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找个机会写写自己的外公和外婆。最近和母亲的一次长聊,更坚定了我写些文字的决心。现在不写,再往下一代,更是不知道这段历史了。趁着现在还能记得往,索性将这段历史记下来。
我的外公和外婆,都是很小的时候从日本回到中国。那一年,推算起来,应该是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年份。母亲告诉我,那个时候,只要是“小脚”的女人,连同包括很小的小孩子,只要是跟华人沾边的,全都会被赶回中国。
那一年,外婆11岁(她是民国9年生人,出生于1920年),外公9岁,他弟弟7岁。这三个小孩子一同回到中国。这三人算是从小一块长大,青梅竹马。
外公和他弟弟(二外公),都出生于日本,他们的父亲(也就是太外公),是从中国去日本的华人,在日本跟人合伙开了个理发店。理发店的生意应该还算不错。至少,他们三个人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每天,都是拿着零钱,买了吃的,一块儿出去玩耍。
太外公,为了维持日本那边的生意,自己没有回到国内,继续在日本做理发匠,直到70年代在日本过世。但孩子却不得不回到国内。
而外婆,身世就很传奇。按她本人描述,她在不到两岁的时候,父母就不在了(外婆亲口描述,说是姆妈告诉她的)。没有中国名字。是一个华人,姓陈的一家收留了她。与太外公那家做了邻居和街坊。回国的时候,也是姓陈那家的妈妈(小脚)带着他们几个从日本回到国内。也认那位陈姓家的妈妈做母亲。因为南方方言陈程不分,后来在中国用了“程”姓。据陈姓那一家的长辈说,外婆是日本的孤儿。这也为后来一段历史埋下了伏笔。
回到国内以后,他们三人还是经常在一起,生活就要悲惨的多,因为属于重新回来生活,没有任何田地。
外公他有个叔叔,在农村,于是就过去想跟他们一起过日子,但是实际上很难。于是只好带着弟弟,还有我外婆他们几个一起讨饭、逃荒,整整过了8年左右的讨饭的日子。直至他们成年。最后成为一家,过日子。非常艰难的8年。也因为这些苦日子,后来划分成份时,被 划成贫农。
解放以后,外婆外公为了保护子女,从来不说过去的历史,老老实实的当农民。但是在大集体的时候(农村联产承包之前),母亲和舅舅还是受到一些冲击的,往往会被别的同村孩子骂东洋人,东洋鬼子之类的。但一般都不会起什么大冲突,毕竟都是穷苦人家。
再说说二外公,他在10来岁的时候,成功的当了同村一个布匠的学徒。后来解放后,我们县城这边招工,他来到我们这边,成功的进入工厂,后来由于技术过硬,一路做到这边的麻纺厂的副厂长和党委书记。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毕竟都没怎么上过学。
70年代,太外公在日本那边去世了,那边的工友(朋友)把他的遗像以及一些其他的遗物,从日本寄到国内,后来送到了二外公家,于是那边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厂内的领导职务也被去除,直至80年代初,慢慢平反。(我一直不理解,为何太外公一直呆在日本,不愿意回国,可能从31年直至建国,乃至70年代,一直没有很好的时机回来吧,他也可能一直在等待好机会,可惜没有等到80年代初中日关系变好的年份)。
二外公有子女三个,大儿子,也就是我的堂舅,其实,也是我的学习榜样。他是78年恢复高考以后第一届考生。后来还上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再后来去美国留学,旅居美国。关于上一辈那三人的历史,可能他是最清楚的。
在80年代初,中日关系缓和,国家相关部门,先后三次与外婆和外公联系,当时堂舅也在场。当时是询问外婆,在日本是否还有可以联系的亲人,亲人的名字,亲戚的名字或联系方式之类,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居住的城市的名字?外婆每次都是原话原说,说城市的名字大概记得,但是也说的不太准确 。但是从小就是跟陈姓姆妈一块儿生活。那边确实已经记不得有什么亲人了。当时相关人说是这样转述的:“如果确实想回去,是可以的。国家也会提供相关经费。但是一旦在那边找不到亲人或重要的联系人,那么回来和生活安排将会非常麻烦”。经历前后三次问询以后,外婆从此再也不愿回忆过去了。80年代初,外公也过早地离世。当时能回忆清楚的也就外婆了。
再说说陈姓姆妈那一家,他们回国以后,自己的子女也都陆续发展,到了90年代以后,基本上在老家那边已经见不到了。好像都去了上海。
外婆去世的时候,我应该还在上中学。但那个时候,家里基本上没有人告诉我外公外婆的身世。只记得有一次,我自己的大伯,告诉我,我的外公外婆是很小的时候从日本回来的。
历史跨度实在有些大,如果再去追寻太外公当年的那些工友(朋友)或者他们的后代,难度也很大。
谨以此文,纪念苦难多年的外公外婆。他们只是众多受苦受难的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分子。