况就不一样了。”任建新在一次采访中说。


海外并购风险极高,但任建新目前还没有出现什么错误。他总结了一套三字经:买得来、管得了、干得好、拿得进、退得出、卖得高。他经常对收购企业的高管说:我是你们的老板,但你们是我的老师。


正因为一系列成功的并购案例,在2015年倍耐力新闻沟通会后,英国金融时报给了任建新“中国并购王”的名号。


先正达、孟山都、拜耳、陶氏、杜邦和巴斯夫,这是全球农化行业的“六巨头”。2017年6月27日,中国化工在瑞士巴塞尔宣布最终完成对先正达的收购。通过抓住全球农化行业重组浪潮这一历史机遇,中国化工由此跻身该行业第一梯队。


2017年,收购瑞士先正达


这笔收购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大的一笔交易,也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超过200亿美元的收购。


2018年中,刚过耳顺之年的任建新退休了,34年独树一帜的国企创业史成为一段佳话。与其同年创业的王石、柳传志等享有的社会名望和个人财富相比,白手起家、低调退场的任建新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尊重和敬意。


没有任建新,也就没有中国化工的今天!


最近中国的化工界出了一件大事儿。


5月,中国化工中化集团两家巨无霸企业正式合并了——新公司名叫“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将形成一家资产1.4万亿、员工数达到22万的巨无霸公司


回想当年,它最开始只有“七个半人”,还差一点就被“私有化”了。


它的“创始人”任建新,硬是把自己做到世界第一、赚得盆满钵满的公司“拱手”交给了国家。


没有任建新,也就没有中国化工的今天!


任建新一次接受采访时说:

“前两天一个银行的行长和我见面,我说我就年薪22万。后来这事成为银行激励下属的‘教材’。”

“行长把手下召集起来开了个会,把他们训了一顿,说你们花那么多钱,看人家中国化工总经理任建新才拿多少钱。”

我们之所以很多人,之前从从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位国企领导人,是因为任建新本人异常地低调。

“跟任何人我都说,我就是一个经营管理者,不敢自称为企业家。”


这位当年“中国第一大化工企业、第一大农化企业、第一大橡胶轮胎企业、第五大石化企业”的掌舵人,生活却普通得像个“个体户”:

每天早上5、6点起床,从家走路到公司,寒冬腊月也是冲个冷水澡,吃碗拉面开始上班。

后来公司远了,他还坚持每天早上步行几公里。

在蓝星20年,他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春节期间每天也要工作三个小时以上。

食堂吃什么,职工家属幼儿园的班车几点开,他都要过问;


连见过一次的实习生的名字,他都能记很久。

有人说,他很多时候不像一个集团的领导,而是一个大家长。

“青春年华不知道怎么过来的,一晃就到这把岁数了。”

记者问他:“那你生活中的乐趣是什么呢?”

“就是把一件事干成。”

“那你不是强迫症吗?”

“那倒不是,我就是这么捱过来的。我已经连续走了5年的路了,每天早上5公里,40分钟,不管春夏秋冬。”

“夏天热的呀,浑身是汗,我的办公室里没有浴室,也没有卫生间,我就到厕所里边,自己擦一擦,挺狼狈的就出来了。冬天冻得要命。”

“你说有啥乐趣?但是当我走到这儿的时候,心情是愉快的,因为我把这件事情完成了,我坚持下来了,就这么一种心情;你说是有成就感也好,反正我是完成了。”


“你问是什么事情支撑着我?就是把这些困难一个个克服掉。”

“当人们觉得喜悦的时候,对我来说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我又在弄下一个目标了又在艰难地爬坡了。我始终就没有喘过气!”

而就是这样一个马不停蹄、把“两毛钱营收”的企业做到万亿资产巨头的人,始终回避外界加在他身上的种种“光环”:

“也不是说我见荣誉就让,我就是觉得荣誉后面是有代价的,一旦给我了,我就害怕。”

任建新原来的秘书评价说:“他的生活非常简单,好像基本没有生活过。”

而现在,退休的他终于可以喘一口气。

描绘中国化工未来版图的如椽巨笔,交到了另一位“中国并购王”的手里。

03

2018年6月,中国化工董事长任建新宣布退休,宁高宁兼任中国化工的董事长和党委书记。


而两年半之前的2016年1月,宁高宁就已经成为中化集团的董事长。

今天落地的两化合并,谋划已经超过5年之久。

宁高宁是谁?他历任4家世界500强大国企的掌门人:第79位华润,第109位中化,第136位中粮,第164位中国化工。


有人称他是中国的“红色摩根”

执掌华润期间,他进行了近百次以亿为单位的收购。

他没做过啤酒,却用短短9年的时间,让收购重组后的雪花啤酒赶超“燕京”、“青岛”,雄踞国内啤酒龙头的位置。


而自2004年他从华润空降中粮,一直到2016年空降到中化的十余年里,他治下的中粮总资产从676亿元增长到4600亿元,营收从441亿元增至4054亿元,跻身全球粮食企业前三。

光是2005-2010年,中粮集团就累计投资610亿元。


他的口头禅是:“要么第一,要么第二。要不你就把它整好,要么就卖掉,要么就关门。”

而这样一位国企掌门人,却跟任建新一样,自称“职业经理人”,他说自己只是国有企业的“放牛娃”。

他很清楚,自己治下的“新”中化集团背负着怎样的使命。

化工行业是我国主要工业门类中极少数严重依赖进口的行业,每年因缺乏技术而进口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约6000亿元

任建新说,“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品生产商。然而,在高科技行业,我国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而宁高宁同样认为:“我们的石油依赖进口,炼油我们很强,再往下游走,乙烯、PX、PT,再到聚合物、高端材料、特种化学品、精细化学品……中国每年还要进口1600亿美元的逆差。”


在全球化工产业原地踏步的局面下,诸多跨国巨头将中国视为翻身的主要战场。

而宁高宁时代的中化,面对国内“大一统”的局面,将直面国际化的战场,向巴斯夫、拜耳,以及陶氏杜邦,发起直接挑战。

把进口化工材料的千亿、万亿人民币留在国内,是国内化工产业的使命,而这一使命任重道远。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化必须为扭转这一局面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宁高宁说:“中化整合以后在这方面起到推动性的作用,现在的各类投资也围绕这个思路。”

我国主要化工品的产能规模、市场份额已居世界前列,但化工大国并非化工强国,比起发达国家存在着精细化率低、科技投入强度低、化工产业入园率低、信息化综合集成率低等各种突出问题。


先进的化工技术往往掌握在巴斯夫、陶氏杜邦、拜耳等国际巨头手里,并且这样的差距仍在扩大。

像巴斯夫这样的巨头,每年投入研发的钱从来没低于过100亿美金。


我们听多了“自主研发”“弯道超车”的故事,但在某些行业里,全靠自己一步步研发、从头追赶来完成国际突围,并不现实。

对于国内化工企业而言,最好的机遇就是展开国际合作与并购,通过“买来”关键技术和资源,发挥国内的渠道和市场优势,在此基础上展开新的研发,走一条“捷径”。


而化工业动辄千亿级别的国际并购,更需要中国企业有雄厚的资金背景和广阔市场作支撑。

两化合并,或许为中国的化工巨轮在全球的“破冰”之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宁高宁说:“作为大型综合性企业,中化各方面配置都不错,但从长远发展看,内部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有限的,真正的创新是不够的,离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受人尊敬的公司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通过与巴斯夫等世界一流化工企业深入对标,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公司的盈利水平、资产质量、产品结构、行业影响力、核心技术优势、科技创新能力、一体化水平等诸多方面还存在显著差距,实现高质量发展、创建世界一流仍任重道远。”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

希望明天的中国化工,能在世界的化工舞台上继续挥斥方遒,能为中国的化工崛起书写一部属于21世纪的《大江大河》。

来源:酷玩实验室


推荐阅读:

1、有机卤化反应原理及应用

2、当代新药合成工艺,合成必备手册

3、化学绘图及计算软件--chemoffice2019

4、New Reaxys 基础功能介绍

5、有机合成之不对称合成

6、有机化学复习指南与习题精选

7、经典实用的有机化学教材:有机化学

8、化学辞典

9、二维核磁共振谱(2D-NMR)

10、Suzuki偶联反应

11、样品纯化技术:过柱技巧(PPT)
12、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杂质信息
13、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14、有机反应后处理的常规方法
15、最通俗易懂的有机人名反应中文总结

16、化工原理-精馏课件

17、金属有机化学概述(PPT/100+)

18、原子吸收光谱法培训PPT

19、实验室管理和有机合成基本操作

20、Bruker布鲁克核磁共振培训资料

--------END--------

布谷鸟Lab
最前沿的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