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陷"关停潮"!一年亏损上千万,艰难求生的客运站,会消失吗?
文摘
2024-11-26 07:01
广东
全国范围内,客运站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关停潮”。众多站点因连年巨额亏损而挣扎求生。这一行业的滑坡,是时代更替的必然,还是管理失误所致?改革开放初期,客运站成为城市发展最生动的注脚。上世纪八十年代,无数年轻人怀揣梦想,南下追梦,客运站见证了他们的奋斗历程。广东深圳沙井汽车站,在鼎盛时期,每日输送旅客过万,开通线路遍布全国。候车大厅人头攒动,售票窗口长队如龙,周边小旅馆和餐饮店生意兴隆,一派繁荣景象。那时的客运站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充满温情的社交场所,老乡间互帮互助,分享特产,形成独特的务工经济圈。在互联网和高铁尚未普及的年代,春运期间的客运站最为热闹。从腊月开始,客运站全天候运转,售票厅人头攒动,广播喇叭不停播报发车信息。即便是凌晨,客运站依然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确保旅客顺利回家。这样的场景年复一年,成为时代的印记。春运期间,客运站的区域文化特色尤为鲜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交通版图悄然变化。自2012年起,高铁网络迅速铺开,动车组列车以其舒适快捷成为出行首选。同时,网约车平台的兴起,更是给传统客运带来沉重打击。私家车普及率攀升,每五人即拥有一辆汽车。多重因素下,客运站客流量断崖式下跌,班次减少,甚至停运。这一变革不仅改变出行方式,更深刻影响社会结构。曾依托客运站发展的商业区衰落,小旅馆转型或倒闭,小商贩另寻出路,老司机被迫退休或转行。偏远地区居民出行成本上升,“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面对困境,客运站开始自救。有的转型为商业综合体,有的发展多元化经营,开通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等。广州交通部门推出招呼站,提供灵活停靠服务。一些客运站推出车票加景点门票套餐,寻找新增长点。但这些尝试收效甚微。转型中,客运站探索“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APP实现在线订票等功能;与快递企业合作,开展货运业务;发展“旅游集散”功能,与景区联营。但这些创新面临政策限制、市场竞争、人才缺失等挑战。从业者需学习新技能,适应新角色,转型之路充满艰辛。尽管城市客运站加速退场,但在农村地区,客运站仍扮演重要角色。对于无车、不会驾驶的农村居民,客运车是往返城乡、赶集就医的重要工具。在偏远山区,客运站更是居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乡村振兴战略下,客运站或能找到新定位和价值。一些地区探索“智慧客运”模式,优化农村客运线路;融入农村物流体系,成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重要节点;培训农村客运司机掌握电商知识,成为乡村物流力量;甚至承担农村金融服务点功能,提供代收代付、小额取款等基础服务。多功能的定位,让传统客运站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机。客运站的兴衰,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缩影。从蓬勃发展到日渐式微,客运站见证了无数人追梦的足迹,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与温度。虽然城市客运站正在加速谢幕,但在农村地区,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交通枢纽。或许这正是客运站的价值所在:在城乡发展的鸿沟中,搭起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