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辈子是修行人,这辈子怎么修行?有仙缘的几个特征!

文化   2024-11-09 22:36   海南  


1


翻翻祖师传记,经常见到命中注定要得道成仙的人,究其根源,自然是累世修行,冥冥中指引。


《抱朴子内篇》卷十二《辨问》: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禀。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识,则心好其事,必遭明师而得其法,不然,则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


玉钤经主命原曰:人之吉凶,制在结胎受气之日,皆上得列宿之精。其值圣宿则圣,值贤宿则贤,值文宿则文,值武宿则武,值贵宿则贵,值富宿则富,值贱宿则贱,值贫宿则贫,值寿宿则寿,值仙宿则仙。苟不受神仙之命,则必无好仙之心,未有心不好之而求其事者也,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自古至今,有高才明达,而不信有仙者,有平平许人学而得仙者,甲虽多所鉴识而或蔽於仙,乙则多所不通而偏达其理,此岂非天命之所使然乎?


可见葛洪祖师认为成仙也是“天命之所使然”。


而在另一本著作《神仙传》中,葛洪祖师举出了更多例子:方平欲东之括苍山,过吴,往胥门蔡经家。经者,小民也,骨相当仙,方平知之,故往其家。遂语经曰:“汝生命应得度世,故欲取汝以补仙官,然汝少不知道,今气少肉多,不得上升,当为尸解耳。尸解一剧须臾,如从狗窦中过耳。”告以要言,乃委经去后,经忽身体发热如火,欲得水灌,举家汲水以灌之,如沃焦石,似此三日中,消耗骨立,乃入室以被自覆,忽然失其所在。视其被中,惟有皮头足具,如今蝉蜕也。


仙人王方平直接上门找蔡经传授仙法,只是因为他“骨相当仙”、“命应得度世”。又说蔡经“少不知道,今气少肉多”,从小不知修道保养精气,可见不是好道者,修身养性上也许还不如众知友。但就因为有得道成仙的命,却有仙人主动上门。


再如:严青者,会稽人也。家贫,常在山中烧炭,忽遇仙人云:“汝骨相合仙。”乃以一卷素书与之,令以净器盛之,置高处,兼教青服石脑法,青遂以净器盛书,置高处,便闻左右常有十数人侍之。每载炭出,此神便为引船,他人但见船自行,后断谷入小霍山去。


这个故事中的仙人,也直截了当地说出教授严青的原因“骨相合仙”。


再如:余乃流涕自抟重请,神人曰:‘坐,吾将告汝,汝有仙骨,故得见我这段是刘根自叙遇到神人的经历。原因:「有仙骨」。再如墨子年八十有二,乃叹曰:“世事已可矣,荣位非可长保,将委流俗以从赤松游矣。”乃谢遣门人,入山精思至道。想像神仙。于是,夜常闻左右山间有诵书声者。墨子卧后。又有人来,以衣覆之,墨子乃饲之。忽有一人,乃起问之曰:“君岂山岳之灵气乎?将度世之神仙乎?愿且少留。诲以道教。”神人曰:“子有至德好道。故来相候,子欲何求?”墨子曰:“愿得长生,与天地同毕耳。”于是神人授以素书朱英丸方,道灵教戒五行变化,凡二十五卷,告墨子曰:“子既有仙分,缘又聪明,得此便成,不必须师也。”


神人评价墨子“既有仙分,缘又聪明,得此便成”。可见得道成仙,除了要有聪明的头脑悟道,还需要有成仙的命。



2


再如,茅君者,名盈字叔申,咸阳人也。茅君十八岁入恒山学道,积二十年,道成而归,父母尚存,见之怒曰:“为子不孝,不亲供养而寻逐妖妄,流走四方。”举杖欲击之。君跪谢曰:“某受天命,应当得道……”


这位是三茅真君中的大茅君,“某受天命,应当得道”。话说得更直白了。


《金莲正宗记》:(道者)遂索毫楮书秘语五篇,使之详读。(王重阳)先生读之数过,方悟妙理,戒之曰:天机不可轻泄。即令投之火中。道者曰:速往东海,邱刘谭中有一俊马,可以擒之。言毕不知所在。先生遂归刘蒋,自构一庵,题其榜曰活死人墓。


“邱刘谭中有一俊马”说的是北七真中的邱、刘、谭、马四位祖师。


而这时,重阳祖师才刚刚修建活死人墓,尚未成道,可见师徒五人先后得道成仙,冥冥中早已注定! 


吕祖《寄白龙洞刘道人》:此个事,世间稀,不是等闲人得知。宿世若无仙骨分,容易如何得遇之。


得道成仙的圣事,等闲人没资格知道,只有宿世修行、生具仙骨才能遇上。这就是宿命。


也许有人会好奇,那我有没有成仙的天命呢?如果没有,是不是只能放弃?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师姓刘名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十八年秋,迁居洛城东北云溪洞门人为凿洞室,忽得石井,众方骇异,师笑曰:不远数尺更有二井,此乃我三生前修炼处。凿之果然。


刘长生祖师得道成仙,不是一生修成,而是累世修行,累积到这一世,终于功德圆满,得道飞升,那么,这一世成仙的天命,自然也是累世修行得来的!


当下没有仙缘,更要开始修行,为以后成仙得道积累功德,真有仙骨仙缘,就算你不信修行,也会冥冥中指引你走上这条路。


以上举的例子,上辈子都是人,但也有些神仙投胎的情况:


《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紫阳真人,乃天台缨络街人。先名伯端,字平叔,后名用成。少无名不学,浪边云水。晚传混元之道未备,孜孜访问,褊历四方。熙宁中,陆公龙图锐镇成都,乃依以游蜀,任四川节度制置使安抚司参议。於己酉岁,遂遇异人传火候之秘,其道乃成。


仍戒之曰:他日有与汝脱缰锁者,当受之。既而三传,每罹灾患,仍深自悔责,遁世忘言,着《悟真篇》八十一章,尽述二丹之秘。其议论大旨则深嫉世之学者专门各宗,三教异流,不能混一矣。异派同源之理通亮,继正力补於道,天下传诵之。陆公其蜕,得其舍利千百,若鸡头实者,色皆钳碧。既而复有见之者,云政和中,通姓名以谒黄君冕仲尚书於延平,黄公素传容成之道,且酷嗜炉火,年加耄矣,语不契而去,继而使人寓书於黄,叔述甚异。其孙铨见其书,秘不尽言,独告予大略云:平叔自谓与黄皆紫微天官,号九皇真人,因校劫运之籍,遂谪於人问。


今垣中可见者,六星而已。潜耀者三:平叔、冕仲,洎维扬于先生也。平叔曰紫阳真人,冕仲曰紫元真人,于公曰紫华真人。一时被谴者,官吏皆已、复於清都矣。今平叔又登仙品,独冕沉沦於宦海,凡当为人者十世,今九世矣。来世苟复迷妄合尘,则沦坠异趣,无复升迁之期。平叔明序仙契,力欲振拔,而黄公竟不契而没,惟自号曰紫元翁而已。九皇不载於天官,盖微星也。非常名而可名者,在万二千五百之间耶。


紫阳、紫华、紫元三位仙人投胎,前两位都已得道成仙,回归本位。紫阳真人有心度黄公,可惜话不投机。不过黄公第十世还有机会,详情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


神仙信仰是道家的核心信仰,列于世俗尘嚣之外的神仙是道家彼岸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谪仙”则是道家神仙中特殊的一类,他们是因过失而被谪降到人间的,具备超凡神性,同时又兼具不同程度人间化的特质,是一种具有不完美神性的人。



3


现以南宋著名道人、道家内丹派南宗的创始人白玉蟾祖师的修道思想为例,剖析道家中的谪仙观念。


白玉蟾祖师在诗作中多次提及自己原是天上的仙人。比如《曲肱诗》提到自己三次被贬的经历:


昔在青华第一宫,只缘醉后怒骑龙。

倾翻半滴金瓶水,不觉人间雨发洪。


玉皇有敕问神霄,谁去骑龙乱作妖。

自别雷城一回首,人间天上已相辽。


太乙天皇谒紫清,翠娥百万拥云軿。

当时不合抬头看,忽见天丁叱火铃。


我不生嗔怨玉皇,翠娥无复舞霓裳。

瑶池王母宴群仙,两部笙歌族绮筵。


误取一枚仙李喫,又来人世不知年。


而第三次被贬之后,原本是不信神仙之说的。


《必竟恁地歌》


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罗天。

那堪见人说蓬莱,掩面却笑渠风颠。


七返还丹多不实,往往将谓人虚传。

世传神仙能飞升,又道不死延万年。


肉既无翅必坠地,人无百岁安可延?

满眼且见生死俱,死生生死相循旋。


1. 以不同身份谪降人间突显才能


在白玉蟾祖师的作品中,其自封的谪仙形象不止一种,在天庭被贬之前所担任的职务也不止一种。


他在《赠陈高士琴歌》中说:“我昔神霄西台里,雪肌玉肤冰霜齿。长歌一曲惊帝阍,解使八鸾舞神水……琼窟先生然我言,我是霆司笔墨仙。昔为东华校籍吏,屡亦舞笔灵君前。”


这是一篇系统描写谪仙经历的七言诗,其中就提到了“神霄雷霆吏”、“笔墨仙”、“校籍吏”这三个主要职务。


以不同的身份谪降人间,这是白玉蟾祖师谪仙观念的特点之一,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其修道、传道的需要,如在行雷法过程中,需要调动雷部各将兵,“神霄雷霆吏”的身份可以使其具有绝对的指挥权;而且他封徒弟为雷将雷兵,自己掌管其升降。而“翰墨仙”与“校籍吏”都属于文职官员,突出他具有文人才能。


2. 神仙被谪到人间必经环境与内心的磨炼


谪仙是被贬谪到人间的。


然而,人间也可作为修仙的洞天,只要勤苦修道,就能得道成仙。对于在世俗间修道的道徒来说,不但要接受来自外在环境的磨炼,更要接受萌发于内心深处的魔障的考验,所以更需要把握住自己,否则就会与道疏离,无论多么险恶的环境和心魔,都是神仙被谪到人间必经的磨炼,也就是对救赎之路的寻求与实践。


在白玉蟾祖师的谪仙观念中,救赎之路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修道之法与济世度人之路。


3. 修道之人需勤修苦炼,便可早日回归


白玉蟾祖师要求修道之人一定要坚信自己可以成仙。所谓“学道学仙须笃志,坚然一念无疑意”,既然因错被谪,想要成仙就要加倍努力。“我辈何人,生于中华,诞于良家,六根既圆,性识聪慧,宜生勤苦之念,早臻太上之阶。”


神仙本是圆满之体,即使谪降到人间,仍然具有“六根既圆,性识聪慧”的仙质,所以只要勤修苦炼,便可早日回归仙界,这也体现了白玉蟾祖师心性理论的特点。


所以他说:“修真之士,诚心以立其志,苦节以行其事,精思以彻其感,忘我以契其真。”


4. 修炼金丹方可实现永恒的回归


白玉蟾祖师认为,早期谪仙事例中的自我修炼之法,无论是通过“梦”的方式,还是通过“步虚”,都只能得到短暂的回归,要实现永恒的回归,就要修炼金丹。


白玉蟾祖师在《金液大还丹》中明言“愿飞升于玉阙,必须修炼于金丹”,在《水调歌头》中也说:“昔在虚皇府,被谪下人间。笑骑白鹤,醉吹铁笛落星湾。十二玉楼无梦,三十六天夜静,花雨洒琅玕。瑶台归未得,忍听洞中猿。也休休,无情绪,炼金丹。”


从虚皇府被谪到人间,心中怀想着天上的种种情状,若要归还,唯有炼金丹,明确表达了炼金丹对于谪仙由人间重返天庭的重要性。


而“炼金丹”主要是修炼内丹,所谓“自家屋里,黄金满地有谁知”,在《沁园春》中,他还指出炼丹的最好时间是冬至,这时一阳复来,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果。所谓“既这回冬至,一阳来复,便须修炼,更莫疑猜”。


5. 传道济世也可以得道升迁


此外,传道济世也可以得道升迁。他在《木郎祈雨睨并注》中说:“辅我救旱助勋隆,雷神、风神、雨神、电神,助吾救旱。按《法书》云:救旱一次,以其阴功升转一阶,准活一百二十人。大旱过两旬者,迁三阶。”救民间旱灾一次,其阴功可转一阶,如果救持续两旬的大旱,功劳更大,可以升迁三阶。


6. 天庭是白玉蟾心灵的家园


白玉蟾祖师还有很多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这也是谪仙观念的一个重要体现。


他在《神霄吟三绝》之二中说:“紫琼飞清都,翠云护绛阙,不见有星辰,俯视但日月。下世二千年,不敢向人说,吾已成金丹,留下飞仙诀。”指明自己在凡间两千年却不敢向别人说起,金丹已经炼成,于是留下飞仙口诀成仙。


白玉蟾祖师一直在寻觅故里,寻觅托付,寻觅自然人格与社会人格的双重安顿。自然人格的安顿之处是故乡,而他少时因罪离乡,现实的家乡带给白玉蟾祖师的只有痛苦,所以社会人格的安顿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传统文人的社会人格的安顿在仕宦,白玉蟾祖师已无缘此道。他十二岁举童子科,然而因乘兴作诗,得罪主考官,前途尽失,所以感慨“世有千里马,可怜无王良”。


白玉蟾祖师是一个生命漂泊感非常强的人,怀有对“道”执着的追求,漂泊成为他的心中之忧。谪人的身份可令其漂泊的精神有所寄托,为其漂泊感找到一个可以言说的安顿之处,彰显其内心近乎仙人的高贵精神。


天庭是他心灵的家园,他一生漂泊、历经磨难,只为能回到久违的故乡。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您的每一次转发就是一次蝴蝶效应,会有更多的人因您而种下一颗善的种子,您也因此结下一段善缘。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阅读者


修行交流微信号:   dao13899   


已有颜资国道人微信的无需重复添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云传统
最齐全的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