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 |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文化   2024-11-30 23:44   中国  

01

法者,治之端也

君子者,法之原也

  • 出自《荀子·君道》:

  •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


  • 含义:

  • 良法已备,是国家治理的开端;道德与智慧兼具的君子,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因此,有了这种君子,律法虽然简略,但足以处理国家方方面面的事务;少了这种人,律法即使条目众多,也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地适用,难以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从而给国家埋下隐患。不懂得律法的原则和精神,而只注重律法的条文数目多少,遇到变动的现实肯定手足无措。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02

  • 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于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含义:

  •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法令。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反。”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人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将别人丢的东西据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03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

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


  • 含义:

  • 要想知道平直与否,就必须借助水准墨线;要想知道方圆与否,就必须借助圆规矩尺;君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就必须任用直谏之士。



来源:为未来打卡



读读马原著
感谢关注! 我是北中医胡兵老师,我在三个个人公众号(读读马原著、读读马原著2、诗词歌赋Marx)里组织了全国接力朗读马原著活动、推送思政课教学参考资料活动,自2016年9月16日至今,已推送10000余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