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与评论 | 水稻吸收转运铁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研究进展

学术   科学   2023-11-08 10:00   江苏  
作者:钟松雄,李晓敏,潘丹丹,高瑞川,余 珊,李芳柏
单位: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卷期:《土壤学报》2023年第60卷第5

铁(Fe)是一种生命体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水稻根部须从土壤中摄取铁,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然而,水稻的铁元素缺乏通常与土壤缺铁或者土壤碱性有关,因为土壤与水稻根部紧密相连,是水稻正常生长所需各种元素的直接提供者。长期摄入缺铁稻米可能导致人体出现所谓的隐性营养不良,可导致贫血,且对人体生长、免疫功能产生不利影响。铁从土壤迁移至稻米涉及多个过程且受植物体转运蛋白控制,其相关基因表达依赖于外界环境。其次,由于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其他营养元素如锌(Zn)和有毒元素镉(Cd)可通过Fe等转运通道进入水稻体内。因此,全面理解土壤-水稻系统铁元素的吸收与转运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以土壤-植物体系铁的迁移转化和累积为切入点,从基因定量、同位素分馏、光谱分析视角出发,阐述水稻铁的吸收转运和累积机制以及铁对水稻根部锌和镉吸收的影响机制,以期为粮食作物质量提升和减毒脱毒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01


转运蛋白调控

铁吸收转运过程


1.1  转运蛋白介导铁在水稻体的吸收和转运过程     

 


  • 铁吸收过程 

多数非禾本科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通过释放H+以降低根际的pH的方式促进FeIII)溶解,而FeIII)被还原为Fe2+,然后再通过Fe2+转运蛋白(IRT1)进行吸收(策略IFe2+吸收)。而禾本植物还能通过麦根酸家族植物铁载体转运蛋白(TOM1/2)分泌铁载体脱氧麦根酸(DMA)以螯合 FeIII),然后通过黄色条纹蛋白家族(YSL)/YS1等载体转运铁(策略 II)。在稻田土壤中,Fe以亚铁(Fe2+)和三价铁(Fe3+)两种形式存在,因而水稻对Fe的吸收除了通过类策略I,还可依赖策略 II(图1)。  

  • 根部-地上部转运

铁被水稻根部吸收进入细胞后,部分铁被液泡膜上的液泡铁转运蛋白(OsVIT 1/2)转移至液泡中储存,以调节细胞内Fe的稳态平衡(图1)。其余铁则可能被装载至木质部,然后向地上部转移。

尼克酰胺(NA)不仅是合成麦根酸(DMA)的前体,且能螯合 Fe2+Mn2+,主要在水稻韧皮部、发育种子中表达的OsYSL2,能转运 FeII-NA、MnII-NA复合物,因而OsYSL2Fe、Mn的韧皮部装载及Fe、Mn的长距离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图1)。显然,水稻作为策略I和策略II的植物,这些铁物种均可能通过木质部转运至地上部。  
  • 韧皮部转运至稻米过程

叶片中,液泡OsVIT1OsVIT2转运蛋白亦能将铁从胞质固存至液泡中,致使更多的缓冲贮存于水稻叶片。在水稻的剑叶和叶鞘中,OsVIT1OsVIT2 基因的表达水平均较高,但是OsVIT1、OsVIT2突变体的剑叶中Fe、Zn的积累减少,而Mn 积累却未发生改变,表明 OsVIT1、OsVIT2在水稻中的作用,主要是介Fe、Zn的液泡隔离。
节点(Node)是指茎秆的坚实部分。它可能产生叶片、分蘖或不定根。OsFRDL1在节点中表达,促使柠檬酸通过络合节点内薄壁细胞桥中沉积的铁,将铁分配至穗轴。

注:OsFRDL:柠檬酸盐转运蛋白基因;OsZIP:锌铁调控转运蛋白;OsYSL:黄色条纹蛋白家族;OsTOM:麦根酸家族植物铁载体转运蛋白;OsIRTFe 2+转运蛋白;OsNRAMP:自然抗性相关巨噬蛋白家族;DMA:脱氧麦根酸 deoxymugineicacid

铁、锌与镉相关转运蛋白的分布位置和主要作用

Fig.1     The distribution locations and major roles of iron-,zinc- and cadmium-related transport   proteins.

1.2  铁影响根部锌吸收过程

锌是一种水稻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素。缺锌会限制其生产,导致稻米锌缺乏以及不可逆转的严重健康问题。缺锌目前正面临诊断和治疗的挑战,因此被认为是矿物质缺乏症中的终极隐性饥饿铁在水稻锌吸收过程扮演着重要角色。锌调控转运蛋白和铁调控转运蛋白(ZIP)的成员如OsZIP4OsZIP7可控制水稻根部对锌的吸收。除了外界锌浓度,缺铁条件亦可诱导OsZIP9基因在根部的表达,因此缺铁可能有利于根部ZIP的表达,促进根部对锌的吸收。

1.3  铁影响根部镉吸收过程

镉作为非必需元素,根细胞吸收镉是由于根对营养元素的非选择性吸收,研究表明镉共享铁转运蛋白OsIRT1OsIRT2以及锰转运蛋白OsNRAMP1OsNRAMP5吸收转运进入水稻根部。该转运过程与分子竞争效应和转运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水稻根部定位于根部层细胞外侧质膜上OsNRAMP5转运蛋白,在吸收锰的同时可高效吸收镉,同样位于细胞质膜上的内运转运蛋白OsNRAMP1在根部表达,参与水稻根部对镉的吸收。目前,根部低分子有机酸分泌淋溶活化镉并促进吸收,该观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02


土壤-植物系统
铁同位素分馏

铁是生命必需元素,且广泛参与多种地球化学与生物化学过程。地壳中铁元素丰度与活性均较高,土壤干湿交替过程均会驱动铁元素氧化还原,矿物发生晶相转变。铁的生物化学过程主要有:异化铁还原菌驱动的铁还原与亚铁氧化菌驱动的中性厌氧亚铁氧化等微生物胞外过程、微生物铁蛋白吸收铁的胞内过程以及高等植物吸收铁的植物体吸收转运过程。化学过程主要包括亚铁催化铁矿物的晶相转换、矿物对FeII)的吸附固定以及亚铁的化学氧化如水稻根表铁膜的生成。阐述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尤为重要,一方面影响着铁的活性与水稻对铁的获取;另一方面,铁循环过程能够驱动重金属迁移转化。此外,铁同位素对于氧化还原和络合过程的敏感性使得该方法广泛用于追踪植物中铁吸收和转运机制。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诱导铁发生同位素分馏,因而通过铁同位素指纹可反演铁转化过程(图2、3)。        

 

    

注:δ56FeIRMM-014:相对于 IRMM-014 标准物质的铁同位素组。下同。
土壤-水稻系统土壤-营养液/孔隙水-铁膜-根部-茎的铁同位素分馏特征(a.  水培与土培处理,b.野外稻田区域c. 落干与淹水处理)

Fig. 2  The isotopic fractio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arts in the soil-rice system(a. Hydroponic or soil treatment,b. Wild rice paddy area,and c. Drop-dry or flooded treatment) 

注:该结果采用 Neptune Plus MC-ICP-MSThermo FisherScientific,Bremen,Germany)分析;CK:对照组;该数据均未发表。
不同锌处理下水培水稻系统中营养液--茎的铁同位素组成(a. 分蘖期,b.成熟期)
Fig. 3  The ir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nutrient solution-root-stem in hydroponically grown rice systems under different Zn treatments(a. Tillering stage and b. Maturity stage)

03


光谱分析法解析
铁的亚细胞定位

要理解水稻中矿质元素吸收和转运的生理机制,就必须详细了解各组织中亚细胞分布。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研究水稻节点主要的元素分布,发现铁在节点的维管束间组织高度积累。本课题组研究同样发现铁在节点维管束间高度累积,且拔节期和成熟期叶面喷硅处理可改变铁在节点的亚细胞分布(数据未发表,图4)。利用同步加速器X射线荧光(SXRF可分析体内金属元素的亚细胞定位,其分辨率低至250nm。结合纳米离子探针(NanoSIMS)技术,推断铁主要定位于水稻节中的基本薄壁细胞,且铁和磷在液泡内强烈地累积,可能以不溶物的形式存在。采用徕卡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TCS-SP8xHyVolusion,LeicaMicrosystems)可观测高分辨率立体图像,包括节点内的韧皮部、木质部和薄壁细胞组织。

从光学显微镜(OM,要求前期染色)到高分辨率的立体成像,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合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EDX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以及同步加速器X射线荧光等,可获得样品组织的详细电子显微照片。当上述光谱方法运用于野生稻背景下特定基因敲除和敲减的突变株系时,可揭示特定转运蛋白在亚细胞水平上负责铁转运的过程和机制。比如在VIT1突变种子的这些细胞中未检测到铁,而铁更广泛地分布在下胚轴和胚根以及叶的表皮细胞中,这表明VIT1在液泡铁储存中的作用。 

 


注:该数据均未发表。NoteThe data  areunpublished.

4 水稻成熟期节点中铁元素分布图(a. 叶面未喷硅处理的节点,b. 拔节期喷硅处理的节点,c.成熟期叶面喷硅处理的节点)

Fig. 4  The distribution of Fe in nodes of rice at maturity(a. Nodes without foliar silicon spray treatment,b. Nodes sprayed with silicon at the nodulation stage and c. Nodes sprayed with silicon at the maturity stage. 


04


研究展望


本研究为解析土壤-水稻系统铁的迁移转运机制,从植物转运蛋白在铁转运过程中的功能、铁在土壤-水稻系统的同位素分馏特征与铁的亚细胞定位三个层面的研究进展深入讨论,旨在为粮食作物质量提升和作物安全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基因表达定量、同位素分馏与亚细胞定位分析三者相结合,为铁在水稻体内的转运提供新的科学证据和认知。因此,为更精准地识别土壤-植物系统中多种重金属的迁移转运过程,结合同位素特征和光谱技术与基因表达等工具能为深入理解金属种类和归趋、生物过程与非生物过程中的金属同位素特征,或验证具体假说提供更多科学信息。

基于目前研究,有以下几点研究有待阐明:

1)铁的吸收策略在缺铁或富铁以及淹水或落干条件已经通过同位素分馏方法进一步佐证,然而在典型的干湿交替过程中,铁氧化还原驱动水稻全生育期过程对铁吸收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

2)由于缺铁会促进锌和镉的共同转运蛋OsZIP5OsZIP9以及镉转运蛋白OsNRAMP1OsNRAMP5的基因表达,而水稻在干湿交替过程能维持铁与锌的内稳态,因此推测可通过适当调节环境缺铁的方式以增强 OsZIP5OsZIP9的表达,同时通过外源抑制OsNRAMP1OsNRAMP5的表达 以减少镉的吸收,进而实现水稻对铁的高效吸收以及同步促进锌的吸收和降低镉的摄取,尚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作者简介

李芳柏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第六届“杰出人才”;兼任国家“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重点项目首席、华南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土壤学会理事长。

主要从事稻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三重阻控”理论、多元素耦合的阻控新技术、产业化与精准化应用研究。共发表SCI论文256篇,含中国科学院一区190篇;入选ESI环境科学与工程的高被引学者。获授权发明专利47件,其中国际授权共17件。曾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共3项、中国专利奖专利银奖等其他奖励6项。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  

土壤学报
推送优秀学术论文,传递期刊动态,加强编者、作者、读者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